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 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这并不是表示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的深度融合,创造新型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61-01
引言
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张网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际、娱乐紧紧联系起来。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至今仍将继续造成深远影响。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信息的储存、传递和交换,而教育的本质是与知识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教育”迎来发展热潮也就顺理成章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而复杂影响,冲击传统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平台成为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国内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接受知识的方式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吸引不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被动无聊的学习模式,极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
2.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习地点是固定的,主要是聚集在学校这个有限的范围里;学习时间也是固定的,一般来说都是40到45分钟;不同班级的講课进度也是固定的;学习内容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教学大纲个上指定的知识以及老师的一些课外拓展,缺乏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不高。
3.考核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网络在线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或者跨校学习,但是我国高校在考核方式上仍然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学校只承认本校课程的考核结果,其他在线课程学习的成绩不能记入学分。在考试形式上,仍然以纸质闭卷考试为主,老师阅卷、查卷和存储负担较大,效率较低。加之纸质考试出题不灵活,同一门课程的考试只出一套试题,加大了监考难度,同时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时间安排也不够灵活。
二、我国“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对策
1.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关于学校会不会消失,顾明远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未来的教育是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无论是个性化学习还是集体协作学习,学校都是最好的场所。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未来随着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民间灵活的教育教学机构的成熟,现行学校制度会消亡。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地位和国家统筹规划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大力促进高校教学资源、学科实验室等相关要素的建设,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融合,发挥高校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保障。
2.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资源可能沦为数字废墟”,这种基于以往经验的顾虑时刻警醒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从我国教育部及高校自身的资源建设部署来看,网络教学资源数量问题将很快解决,但网络资源的更新、维护,可持续发展、利用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及机制的保障。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合理地继承和发展网络教育资源,以避免资料沦为废墟的命运。
3.通过互联网技术丰富考核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高效、环保。各高校应该建立统一的在线课程或者跨校选课学习平台,并且为学生设置一些可以进行学分置换的课程,通过平台的学习和考核后,学生的成绩可以进行学分置换。其次,高校应该大力推广无纸化考试,通过丰富的题库资源,实现多套试题,并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设置多场考试,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时间。在考核方式上,除了卷面考试外,还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允许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和比赛等方式,使考核方式更加丰富、合理。
4.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个性化教学提出很多年,但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严格按照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要求进行授课,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师的口述及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将课堂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提供给相应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针对同一门课程,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最佳的专业教师、课程材料、学习方式等,更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访问专业论坛,寻找更多相关资料,可以通过微信、QQ、电邮等即时通信工具向老师咨询,可以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答疑、专题讨论等集体互动。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互联网给高校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及教师需要冷静面对,始终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理念,把互联网视为提升和变革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构建“互联网+教育”时代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周 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
[2]解庆福.“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构想[J].教育导刊,2016.
[3]吴秋霞.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相关问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