王丽玮 张传胜
作家风格谈
白小易,是微型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小小说因为“小”,更加注重含蓄。因而白小易的作品,大都短小精悍,却意味隽永,凝结着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切感悟。白小易作品中的情节大多是常人眼中琐碎的、平淡无奇的小事,但作者总能捕捉到人意识中潜在的却常被忽略的那部分,善于通过“多重反转”的故事模型来展现微言大义,让人深刻反思。
作文观
区别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微型小说更加侧重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者生活中的横断面来反映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人性。所以,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在对话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人物的对话中完成,而主题蕴含在事实之中,并不会特别彰显出来,但故事却充满了张力。
名篇赏读
客厅里的爆炸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作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暖瓶倒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一进客厅,主人下意识地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
“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技法借鉴
1.善于利用“反转”的叙事手法,故事充满张力,微言大义显人性。水瓶明明是自己倒的,作者却偏偏要“反转”,让做客的人对主人说是自己不小心碰倒的,而且言传身教,面对女儿的质疑强调说“只好这样”;女儿在“沉默了许久”之后,似乎也默默地“反转”,似乎认可了父亲的看法。这篇几百字的微型小说,充满张力,一鸣惊人,如一股强劲的飓风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它揭示了人习惯于生活在虚伪和病态之中,通过一个细节,瞬间抓住人性被扭曲的根源。
2.通过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整个文本,除了必要的故事情节交代之外,大部分的内容从父女二人的对话展开,凸显了虚伪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人性主题。
3.精雕细琢,细微处凸显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暖瓶倒时发出了“绝望的碎裂声”,其中“绝望”二字,既凸显了暖瓶倒时的声音之大,又暗示了这个“碎裂声”对父亲的心理的影响。语言运用精当,富有表现力,凸显了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
片段赏读
那天,他躺在门口的藤椅里喝茶,邂逅一个进山砍柴的老农。他将老农请进来参观他的宅院,他给老农倒茶,上水果,并与老农闲聊。
你怎么会住在这里?老农问他,看你的模样应该是有钱人吧?但是这里,兔子都不屙屎……
我来这里是想享受真正安静的贵族生活。他说,您看看我的房子,是不是很棒?
老农四下看看。凑和吧。
怎么是凑和呢?他说,这房子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起来的,墙是土坯墙,我连砖都没有用。知道为什么不用砖吗?用砖,就失去了原始和粗犷的味道……
这不稀罕。老农撇撇嘴,说,俺们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房子。
光房子还不行。他说,您看看院子里的这些花草,都是我从附近的山上移栽过来的。
这更不稀罕了。老农说,俺们村里遍地都是这些花草,想避都避不開,看得俺们烦。
……
咱俩不一样的。他有点急了,虽然咱俩吃着同样的饭,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我是贵族,您不是。
俺看差不多……
肯定不一样。你知道我是怎么熬到这一步的吗?先玩命地赚钱,再玩命地健身,最后玩命地让自己厌倦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以及虚伪的交际……
你这么说,俺总算弄明白了。老农笑笑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
(选自《农民贵族》,有删改)
技法点评
此片段的情节在老农与“贵族”之间的对话中展开,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贵族”一系列的行为和追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老农在原生态生活中表现出的平和顺遂、质朴自然,恰恰反衬出“贵族”刻意追逐“贵族”生活的浮躁焦虑、虚荣造作,有利于凸显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
学生习作
豆角月亮
一考生
还没有上学前,娟子总是托着下巴想自己未来老师的样子。想啊!想啊!忽然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对着自己笑,娟子也笑了,忽然一切又不见了。娟子揉揉眼,哦!原来是个梦。
又一年的夏天,娟子扎着羊角辫,背着小书包上学了。娟子发现讲台上的老师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娟子好高兴啊!她好喜欢这位李老师,李老师笑起来像妈妈,声音好听极了。李老师也喜欢娟子。
一天,李老师讲《月亮》这一课,她轻轻念着:“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念完后,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像小船。”“对!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
“像镰刀。”“弯弯的月亮最像镰刀了,丽丽说得真好。娟子,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老师!弯弯的月亮像外婆院子里结的豆角。”娟子认真地说。
教室里响起了笑声,李老师气得脸发白。
“娟子,不许说月亮像豆角,听见了吗?”娟子低下头,她好委屈,她明明看见弯弯的月亮像豆角,为什么老师会生气?她好不服气:弯月亮就是像豆角,就像!就像!
二十年后,娟子也成为一名老师,她总忘不了那“豆角月亮”。她讲《月亮》那一课时,也问道:“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同学们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小船,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像豆角。娟子好高兴啊!娟子说:“李佳同学说得很正确,弯弯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只拘泥于说别人说过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又二十年过去了,娟子老师仍不改初衷,仍教育着孩子们“豆角月亮”,她不断地鼓励孩子说自己的话,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有一天,娟子老师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李佳的作家写来的。信里写着:娟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谢谢您没有扼杀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谢谢您的“豆角月亮”。
点评
小小说的语言是清新欢快的,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生动有趣。首段写娟子想象未来老师的样子,为后文娟子做老师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娟子经历“豆角月亮”事件后敢于坚持己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自己成为老师后,娟子在讲《月亮》这一课时,她鼓励孩子们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尾揭示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敢想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