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作业易错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2018-08-11 09:09洪文青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重力势能物体能量

洪文青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68-01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为如何帮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而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处于改革的进程当中,新课程要求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了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不同于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观念,体验学科的思维过程,领悟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作业虽然是一种教学的常规,但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帮助师生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接下来我将结合本人在高中物理必修2(鲁科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常见的两个易错点谈一下关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一点体会。

首先是物理概念的教学问题。在鲁科版必修2教材第一章第2节“功和能”中,学生对“能量”的概念经常会模糊不清,对常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准确区分和表达。如教材P11,第4题,要问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很多学生看到物体下落,知道其重力势能要减少,但在作业当中却写成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这里反应出学生对机械能概念不清楚,不知道机械能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还比如教材同一页的第6题,问:子弹射入墙内,有哪些能量发生转化。不少同学直接写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这里出现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内能概念的印象比较淡薄。因此从上述的两个作业题当中可以看出,能量这个概念虽然在初中学生就已经学过了,而且理解起来也不算难,但面对我校高一的学情,教师应该重视它,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概念很简单,课堂上稍微提一下学生应该都会。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能量的观点和方法。这既是力学当中的一个重点的核心知识,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解决力学综合题的时候之所以会无从下手,很多时候就是在能量这个基础概念上没有掌握透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两点(1)各种形式能量的概念的建立,通过充分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辨析;从功的角度认识能量的概念相对容易一些,如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弹性势能,物体运动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2)能的转化与做功关系的建立。通过一些运动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做功过程必然存在一种形式能量的增加,同时有另一种形式能量的减少,这种增与减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其中存在的转化现象,进而得出做功过程必然伴随能量转化的认识;接着定性分析,做功越多,物体能量的转化也越多,使学生认识到做功与能量转化在数量上的关系。总之,教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避免从自身角度高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夯实物理概念,为提高学科素养打好基础。

其次是学科思维的训练问题。在第一章第3节“功率”中有个机动车启动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两个知识: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以及力和运动关系的分析。在求解机车启动后的最大速度时,注意到此时机车所受的牵引力与所受的阻力平衡,即F=f ……①

不少同学在听课以及解题时为了图省事,头脑里只记得有③式,而对①②两式不闻不问。在这里我们的同学就忽视了物理学科的思维过程,而乐于死记硬背最终结论,全然不管这个结论是如何推理得出的。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姑且不论在考试当中由于答题的不规范不完整导致的失分,最要命的是学生错失了重要的思维训练过程,进而无法灵活应用知识对各种情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在我校学生当中非常普遍地存在着。在晚自习时间段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非常乐于做那种抄写的作业,不厌其烦地进行抄写,而对于需要费脑筋进行思考分析的理科作业却束之高阁。因此这个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以及必要的强制纠正,从高一开始抓起,真正督促落实学生的学科思维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同时又与数学、化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领域有诸多交叉之处。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提高学科素养的途径来学好物理,相信對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重力势能物体能量
能量之源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