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
【摘 要】朗读是通过出声阅读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活跃度的一种阅读形式,相较于默读,朗读更能直接的体现出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得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的环节中来,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小学生在朗读中通常以任务的形式,通篇的进行朗读后,对文章仍旧一知半解,语文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朗读流于形式化,教师应结合现有的小学语文朗读问题,采取应对策略,优化语文的朗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24-01
引言
小学语文的有着多样化的题材,在不同情境的朗读环境下,学生的朗读都沿用统一化的文字梳理模式来进行朗读,缺乏对朗读的情感融合,对于朗读的文本时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打破传统朗读教学中的墨守成规,采取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形式,拓展有关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妙趣横生的朗读氛围,对症下药的解决现有的朗读问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朗读的认知不足。
朗读不仅能够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课堂的互动活跃度,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自己的阅读不足,并通过朗读填补自身的认知空缺,融入更加充沛的情感进行朗读的互动,但语文教师对于朗读的认识不深,通常为了短暂的活跃课堂的气氛,避免整堂课过于沉闷,才进行集体朗读,期间学生的个体优势难以发挥,朗读完全是敷衍了事,学生机械化的进行朗读,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停滞不前,需要进行后续的默读与反复的阅读才能进行文本的思考,使得朗读的作用难以发挥。
2.朗读的机会较少。
小学语文的课堂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安排在朗读上的时间较少,几乎都是穿插在教材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开始通过朗读熟知文本,而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水平,或者在部分的时间,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并没有给其他的学生课堂上的朗读表现机会,学生自然也就不再重视朗读,加上朗读并不做为语文的教学考核,朗读的时间被逐渐压缩,在个别的预留时间里学生才有朗读的机会,效果差强人意。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1.创设朗读情境。
朗读涉及的内容有着较为抽象的情境,教师可在课堂的朗读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朗读的情境空间中,而不是沿着文字顺序捋字,情境的构建应在短时间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共同完成虚拟情境的创设,打破教材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生走进文本当中,促进朗读环节的心灵对话。例如:朗读部编版“黄山奇石”时,学生很少去黄山旅行,对于黄山的奇石提不起兴趣,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动态化的呈现出黄山的风貌,将黄山奇石的语句与黄山的动态场景结合起来,学生脱离课本,都集中精神关注屏幕上的情境,随着情境的进度转换,视频中的朗读文字也都一一显现,朗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屏幕中出现一个地图然后定位了安徽,并呈现出这句教材中的原话,教师指引学生念出来,当视频中出现“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时,画面扫过整个黄山,学生已经对黄山具备了整体的认知,尤其到“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这句话的朗读阶段,视频中出现了黄山的仙桃石,并且模仿了仙桃降落的场景,学生边朗读边在黄山的情境中无法自拔,同步化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朗读不再是形式化,学生对于后续的朗读内容充满了期待,理解更为透彻。
2.拓展朗读游戏。
小学经常举办“演讲比赛”,但参赛的学生只是少数,其余的学生在对比之下,反而对自己的朗读产生不自信的心态,教师可模仿这种活动,并填充能够让全员参与的朗读游戏,同时指引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例如:朗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学生本身的朗读语气平平,教师可让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分别为“小苗代表队”和“大树代表队”,在朗读中就要幻想自己是小苗或者大树,那么从自身出发朗读的语气也会随之变化,在游戏中学生仿若置身其中,提出了很多的创新想法。
3.展开朗读扮演。
基于朗读的游戏层面上,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融入到朗读的内里世界,发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朗读“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大金鱼等出场动物,在角色扮演后,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如果小蝌蚪遇见了大鲸鱼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在扮演中站在各自的立场,逐渐的体会到了小蝌蚪找不到妈妈时的焦急,找错人时候的疑虑,与妈妈团聚后的开心,结合收获的科学知识,进行朗读的畅想,进行自创式的朗读,学生又为朗读填充了更多的情境,使得文章变得更加丰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4.合作阅读理解。
语文的阅读内容难免有些抽象,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由浅入深的进行阅读的理解。例如: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没有接触过地震,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可怕场景了解的不多,只是单纯的对父亲不放弃儿子而感动,教师可让学生合作进行朗读,以就近原则, 让同桌之间一人读一段话,而后另一个人进行阅读的理解分析,接下来让后座的学生以同样的形式,同桌之间互相配合来阐明其中的道理,让更多学生有朗读的表现机会,合作中学生自然的衍生出一种团队的凝聚力,为了使得组合的朗读效果更好,学生都绞尽脑汁进行朗读文本的联想,同桌可以互相补充,在朗读后互相提出朗读的改进意见,以互动点评的形式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分享大家的朗读思考结果与认知内容,逐步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有的教学问题,改变固化的朗读模式,拓展朗读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能够饱含热情参与到朗读的氛围中来,进行互动思考,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并逐渐的改正朗读的不足,实现集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 工业, 2015(60):312-312.
[2]李引紅.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 科研, 2015(45):83-83.
[3]东素华.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5.
[4]陈培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