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静等
【摘要】先秦至魏晋时期我国有养生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养生大家人才济济,养生文献丰富深邃,养生思想影响深远,养生方法手段多样。本文主要对这段历史时期中一些历史人物养生方法进行集中梳理,探究其养生思想。
【关键词】先秦;魏晋;养生思想
养生是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多种方法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体育保健活动。“生”即生命、生存、长生之意,“养”即保养、补养、培养、护养之意。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己开始了带有目的性的养生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诸子并兴、百家争鸣,各家从自身角度发表不同的养生观点,为养生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为主,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大放异彩的养生文化。经过秦汉的积聚和沉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文化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儒释道思想的不断斗争、融合,社会生活领域丰富的养生活动也给这一时期的养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并经过后世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奴隶制崩溃,各诸侯国开始展开变法运动,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文化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各个流派开始兴起,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为养生思想的出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基础。
先秦诸子百家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与养生思想有关的观点和论述。《周易》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法则。直接影响着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道家提出了清静无为、贵柔、形神兼养等养生思想。《庄子·天道》曰:“静则无为…无为则愈愈,愈愈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认为清静无为可养神长寿。但同时也主张以运动养形,《庄子·刻意》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通过导引来达到健身。老子的《道德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主张无欲、无知、无为,恢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老子所谓的“返璞归真”;儒家强调精神调摄、注意身体养护、倡导饮食卫生。《孟子·尽心下》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精神调摄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对物质追求。《论语.乡党》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食品要做的精细、烹饪要得当,达到营养均衡;杂家提出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动形以达郁等养生思想。《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强调要适应外界,避免外邪侵袭。《吕氏春秋·尽数》载有“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认为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则会使精神和形体得到好处而长寿。同时还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认为经常运动形体,精气流动,疾无处生。
2秦漢时期
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以及农耕文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宰。经济上: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尚崇法家思想,西汉初年崇尚黄老思想,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
秦汉时期统一文化,同时也使不同的养生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提出了顺应四时、天人相应、养慎、调和五味,提倡导引等养生思想。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日:“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养其身,其寿及命。”认为圣人养生长寿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和为贵,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张仲景《金匮要略》日:“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认为要注意四时变化,防治病邪入侵。同时认为“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注意饮食之冷热、五味调和。《三国志·华佗志》日:“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编制了五禽戏,成为养生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局面有增无减。政治上,政权割据,混战不断,社会黑暗;经济上,农业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呈现凋敝不堪的景象。由于政治动乱、天灾不断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时的人们寿命缩短、人口减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世人,求得生存、延长寿命的愿望十分强烈,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变得迫切起来。加之上层士大夫的倡导,养生活动在这一时期风靡一时,成为世人竞相模仿、实践的对象。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养生方法传入中原,民族生活习俗的交融为养生文化提供了丰富灵感。同时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上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使人们在文学艺术创作、娱乐休闲生活中都能够进行养生活动。此时的岁时节令内容丰富多彩,其蕴含的风俗习惯很多也不乏养生功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成熟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生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提出了治未病、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戒饱食等养生思想。葛洪《抱朴子·用刑》曰:“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主要内容在于防止疾病的产生和遏制疾病的发展,认为只有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未老先养,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刘昼《刘子·清神》曰“将全其形,先在理神。”认为形体和精神相互依赖而存在,只有调养好神气,使心神安定,形体内养不过劳,形神俱全才能长生久寿;嵇康《养生论》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认为饮食过饱是百病丛生的根源,饮食的多少与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思想,在社会格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以生命活动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养生思想。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环境下,强调以人性为主,饮食规律,情志调畅,适时运动,强身健体的养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