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

2018-08-11 09:09房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王锋法治法律

房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63-01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主题,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深远。“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生活素材为基础,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品质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教师以生活素材为基础,选取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实际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了解、感悟生活中逐步培养诚信友善的核心素养。

2017年伊始,共享单车在西安市大规模投入使用,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骑行共享单车,本班学生韩某画了一幅《轻松教你使用共享单车》漫画,并发布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获得大量点赞和转发。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师巧妙运用这一生活素材,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懂得帮助他人、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友善的行为值得称赞,号召更多的人学习和发扬,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人,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力量,让社会多一份美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引导学生在分析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中深化思想認识,传递诚信友善,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以情感教育为抓手,引领学生合作担当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情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敢于合作担当。

教学“生命至上”时,教师播放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火海英雄王锋的视频。面对1000℃的烈焰,王锋既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用生命帮助20多位邻居火海逃生,无一伤亡。学生的眼睛湿润了,他们因王锋的无私和无畏而动容,读懂了王锋如何用浴火涅槃的高贵灵魂诠释责任担当,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感慨敬畏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怀他人的生命,这是对国家、民族、自己和他人应有的担当。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学习“在担当中成长”时,教师回放本班学生在“班班唱比赛”中合唱《国家》的视频。整齐的队伍,优美的手语,动人的歌声,洋溢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在用心唱,用心表达。设问:我们班荣获特等奖的原因是什么?《国家》这首歌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情绪激昂,乃至动情地和视频一起歌唱:“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学生仿佛回到几天前参赛的那一刻,情感得到升华,问题不解自答。全体学生积极热情参与,高低声部巧妙配合,力量汇集,团队合作,体验获得特等奖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内心深处感悟:为集体贡献一份力量、承担一份责任,不仅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担当、一种家国情怀,每个人以主人翁姿态为集体出力,以一颗赤子之心思考自己能为祖国付出哪些努力,积极合作,敢于担当,做有情怀、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教育,扰如柔和的春风,吹绿了学子心灵,引领学生敢于合作担当,让生命之花绽放奇光异彩。

三、以时事热点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

《道德与法治》首次将树立法律信仰写进教材,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继承和创新,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以时事热点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可以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并将外在法律准则内化为法治信仰。

讲授“法律的作用”时,教师设问:你是否有过“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你是否知道这种行为会受到法律处罚?学生作答后,教师并没有急于点评,而是呈现2017年5月4日的一条时事新闻视频。视频讲的是西安市交警部门将在全市开展“路口交通秩序整治百日提升”行动,首次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处罚和曝光,加强对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道路、翻越道路隔离设施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劝阻、查处力度。教师以鲜活的时事热点为依托,显然更有说服力。学生意识到“中国式过马路”行为不仅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惩罚。这样,学生就更加明确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并逐步树立法治信仰。

又如,在“树立法律信仰”授课中,教师呈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湖南永州市道县一名初中女学生遭女同学轮流扇耳光,涉事的多名学生已被处理,其中3人被处以治安拘留,另4人被管教。设问:如果遭遇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对校园欺凌说“不”?教师利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时事热点,引发学生内省和思考,学生可以向家长、教师求助,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作为一名中学生,不仅要团结同学、以诚相待,还要在日常行为中遵法、守法、护法,增强法治意识,努力把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熔铸到头脑中,内化法律知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时事热点为依托,与时俱进,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让法治意识成为中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生态意识

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休戚与共”时,教师将本班学生分为两组,提前组织学生开展“随手拍——记录我眼中的大自然”活动。一组记录“我眼中的自然美景”,另一组记录“我眼中的自然破坏”,并将收集到的照片制作成微视频,对教材知识拓展、延伸。设问:生命是伟大的,我们除了要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外,还需要敬畏哪些生命呢?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似乎早已找到答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各种生命相互依存,我们要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增强生态意识,对世界充满善意,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体悟,引发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知行合一。提升社会责任水平。

猜你喜欢
王锋法治法律
彰显平移性质
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索与拓展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天使大爱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确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