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桂娴
【摘要】绘画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也更强。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借助图画来表达,往往能一目了然,是心理治疗的主要的技术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绘画心理疗法的概念,通过探讨绘画心理疗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绘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和绘画的作用机制与优势,了解绘画心理疗法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绘画 绘画心理疗法 艺术表达 投射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14-0276-02
一、什么是绘画心理疗法
广义的绘画心理疗法是指通过自主的、自由的画画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痛苦的活动。狭义的绘画心理疗法是指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心理状态、内心需求等。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以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我们一般认为,绘画疗法是艺术心理疗法其中的一种,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心理治疗方法多以语言作为沟通和治疗的主要媒介,而艺术治疗则是主要依靠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为媒介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现今国内外有不少人投身到艺术治疗领域中来,终其一生研究表演、绘画、音乐、沙盘、心理剧等艺术媒介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绘画心理疗法主要是运用图画来呈现来访者的心理内容,人类用图画思考早于用文字思考,这种原始思维类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挥着作用,所以,对用绘画表达的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诠释是人类了解心灵以及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途径和形式。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对来访者而言,绘画是他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流露,我们可以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解读、讨论,让来访者发现新的自我,这个自我可能是他以前忽视的,也有可能是他以前压抑过的,这些都能通过一幅小小的画,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在自我领悟后,来访者获得内心的自我认同,从而促使其对自我认识有个准确、客观的认识,消除自我意识的混乱,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绘画心理疗法扩展出许多形式,根据给出的刺激程度,可将绘画分为3类。第一类是不作任何要求的自由绘画,第二类是规定了内容的绘画,如画自画像、画树、画人际关系等,而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是对未完成的画进行添补,如添人物、或者填色,近期大热的填色书《秘密花园》就属于第三类。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区分绘画心理疗法和绘画测验的概念。绘画测验和绘画疗法在许多论文中将之画等号,有的又将之区分开来。绘画测验是众多投射技术中的一种,其所依据的原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是绘画作品能够投射出个人的智力、行为、人格、情感、社会化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绘画疗法是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希望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将混淆的思绪、困惑的感受,变成清晰、有趣的状态。也就是说,绘画活动提供一种具体而非语言的媒介,借此可传达创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且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有价值的因素。
二、绘画心理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最早期的时候就是用图画来交流信息的,所以绘画所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也更强。而在心理治疗当中,当来访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借助图画来表达,往往能使来访者潜意识的一些东西一目了然。
狭义的绘画治疗大约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起源于治疗精神病的医生们,他们发现在医治住院患者精神痛苦时,病患的艺术作品具有治疗的价值,而且这些病人的绘画可以用于心理病理学的诊断。比如荣格及其后继者,让精神障碍较为轻微的患者认识到,绘画过程自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因为绘画作品表达了他们内心极力追寻象征的意义。这些都是绘画心理治疗的萌芽,对促进绘画心理治疗成为一门专门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注意到很多来访者无法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的梦境中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绘画把之画出来,所以他认为一个人的绘画作品蕴含着个人内在的被压抑的意识。荣格则认为人在经历创伤后会通过幻想等方式进行自我安慰,因此在绘画或其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会把这些幻想展示出来,而通过这些幻想是可以分享人所受到的创伤的。
美国艺术教育家玛格丽特·纳姆博格是最早提出了“艺术治疗”这一概念的,她认为可以借助绘画来诊断来访者的问题,了解来访者的经历和其对事件的看法或受到的创伤。1950年代,美国的埃利诺·优曼创立了诊断性绘画系统,对绘画疗法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在这里不得不提汉娜·奎亚特科斯卡,她在艺术疗法的评估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她认为来访者的绘画作品及绘画过程中发生的关系,都能成为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有用的因素。绘画治疗最先关注的是儿童和一些精神病患者,随后才开始关注普通人群的心理问题。随后投射测验的发展,通过绘画这种形式,心理学家也多为关注一些与病理学相关的人格特征。
绘画心理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其中一种,它的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绘画仅仅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诊断手段,并且一致认为绘画能促进病人的心理健康。第二阶段是对儿童绘画的关注。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把目光转向了儿童的心理画创作上,第三阶段是对儿童绘画的测试。巴克则利用投射理论,从绘画作品中探索来访者的发展情况,1926年古迪纳夫提出根据对画的结构分析,来评估儿童的智力,而哈莫则把绘画技术运用到心理测量和诊断上。
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绘画疗法的使用效果在不断的运用中得到验证和认可。目前国内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创伤体验修复的应用研究;2.提升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水平的应用研究;3.精神和躯体症状改善的应用研究;4.认知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5.国内团体绘画治疗的应用研究。现在绘画也经常运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不仅仅因为绘画本身的独特优势还因为通过团体动力能更好的挖掘成员的潜能,充分引导成员进行自我认识。
三、绘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基础——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另外,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这说明右半球功能损害影响患者情緒机能。因此,绘画疗法认为以言语为中介的疗法在矫治由不合理认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时有疗效,但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同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机能障碍。
(二)理论基础
1.投射理论
弗洛伊德把投射看成是一种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他认为人把自我不能接受的、不被社会道德认可的欲望等归咎与其他人或事物,故通过投射,责任推诿,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够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运用正是因为它能投射出来访者的内心冲突、感受和想法。
2.分析心理学理论
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本我是自我的原型,是整体心灵的调节中心。原型指的是一种普遍的由继承而来的心理模型,象征是以一个可见的事物来表现一个不可见的现实。荣格发现,只要对原型的象征意象进行分析,就可以探测出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界限。通过对许多来访者的梦境、绘画中出现的象征意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这些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健康正常的心态。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绘画心理疗法就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参与下进行的能动的绘画解读活动。来访者并非被动地接受咨询师的分析和指导,而是在由咨询师建立起的融洽信任的气氛中、以此为起点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建构,通过解读绘画作品,在绘画治疗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去觉察、领悟、宣泄和澄清内心真实的自我,以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自我。在整个绘画心理治疗的活动过程中,来访者与咨询师、与周围环境之间都要进行互动、协调,不断丰富和更正原有的认识。因此,绘画心理治疗既是激活来访者内心,谋求他走出困惑的交流,同时也是咨询师专业成长的亲历学习。
(三)绘画治疗的科学基础
学者Ammann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埋藏越深,则离其意识越远,寻找相应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可能性就越低。绘画能够将人们压抑心中的,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释放出来,绘画的过程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
脑科学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理论。大家都知道,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绘画疗法认为,当出现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以言语为中介进行心理咨询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心理学家Ley所说“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因此,同属右半球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机能障碍。当积压在心中的消极情绪通过绘画转换成作品的时候,来访者就发泄减轻了心中的压抑和焦虑。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比较典型绘画治疗形式是学者Buck创造的房树人测试,即用在纸上画出家、树和人,以此来判定来访者人格整合程度、对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及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并通过绘画后的自由联想了解患者的心理。已有的关于绘画治疗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绘画达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但学者赵婉黎认为,广义的绘画治疗还应该包括赏画。医学心理研究也表明,观画是欣赏艺术,也是审美活动,它必然要引起病人的想象,而想象则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促进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病体痊愈。
四、绘画的作用机制与优势
(一)作用机制
绘画心理治疗师罗宾(Robin)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于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为人们的语言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人们常常感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语言往往苍白无力。而阴暗面反而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但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如果这种隐蔽的思想、情感和冲动能被来访者接受和察觉的话,那些负性的能量就能够得以升华,进而转为建设性的正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应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是为来访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新方式。
(二)绘画的优势
第一,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把人的内在的态度、情绪等通过图画投射出来;
第二,由于图画是符号,没有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会比较低,来访者易于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冲突和需求;
第三,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非常适合语言表达不丰富的人,因而深受各种人群尤其儿童的喜欢;
第四,图画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在绘画中我们易于将我们潜意识里的情感和需求表达出来,通过与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第五,我们借助绘画分析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潜意识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助于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当来访者对某些情绪难以表达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61-63.
[2]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27):5946-5947.
[3]李海红,汤晓霞.浅议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J].前沿,2012(4):164-165.
[4]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63-66.
[5]邹丽芸.绘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