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英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又一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青海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必然选择。因此,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积极推动高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独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社会的具體实际相结合,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抓住“三农”这个根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青海从一个完全的农牧业社会、乡村社会,进入到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可以说,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三农三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城市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及广阔的市场,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向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迈进,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离不开“三农”基础。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加快青海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夯实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基础的重大机遇,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机遇。
“产业兴旺”较之于“生产发展”,突出了农牧业作为一个基础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生活富裕”较之于“生活宽裕”,要求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较之于“村容整洁”,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治理有效”较之于“管理民主”,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牧民主动参与的结果。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着手根本解决“三农三牧”问题。
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多民族地区于一身,“三农三牧”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突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看,内地是城市、农村二元结构,青海省则是城市、农村、牧区三元结构,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牧区成为凹地,迫切需要农村、牧区、城市协调发展。从产业结构看,支柱产业都为重化工,相对于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农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成为发展中的短板,迫切需要一二三产业良性循环。从收入水平看,相对于城镇居民,农牧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农牧业现代化步伐相对滞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育相对缓慢,农牧民收入相对低下。不仅导致了“三农三牧”问题突出,也导致了“三农三牧”基础作用下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生态生产生活共赢新格局,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必将促使青海省农牧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快速向前推进。所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切实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是青海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的总要求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各有侧重,地位不一。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没有基础,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产业兴旺,就没有农牧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历程看,步伐较快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农牧业的发展,美国、欧盟、日本无一例外。现代化的经验越来越证明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于青海来说,产业兴旺更是农牧区振兴的重中之重。青海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农三牧”上。2017年,青海生产总值2642.8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0.32%;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1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9.0%;年末全省户籍人口598.38万人,其中乡村户籍人口344.03万人,占总人口的58.84%。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农牧业人口生产的产值不到总量的10%。由于农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1,这一数据离我国设定的小康社会标准2.8有很大差距。
积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牧业”。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牧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只有农牧业按照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向前推进,农牧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越来越富裕,农村牧区才能成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令人向往的家园。所以,农牧业兴旺是青海农牧区振兴的重中之重。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农牧区的产业振兴之路。
一要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和经营体系现代化,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其艰苦,千百年来,这里的农牧民探索出了许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今天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是要完全抛弃这些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按照科学适用的原则,创新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原生态畜牧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使农牧区经济社会现代化。
二要夯实农牧业基础,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基础不牢,现代农牧业则无从发展。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就要从最基础的耕地、草场、保种、育种,机械化、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做起,扎扎实实地把适宜于本地农牧业发展的科学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结合,全面提高农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农牧民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积极改善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推动小农经济向大生产转变。
三要抓住质量兴农兴牧,提高农畜产品的竞争力。近些年,青海农牧业生产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畜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极为突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牧业导向由增产转向提质,在“百亿元”产业建设和“三区一带”布局的基础上,着力培育青藏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保护具有高原特色的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加强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牧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
四要促使农牧业“接二连三”,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接二连三”是现代农牧业的特征,也是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根本路径。要实现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需要农牧业发展“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农家乐、牧家乐为基地,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区绿色发展、农牧民乐业增收,促进小农户小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
总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必须结合省情,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农牧区产业振兴之路,切实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