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晓
聊城市工程咨询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交通及出行的需求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中不难看出,城市环境是导致人类出行与居住问题的关键,这是城市发展与规划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海绵城市的城市理论来看,出色的弹性与吸纳性是海绵城市应对雨洪灾害的“法宝”。为了确保这个“法宝”能够发挥真正的功效,在城市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水系统与道路系统有机结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使用,见证海绵城市系统理论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是否科学。为此,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海绵城市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因而水资源的利用,将是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的重点。通过改善与优化基础设施体系,能够实现排水功能的完善与改良。其次则是要注意对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这将有效缓解城市排水压力,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最后则是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生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大热话题,通过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均能发挥重要的改善效果。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情况看,排水设施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城市,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老城区给排水设施建设年限较久,随之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管道的结构构造、管道长度、管道质量等均无法满足城市给排水负荷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由于给排水、地下结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设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严重落后。
我国是内陆国家,极端天气增多,给城市排水系统很大压力。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易逝性和小尺度等特点,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出现供水污染和内涝。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需要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硬化率增大,雨水无法下渗,直接排到地下排水管道,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还增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目前,市政道路的车行道以及人行道都属于非透水地面,从而使得发生积水现象的几率比较大,道路存在的湿滑现象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输的危险性,对于地下水的补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容易引发热岛相应。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车行道以及人行道的路面透水性都要较高的要求,以此来实现对积水的渗透。同时,应该确保地下水的正常回流,从而有效避免积水现象的产生,在开展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在路面的上层部位铺设透水性较强的沥青混凝土,并且在路面的中下层铺设非透水性材料,对于基层也是同样的操作,同样也是铺设非透水性材料。从而促进雨水更好的侵入,实现对路基的保护。
该处通常使用不透水材料,因此在雨天的时候,使得该处的路面湿滑,从而影响到行人的安全。受海绵城市理论的影响,应该选择透水性材料进行人行道的铺设,从而确保雨水及时的深入地下,从而实现对低级温度以及湿度的有效调节,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积水,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如果路基土壤的透水性比较差,就应该将排水管设置在基层。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该抓住面向城市主体的特点,实现对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充分利用。为了使得城市排水系统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因此应该将渗透技术融入到设计中。在城市绿地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处的设计,应该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目前,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有LID源头渗透技术、渗渠建设以及调节塘措施。如果存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应该使用雨水节污渗透技术,先对雨水进行清洁过滤,其次将其流入绿地底部,来实现降低径流洪峰的效果。如果在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应该使用市政管网系统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对其加以净化之后再投入使用。
路边边沟的建设多使用水泥混凝土,这种方法不仅不能够保证建设的美观性,同时还很容易使得边沟存在堵塞现象。使用植草沟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使用植被的景观效应,同时还能够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净化。植草沟技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多用于高速公路排水,同时对于径流量小的工业园区以及居民区也都有使用到,但是需要对其技能型定期的维护以及保养。
(1)在对道路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参照相关标准对进水口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下凹设计,从而提升进水效率,与此同时,根据道路的纵坡情况,需要对进水口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对进水口的开口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对其间距以及大小进行相应的设计,从而确保对冲刷设施进行合理设计。(2)需要对排水系统以及溢流排放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来系统水循环系统。(3)应该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地区设置预警系统,同时还要标注出相应的标识,从而确保公共设施的安全。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期间,应该针对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附属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道路与城市绿地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