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新
今年24岁的朱于昶,是利川市团堡镇烽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低保户。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他向村“两委”提交了退出低保贫困户的申请书,用破釜沉舟的行动开启艰苦创业的新征程。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一名青年党员的觉悟,也是一个贫困家庭自力更生意识的觉醒。
朱于昶的童年是苦涩而又艰难的,不仅因为贫困,还因为家庭屡遭不幸。
父亲朱以凡从小聋哑残疾,体弱多病;母亲屈培芝被诊断出骨质增生,病情发作时十分痛苦,常年用药却难以根治。朱于昶出生前,奶奶就已过逝。2006年,爷爷又突发中风,卧病在床,需要人照看。这给原本就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家庭屡遭不幸,给朱于乐、朱于昶兄弟俩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但对朱于昶触动最大的,还是哥哥的辍学。因交不起学费,哥哥朱于乐刚满17岁就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哥哥的遭遇,给朱于昶极大的触动。祖辈、父辈的叮嘱,让朱于昶从小就埋下了“读书,用知识摆脱贫困”的种子。
“一直以来,爷爷心里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我能通过读书走出穷山沟。”朱于昶说。
为了爷爷的夙愿,为了年迈的父母,更为了改变命运,朱于昶一直都很努力。从小学到大学,朱于昶一直坚持刻苦读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年都拿到奖学金,还获得过学校的“十佳杰出青年”称号。2015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在哥哥的资助下,朱于昶顺利完成了学业。2016年,大学毕业后,朱于昶在宜昌佳润农牧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能吃苦、善钻研的他很快就成为生产部的骨干,工资也从起初的2500元涨到5000多元。
2017年初,卧病在床的爷爷,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但爷爷心里一直牵挂着在外工作的朱于乐、朱于昶兄弟俩。“爷爷已过耄耋之年,父母年事也高,都需要人照顾。”朱于昶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
彌留之际的老人,把朱于昶叫到身边问这问那,提得最多的还是“人要有骨气,也要有志气,你要早点干出点儿名堂,别再吃低保,别再当贫困户”。
爷爷的叮嘱,朱于昶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乡创业,自力更生,朱于昶一步一个脚印。
在宜昌佳润农牧有限公司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朱于昶学到了扎实的种猪和生猪饲养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村里搞出点儿名堂?一个发展种猪和生猪养殖的计划在他心里萌芽。
万事开头难,这一难,难在没有启动资金。2016年年底,朱于昶带着自己的计划找到了村支书朱以晗。最终,找资金、修猪舍,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朱于昶的计划很快落地。目前,占地近100平方米的猪舍主体已完工,可饲养种猪和生猪10余头。
朱于昶还提出了“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产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支书朱以晗的赏识。2017年,为激励朱于昶干事创业,带领村里的群众增收致富,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将朱于昶确定为村后备干部。
烽火村是利川市山药种植特色村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450亩,年产量超100万斤。目前,朱于昶联系山药种植大户,组建成立了山药种植合作社。在朱于昶的影响下,朱于忠、朱以锋等5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