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珍
内容摘要:《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路遥先生笔下着墨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文本中的孙少平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更是尝透了贫困的滋味,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所追求的生活价值,令我们无限感慨和由衷的赞叹。反观当下青年,在如今社会中,呈现出的又是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文旨在通过对孙少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析,拨开萦绕在当下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迷雾。
关键词:孙少平 当下青年 人生观 价值观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这是最近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QQ签名,而喜欢这句话的人几乎全是八零九零后的青年。这看似矫情的一句签名,之所以得到那么多青年的青睐,从侧面反映出的正是这群人,甚至这两代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及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在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是否真正思考过人生真正的目标和活着的价值。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作为那个时代农村读书娃的一个缩影,他对人生的追求和面对苦难的态度,很值得当下的青年停下急促凌乱的脚步,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孙少平的人生追求和当下青年的迷茫人生
文本中的孙少平生活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大变革,这个时期让他感知最深刻的就是贫困,他正是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读完的高中。然而物质上的贫乏并没有泯灭他精神上的追求,在这期间,他如饥似渴的读一些“反动书”,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中阶段的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使他那因贫困而易受伤的自尊心逐步得到保护。精神世界的丰富除了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还使他增加了对生活的自信和审视能力。“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渴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1]。在这里孙少平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并不是想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种意识上的超越,他要挣脱的是农民阶层意识上的狭隘性,用比较开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
高中毕业在家教书三年后,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但同时他也开始思索自己今后的人生,他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风险,甚至比农民更苦,他也愿意闯荡一番。这使他最终告别家人,选择了去黄原当“揽工汉”,而这只是他人生的起点。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皮开肉绽的揽工生活后,孙少平明白他不能一直当一名朝不保夕的揽工汉,不是因为揽工活苦脏累,而是因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所以当曹书记找到他,告诉他有机会当煤矿工人时,他欣喜若狂,甚至不惜让晓霞帮他“走后门”,因为这次机会将会使他的人生进入一个新的台阶:由不稳定到稳定,由农民成为工人。
当了煤矿工人,孙少平的人生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他与其他工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真对待工作与生活。孙少平还总是怀着一种危机感工作,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思考煤矿的发展和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当晓霞来煤矿找他,问他关于理想和命运之类的问题时,孙少平的回答值得我们当下所有青年思考,“一个人的命运不是想改变就改变得了的,至于理想,我认为这不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劳动的态度”[2],当然这不是说孙少平愿意牛马般受苦,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摆脱沉重的劳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有了后来孙少平对晓霞说的一段话,“正如你关心你们的报纸一样,我也关心我们的煤矿,我盼望我们的矿井用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装备起来……我想有机会去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术学校……”[3],孙少平对工作这种主人翁般的态度,在当上班长以后处理矿上大收割期缺工的现象时,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作为煤矿工人,孙少平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这不仅使他的精神世界更加自主和坦然,而且也使他的人生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
纵观孙少平的人生追求,从不甘心做循规蹈矩的农民外出揽工,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到得到现实的安稳当上煤矿工人,积极进取,认真工作与生活,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煤矿的发展,可以看出孙少平的人生目标是越走越坚定,人生价值也在行走中不断彰显。
反观当下八零九零后的青年,他们大多出生在生活不再贫困的年代,成长在和平稳定的新时期,然而大学扩招使这两代人面临的巨大考验就是就业,人生路在何方?他们开始变得迷茫。家境好的孩子,会沿着父母铺好的道路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干脆成为“啃老族”,然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他们,在下一代的降临和社会舆论的多重压力下,开始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变得手足无措。而家境一般的孩子,或者靠自己的努力拼命挤进凤毛麟角的公用单位,或者成为“北漂南飞族”,他们倒不怕风吹雨打,也经得起“蜗居”“蚁族”之类的煎熬,可当问起他们的人生追求时,“有车有房有存款”这一最现实的回答,使我们无言以对,也无言以驳。所以他们每天为着这“三有”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却毫无生活的成就感。如果说孙少平是生活的主人的话,那当下青年恰成为了生活的奴隶。
二.孙少平博爱型的价值观和当下青年的价值观彷徨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深深感动读者的除了他不怕磨难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恐怕还有他珍贵的品德、善良的操守和纯洁的内心,他的那种博爱型的价值观,不禁让我们动容和赞叹。
他出身农民,虽在小说出场时因贫困而略显自卑,甚至有仇富的心理状况,但他人性善良的光辉几乎洒在了文本中的每一个角落。
高中时,在一次全班出动劳动时遭遇大暴雨,几乎所有同學都到山洼躲雨,唯独跛女子侯玉英执意往石崖下面走(这个跛女子曾当众多次伤害过少平),而没想到的是大暴雨引发洪水,洪水正以猛烈之势冲往跛女子所在的石崖下,跛女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浪卷走,目睹着这危急的一幕,孙少平并没有把握能游过水急浪险的沟渠,但他依然跳进了大浪翻滚的沟里,救出了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侯玉英。
孙少平的这种行为,在我们当今生活中也屡有报道,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中舍己救人精神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然而孙少平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更可贵的精神是对侯玉英的宽容和大爱。而在高中毕业之际,对郝红梅自尊心的极力保护,让我们看到的更是他这种大爱的细腻和崇高。郝红梅因回赠不起同学毕业礼物,一念之差偷拿了百货商店的几块手绢儿,可这事偏偏被好事的侯玉英知道的一清二楚,当抓住了郝红梅的这一把柄后,她功臣般的出现在孙少平面前,想借机让自己的救命恩人好好报复一下郝红梅,可她没想到的是,孙少平坚决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并要求各方面的人替郝红梅做好保密工作。孙少平用善良的操守保护了一位少女敏感而要强的自尊心。
更让我们动容的是,孙少平在当揽工汉期间,从包工头胡永州的铁蹄下拯救了少女小翠。当他半夜听到胡永州在欺负厨房女孩小翠时,“孙少平悲愤地想,胡永州简直不是人,怎么能损凌这么小的孩子呢?”[4],工友“萝卜花”劝他不要多事,但他还是决定要教训一下这个包工头。最后自己不仅丢了工作,还身无分文,因为他把身上所有的血汗钱都给了小翠,并目送她坐上了回家的车。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这个他用尽所有拯救出的姑娘,又主動回到了铁蹄下,此时的他只能留下悲愤的眼泪。这件事客观上在心灵上给孙少平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可能使他在面临类似事件时产生价值观上的彷徨呢?
而当下的青年们却确实面临着处理类似事件价值观上的彷徨。当今社会各种涉及拷问人性的现象,诸如:摔倒老人扶与不扶、公交车上让不让坐、路边乞丐给不给钱等问题,层出不穷。由于人性的复杂,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却直接导致了青年们在价值观上的彷徨,有的青年甚至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选择冷漠相待。社会冷漠绝对不是人们想看到的,但如何让当下的青年不再有价值观上的彷徨呢?毕竟当今社会已不再是孙少平所在的那个时代。
笔者也曾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彷徨,并且曾就此问题专门向一位重点大学的青年学者请教,他作出的回答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这一回答,不知您会有何感想,但我深表认同。我一直坚信“人性本善”论,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以怨报德的现象,从此隐藏自己温暖的双手。曹书记给仗义的孙少平提供入公家门的机会,煤矿师傅王世才一家给孙少平家的温暖,不正应了“好人必有好报”的俗语吗?只要我们敢于向社会伸出温暖的双手,人性善良的光环将会永不褪色。
一位平凡而不凡的人物孙少平,让我们看到人生追求不在于高官厚禄、光彩夺目,而在于精神自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拥有理想。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性如何复杂,我们只需要做到坚守人性的本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多份温暖。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一部第180页.
[2][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三部第72页.
[4]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二部第255页.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