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途径,也是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情操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语文课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本文着重进行初中语文课堂关于微课展现作品艺术美及提高学生理解力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微课 艺术美 学生 理解力
一、应用微课展现文学作品的绘画艺术之美
下面以《〈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为例,谈“文学微课”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作出如下设计:1.播放“康桥”照片,进入情境。2. 以“三美”导入,开门见山。3.美在景物,自上而下。通过观看油画,由上而下地浏览云彩、夕阳、金柳、榆荫、青草、艳影、青荇。4.欣赏“河畔金柳倒影图”。(1)绘色: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在夕阳映照下镀上金黄色,富丽堂皇,色彩艳丽;(2)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摇曳、飘摇,富有动感;(3)朗读:通过老师朗读“河畔金柳倒影图”,学生深刻感悟绘画美。5.欣赏“撑篙漫溯寻梦图”。(1)绘色:通过观看动画,天上的星辉绚烂夺目,色彩斑斓;(2)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星辉闪烁,诗人划动小船徐徐驶来,动态十足;(3)绘声:诗人大声放歌,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应用微课体现文章意境美
在传统教学中,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抵触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应用微课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体现文章的意境美,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学开始后,笔者通过微课展示不同类型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花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花具有其独特的花语。随后在多媒体上显示这些花的含义与花语。随即通过列举古人与其所爱之花的例子引出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微课能够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带领下进入主题。此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问:“《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描写对象为莲花,品读本文应从莲花着手。周敦颐笔下的莲描写得非常美,那么具体美在哪里呢?”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艺术美感。
三、运用微课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文章内容丰富,情感上具有导向性,符合絕大部分初中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是文学表达和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之间还是有差异性的,使得学生对文章中的场景描写和情感宣泄难以完全理解,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黄河颂》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亲身感受过黄河的壮美,因此为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将微课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资源为学生展现黄河的壮美,使学生能有直观的感受。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微课教学资源有利于直观展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
四、应用微课触发灵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由于写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很多初中生比较抵触写作学习,尽管教师能够有效教授写作技巧,学生也能够较好地理解写作技巧,但是在实际写作活动中,很多学生依然存在“下笔难”的问题。为改变此种现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积极寻找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比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中,笔者专门收集了和春天有关的诗词、文章以及歌曲、名画等,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成微视频,在写作课堂集中展示。很多诗词、文章以及歌曲都是学生熟悉或者接触过的,在微视频的观看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气息,通过作品中不同的要素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素材选择上需要具备广泛性特征,但是也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才能够触发学生灵感,如果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则不利于学生得到启发,甚至学生对诗词、文章内容都不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必然结果,能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作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基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笔者特展开以上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
[2]吴莹.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刊),2015(12).
[3]张道灿.以微见著,优化教学质量——让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光芒[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01).
[4]苏东.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5(12).
(作者简介:冯雨竹,女,本科,农安县开安镇初级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