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1 09:16潘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建构主义

潘春

【摘 要】“对分课堂”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对分课堂”定义和特点的概括和总结,阐述和分析了其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对分课堂;PAD;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24-01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堂教育就显得枯燥无味。而对于这些信息科技的“原住民”学生而言,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听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欧阳芬, 2004),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互动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过程。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能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无法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理性思辨的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相对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是近年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 1999)。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与合作参与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形成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被激发。然而,许多大学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班级人数多。在实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时会出现,讨论时间长,拖延教学进度,导致评价不及时;或者偏离主题,无法实现知识连贯性等问题。所以讨论式教学也并不是一个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

二、对分课堂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又称PAD课堂,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一半用作教师讲授,一半用作学生讨论。但讲课时间与讨论时间是错开的。中间留有一周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其他途径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个性化知识内化。不仅有理论依据,张学新教授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参加“对分课堂”实践教学的学生分别为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一年级修习公共英语口语课的学生。复旦大学参加教学实践的学生共25名,属于小班授课。上海理工大学参加实践的学生为大一的两个班的学生,平均每班45人,属于大班授课。虽然具体的授课时数、课程内容不同,但每章学习都包括讲授、一周时间课下学习知识内化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反馈的环节。随后经过对学生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表示满意,并认为学习效果显著。

“对分课堂”中,学生通过一周时间的学习和阅读,将知识内化。随后通过课堂讨论,互相协作交流,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后教师通过的点评和反饋,针对性解决属于每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获得学习取得效果的满足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教师讲授课程的注意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自主性学习方式。

三、对分课堂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与改革一直蓬勃发展,但是有关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的探讨和研究仍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艺术类大学的学生总体来说英语的基础较薄弱,英语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个科目,往往望词生畏,望书兴叹,更别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了。由于平时同社会接触较少,大多数学生对社会的工作的需求也不甚了解,认为英语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过级考试从而顺利拿到毕业证,不重视在英语中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英语口语方面的能力也无从提及。

“对分课堂”不仅可以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水平,通过反馈和协作交流,实现针对性辅导,还可以是学生增强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对分课堂”中,通过学习互动和交流,通过对望而生畏的单词语法短语和句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运用,不仅克服了对英语的恐惧心理,还同时掌握了课本和过级做需要的单词语法短语和句子,并且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一举几得。“对分课堂”还将教师“解放”出来。不必每节课从头到尾的唱“独角戏”,照本宣科。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钻研与授课主题相关材料,萃取精华,根据自身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案和教法。

虽然“对分课堂”已经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很好地反响,但是,在艺术类大学英语中的应用和实践仍然较少。由于艺术类学生整体英文功底比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 在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互动时,教师要起到协助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既不能太过自由,也不能太过死气沉沉。另外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也应根据自身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对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进行适度的调整。而对于学生课下所做作业问题,建议从易到难。随着学生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渐提高难度。由于学生对学分一般都比较重视,建议可以适当加大学分的力度。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做好反馈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和处理,不断完善整个流程,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而在具体实践时,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建议可以先小范围的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后,再大范围的实行。

参考文献

[1]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心探索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5): 5-10.

[2]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 1999.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