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岭
互联网在赋予公民自由话语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假新闻绑架事实的社会问题。如何在打击假新闻与保护言论自由之间设立明晰的法律界限,成了当今各国政府的“烫手”山芋。
今年3月26日,马来西亚政府(前首相纳吉布·拉扎克主政)以严厉打击假新闻为由向国会下议院提交《2018反假新闻法》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人(包括非马来西亚籍的外国人)故意制造、提供、出版、印刷、发布、转发或散播假新闻,都可最高判处10年监禁并处50万林吉特(约合80.47万元人民币)罚款。
然而,消息一出,立刻受到马来西亚反对派政客的抗议。抗议称,政府急匆匆地推出打击假新闻立法,事先也未向公众介绍法案细节,这是侵犯言论自由,而不是打击假新闻。当地媒体同时指出,这项法案将对马来西亚未来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和公民言论自由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政府却只准备了两天的辩论时间,十分草率。只是,这些异议丝毫没有阻止政府的立法议程。4月2日,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以声决方式(说赞成的声音明显大于反对的声音),迅速通过了该法案,提交上议院审议。在此之前,法案做了轻微调整,将“故意(knowingly)”改为“恶意(maliciously)”;最高刑罚十年监禁改为六年。据调查,马来西亚执政党在上议院70个席位中占有56个席位,因而法案在上议院也顺利得到通过。
针对国内批评,时任首相纳吉布4月16日回应称,外来势力正在企图通过散播假新闻来左右即将到来的大选,国家安全正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民免受假新闻伤害,反假新闻法法案生效是正合时宜的。“我绝对不允许任何国家与个人在大选时指指点点,企图影响国民该做什么,该投选谁。”他强调,马来西亚的未来应当由国民做主,国民应当以事实为考量,不应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和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空头承诺所误导。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阿莎莉娜进一步解释,“此项立法是为了全民获取真实的信息,旨在保护公众不受假新闻侵害,而并非限制言论自由,因为它(法案)必须遵循宪法。”
事实上,马来西亚并非第一次针对新闻自由立法,并将假新闻入罪。如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1984年印刷与出版法令》将假新闻归类诽谤为刑事犯罪;《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将散播假资讯入罪。《2018反假新闻法》实施一周后,丹麦籍男子苏雷曼就因为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假新闻被捕。其制作的视频显示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一名成员在吉隆坡被枪杀后,警方用了长达50分钟的时间到场救治,导致该成员不治身亡。警方则举证实际上只用了八分钟。苏雷曼最后被判处一周监禁以及一万林吉特的罚款,成为该法案定罪的第一人。
法案通过后,马来西亚社会批评声四起,反对派政客开始指责政府立法背后的政治意图,即为马来西亚平息政治异议,替时任首相纳吉布出战今年大选铺路。纳吉布当时正身陷马来西亚政府投资基金“一马来西亚发展公司(1MDB)”约7亿元私自挪用、洗钱的政治丑闻。据报道,一些泄露的文件显示这些资金可能经由政府机构,以及多家银行和相关公司腾挪转移之后,最终流入马来西亚高官的私人账户。消息一经透露,立刻引发马来西亚国内舆论界一片哗然。一时间,马来西亚国内爆发了要求纳吉布下台的游行示威和网络舆论。
对此,纳吉布予以否认,并表示正式向上述新聞媒体发出律师信要求予以明确解释。随后,马来西亚的一项调查裁定纳吉布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根据默迪卡民调中心(Merdeka Center for Opinion Research)2017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马来西亚发展公司”的财务丑闻是受访者最不关心的问题,分别为3%和2%,马来西亚人最关心的三大问题仍然是通货通胀(68%),官员腐败(36%)和就业机会(19%),但是总理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当时的马来西亚国会内阁成员纷纷表示支持纳吉布的领导,并利用马来西亚媒体《星洲日报》指责反对派领袖马哈蒂尔为《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幕后黑手。近年来,马哈蒂尔一直致力于推翻纳吉布政府。《星洲日报》的评论指出,马哈蒂尔正在利用国外势力,在马来西亚制造假消息而为推翻纳吉布政权造势。对此,马来西亚通讯部副部长在今年3月21日公开表示,任何有关“一马来西亚发展公司”的新闻,若未经政府证实即为假新闻,政府将予以处置。《2018反假新闻法》应运而生。就在马来西亚大选还不到一周时间,马来西亚警方5月2日宣布正式开始对反对派联盟候选人马哈蒂尔进行假新闻调查。指责其因私人飞机故障,演绎成为政治暗杀阴谋,意图迷惑选民。
马哈蒂尔回应称,“他们可以在法庭上指控我。我没有传播假新闻,只有真相。”他批评该法案是为了掩盖纳吉布贪腐真相,全面压制对此事件的真实报道和异议人士,废除该法案成为其竞选的政治承诺和口号之一。直至5月10日,马哈蒂尔领导的希望联盟赢得大选,马哈蒂尔成为全球最高龄的民选领导人再次掌权。新任马来西亚通讯和媒体部长哥宾星在部门记者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在希望联盟竞选宣言提过(废除该法令),所以我会在内阁会议向首相提出有关事项,一旦有议决将对外公布。”于是,新颁布的《2018反假新闻法》仅实施不到两月,便面临被废除的命运。
然而,政治角逐并不一定会扭转打击假新闻的立法趋势。美国、英国等都因为假新闻给国内选举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而制定或探讨相关法律。如奥巴马签署的《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案》。马来西亚新政府上台后,在对待《2018反假新闻法》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转。据美联社报道,马哈蒂尔在一次电视转播中公开表示:“虽然我们支持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一概念,但这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任何人故意试图造成混乱,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惩罚这些行为的具体法律。”他随后表示,将重新对假新闻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要让民众和新闻媒体知道什么是假新闻,什么不是,而不急于废除该法案。
那么究竟何为假新闻,何为真相呢?《2018反假新闻法》第二条为“假新闻”作出解释,即涵盖任何完全或部分不实的新闻、咨询、数据或报告,包括专题特写、视频、音频或其他任何能够传达文字或概念的形式。这一定义明显是宽泛的,因而也最受争议。马来西亚律师公会宪法法律委员会主席苏仁德拉在接受《东方日报》采访时表示,这项法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其过于广泛的措辞,且法案并未阐明何为假新闻。过度的刑罚和模糊不清的假新闻定义将导致法令被滥用。
政治立场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就容易导致对假新闻理解的标准不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项调查分析了“脸书”用户和新闻机构的互动,发现人们乐于寻找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非真相。如果假新闻的定义被贴上了政治标签,那么打击假新闻将会成为政府控制舆论、限制言论自由的工具。
即使是重新审定假新闻的定义,这一立法也容易成为限制言论自由的诟病。苏仁德拉举例说,“若有人发布了半真半假的内容,但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动机,也可被定罪。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不敢再发布任何言论了。”他认为,不管如何修订,该法案没有制定的必要。捍卫自由律师团执行长艾力保尔森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法案的通过,就已经意味着马来西亚的言论自由已不复存在。国际特赦组织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总监詹姆斯·戈麦斯则表示:“该法案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有关假新闻的定义模糊而广泛,再加上严苛的刑罚以及警方任意逮捕的权力,以上种种显示这不过是公然让政府回避和平批评言论的手段,因此当局必须撤回此法案。”
5月22日,根据哥宾星的披露,马来西亚通讯和媒体部将内设一个法律团队,来研究和探讨《2018反假新闻法》,并在100天内向公众作出答复。新政府是否将废除《2018反假新闻法》,或是修订部分内容继续实施,或是继续将其成为控制新闻舆论,打压异议的工具?如何抉择或将成为马来西亚大选之后持续热门的话题。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