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70-01
作为一种艺术现象,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发展、提高的。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语言的音调、劳动的节奏、感情的表达等各个方面。
在音乐教材中,具有很多可创作的因素,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给学生的创作提供机会和可能,这种创作活动本身就有很强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将会大有所为。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唱”,体验音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去接触、“创造”音乐,获得审美满足,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以宽容与慈爱的情怀融人世界,拥抱世界。
1.品味歌曲。
唱会歌不等于会唱歌。教师要从艺术角度去追求歌曲的内涵。《小雨沙沙》中的“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一句,要让学生想象天下小雨时的轻盈、浪漫,可结合音像,让学生先体验春天细雨绵绵,万物苏醒的大自然景观。最后一句“哎呀呀,我要长大!”要唱出种子迫不及待破土而出,去享受大自然,服务大自然的感情。应该说,任何一首歌自有其情感立足点,教师要抓住歌曲的关键,多让学生进行体验、对比,通过速度、音色、轻重缓急,让学生真正进入歌曲的内脏,而后品味歌曲的意境,达到举一反三。
2.吟唱片段。
在欣赏课中,乐曲的精彩片段的吟唱对学生理解乐意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只是教师的一味解说,学生会很乏味。如欣赏二胡曲《赛马》,教师边让学生欣赏,边说:“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勇士们骑着骏马……”不管老师的语言有多少生动,表情多少投入,学生的体验始终是缺乏的。这时老师可采用先让学生听(可边听边动作),然后让学生唱“|3 6.1| 5.3|5.6 12 | 6-| 3 6.1|5.3| 2.3 65| 3—|……”,这一句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
二、“念”,放飞想象
1.念歌词。
歌词是歌曲的半边天,学生拿到一首歌,映人眼帘的最先是词。歌词是“曲眼”,是表达歌曲意境的直接代言人,其含蓄、压韵、诗歌般的“体态”,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反复吟诵,或自由读,或按节奏读,总能让学生产生联想。一首《关山月》会让学生想起凄凉、哀怨;一曲《念故乡》会让学生产生思乡之情。《数蛤蟆》一曲可以让学生自读歌词,用“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为本句以此类推——“十只蛤蟆十张嘴,二十只眼睛四十条腿”,是不是很有趣?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反应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一举多得!
2.读音乐家的故事。
各个时代的音乐家其背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音乐,用心去体验,去创造音乐,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经常读音乐家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结,更重要的也许是品味音乐家的成材之路,然后让自己努力勤奋,温前人的“苦境”,创甜蜜的生活。听了“瞎子阿炳”的故事,学生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厌恶之情,同时会为阿炳的坚强而感动;当贝多芬在身体残疾之后的伟大创作,学生会对其的“活着就为了音乐”的豪言壮语而倾倒。音乐家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会产生“榜样陶冶”。这些都是学生创造性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
3.看插图,想象音乐。
音乐教材中丰富的图片,是创造意识培养的素材库,在这里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渔舟唱晚》中的四幅图,每一幅都那么精彩。“夕阳西下,渔舟晚归”描绘了夕阳余晖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微风轻拂缓缓移动的渔舟之晚景,抒发了作者对湖滨晚景赞赏的情怀。如此美景结合音乐,学生怎能不对音乐家的伟大创作与浪漫、丰富的想象力而为之击节。
三、“做”,回归本我
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教师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或淡化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那么音乐教育无疑会失败。回归本我,让学生努力表现自我,培养其创造意识是可行的。
1.做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可依据参考书上的所述进行编排,但是这未免太狭隘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编游戏,通过自编游戏,尽展学生天性,培养其创造意识。游戏要注重与音乐相结合,注重多变(重复游戏,学生会厌倦)。如《接龙》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可在座位上接;可将座位摆成圆圈来接;可在室外接。在游戏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怎样与孩子建立一种默契,顺着孩子的创造思路走,这样师生的身心均得到舒展。
2.做简易乐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资金买儿童乐器,教师自制乐器屡见不鲜,如果让学生与你一起动手,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用啤酒改做铃鼓,用竹筒做双响筒,用牛皮筋做绑住金属片做竖琴,用塑料皮蒙住竹筒做鼓,用钢筋弯曲起来做三角铁……还有好多好多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的器可以为你的课堂增色许多,利用自制乐器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快乐。通过这种教学,说不定以后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新乐器的发明者。
3.做一回作曲家。
在《儿童音乐》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儿童的音乐作品,虽然其中也有大人的痕跡,但其基本乐思应该是儿童的,我就经常让学生唱这些同龄人的歌,学生会觉得这类歌曲很贴近自己,便乐唱乐学。趁热打铁,我说,我们刚才唱的是和你一样大的儿童写的歌,你会创作吗?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张口就来,你会听到很好笑的旋律,但这便是学生音乐体现与创造意识相结合的产品,别慌,认可他们的成果吧!
四、“打”,激发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意识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1.打节奏。
单声部、双声部、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有趣、有味,学生很有激情。除了用手拍,还可以敲桌子、跺脚,更允许采用自制乐器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通过多形成的节奏训练,对学生音乐创造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一件乐器。
学习一件乐器是学好音乐的保证,演奏乐器对开发人体的右脑有促进作用,演奏乐器是陶冶情操的形成之一。因此让乐器进课堂势在必行。如今社会上儿童学琴的低龄化趋势不可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精选乐器,杜绝不宜练习的乐器,对儿童是有帮助的。
3.自创动作。
古人在私塾读四书五经时会摇头晃脑,是其文有韵律,“踏歌而舞”是说舞蹈与音乐的“血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让学生自由地手舞足蹈,对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同样的“小鸟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动作,这说明学生在创造思维与意识上存在差异,教学中要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千万不能整齐划一。
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求异存同”原则,让学生自由愉快地发挥想象力,通过体验积累,释放自我,放飞想象,激发思维等手段,真正将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