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青
引导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语言和语文环境中,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所表现的内容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和个性认识,去自主体验文章的情感,自主感受文章的语感,自主体会阅读探究的快感,自由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简单地说,引导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文本之中,亦即问题生成的环境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在学习兴趣上引导
教师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兴趣。如,在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时,开头可用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曾到过鲁迅的《故乡》,认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社戏》,领略了平桥村的淳朴民风,还到过鲁迅小时候玩耍和读书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鲁迅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的导语,内容承上启下,知识衔接自然,又吊起了学生求知的胃口。
引导策略主要用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或在遇见困难时,或处于歧路口。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前,可以布置学生浏览阅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同时启发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精彩的对白和故事情节,思考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一个新问题:这一篇课文对话的提示语如何写才能写出人物的特点。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迅速地将学生“组织”到自己“引导”的故事情节之中,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对白语言,体验人物情感,感受情节情境,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能确切表达人物动作、神态、活动的词语,然后再仔细对比,跟原句有何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同时对课堂问题要进行巧妙的疏导,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明确学习目的,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引导,不是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投石问路”,起到铺垫、引导、提升的作用,达到抛砖引玉、求知解惑释疑的效果。
二、在明确学习方向上引导
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思维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教师应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
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本的情节境界之中。叶圣陶先生曾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启发学生驱动想象力,领悟诗歌的意境。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名诗佳句,教师加以点拨引导,一经学生诵读,无不唤起学生童心的想象,并永志于心,经久难忘。
三、在启发学习思路上引导
屠格涅夫说得好:“紫罗兰的芬芳不会散发到20步以外的地方,要闻到它的香气,就应该走近它,去接受它。”引导艺术也是这样,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近课文,閱读课文,欣赏课文。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教师想通过“树叶剪贴画”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于是,教师首先请学生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剪贴画”,以剪贴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同时也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电脑“画图”表现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材走向生活,从学习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创新。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走向浩瀚的历史长河与现实生活之中,走向伟大的自然科学的殿堂中,去感知、体会、体验语文的宏大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