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这条基本规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运用感知觉规律,有效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学;绘画;教学;感知觉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07-01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小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感知觉基础上产生、形成的。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同时也会影响着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人的感知觉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的基础。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感知觉的发展规律,自觉地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感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例如,一只猫,眼睛看到了它的颜色,用手去触摸它是毛茸茸的,耳朵听到了它的声音等。这里的颜色、毛茸茸、声音,都是猫的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不仅能反映个别属性,而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按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例如人们对猫的颜色、毛茸茸、声音等多种个别属性的信息进行综合,加上经验的参与就形成了“猫”的整体映象,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有单独的感觉产生,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因此通常把它们合称为“感知”[1]。
二、小学生感知觉的特点
1.小学生以整体性感知为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首先是对事物笼统的整体的感知,然后再进一步对各部分进行比较精细的分析,最后才可能理解事物的关系。如开始学绘画,往往先从整体轮廓去感知事物,不善于分辨事物的内部结构,如分不清男孩和女孩、小鸡和小鸭的区别。
2.小学生有意性感知逐渐增强。
小学生感知事物具有无意性,尤其低年级学生,其情绪色彩亦较浓。观察证明,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图画或实物教具时,经常离开观察目的,容易被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所吸引,而去注意那些与观察要求无关的或次要的方面。人的知觉有选择性特征,但年幼的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稳定,不善于支配自己的知觉活动,不能在较长时间内集中感知某一事物。
3.小学生以经验性感知为主。
儿童感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固定不变。各个儿童感知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即使同一儿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时候,其感知水平亦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对经历过的事物,其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则低。儿童经验的多寡,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在良好教育的条件下,学龄前晚期至学龄初期的儿童,在绘画中可对画的对象进行精细的观察分析;相反,在缺乏教育的环境中,甚至四年级的学生,仍然不会对绘画对象进行精细的观察分析。
三、感知觉规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从背景中突出对象。
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感知。根据知觉选择性这一规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例如制作教具时,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使学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对象;而在教学模型上,把重点或关键部位用色彩鲜艳的颜色标出来,使学生对感知对象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丰富多样的直观教学形式。
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媒体提供感性材料。这种直观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得最多,其特点在于能生动、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它受时空的限制性大,不易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模像直观是通过动作示范、图片、图表、教具模型、幻灯、录音录像、教学电影和多媒体课件等媒体模拟实物的形象提供感性材料。这种直观形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突出重点与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弥补实物直观的不足,为理解教材创造有利条件。言语直观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举例提供感性认识。这种直观形式灵活、经济、方便,不受时空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但言语直观不如实物、模像直观鲜明、完整和稳定[2]。
3.利用多种分析器的协同作用。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来实现。感知觉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产生联觉的现象。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会大大加强人们的知觉效果。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要求用眼看,用手摸,亲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多方位、多层次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知觉[3]。
4.丰富个体知识经验。
人对事物的感知不仅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更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即人能以自己的知识和概念作用于环境从而确定知觉对象的意义。知识经验可增强感知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提高感知的迅速性和精确性。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要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若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必须创造条件,例如在人物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先要学习掌握人体解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人体骨骼等结构[4]。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印象就比较深刻,感知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包兴敏,白冬青,王晓茜. 教师教育心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09.
[2]成云. 心理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08.
[3]冯广國. 心理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03.
[4]高文亮.感知觉理论在绘画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6(1):144-146.
作者简介:刘珊(1966.1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学历,任职于深圳市美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