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云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求学生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而这些也是根据这个要求进行的课程的改革。本文笔者将探究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给广大的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意见。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61-01
引言
进行选择性的体育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进行选择体育活动,这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作用。同样的,这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特长,这更能够帮助达成教学目标。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新型体育教学的开展,这不利于学生真正达成学习目标。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不适用于学生。
原有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根据体育课程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十分小,不能够让全部的学生投入进去,大部分的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没有兴趣。教师在这种沉闷的氛围之下,也会提不起精神,不能够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导致双方都不能够好好进行配合。学生会产生对体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即使上课之时,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但是学生却不能完成这个互动。很显然这个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训练的内容并没有兴趣,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安排教学课程。所以并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学生不能够接受到知识体育知识,是因为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方法已经不适合学生了。
2.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这门课程并不重视,甚至想要取消这门课程来给其他科目更多的复习时间。所以,学校在进行对该科目的教师的选拔上,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有的高中学校甚至放任着体育教师的短缺的情况,让其他学科教师来顶替体育教师上课的现象,这大大降低了高中体育教师的质量。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在高中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强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导致学生忽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学生的重視程度不够。
在现在的环境下,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各科成绩。因此,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只认为能够应付过考试之后就行了。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以及家长以及一些教师忽略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学生们不能再体育场上挥洒自己的乐趣,而且在进行体育课上,学生们也没有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解决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
普通教学方法、模式已经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原有的教学方法、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讲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十分小,不能够让全部的学生投入进去,大部分的学生会对这门课感到没有一点的欲望。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中心,而教师只是辅助他们理解。这相比传统的课程,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1]。只有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还可以采用交互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合作之时,他们之间互相交流,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团体意识。在快乐的学习之时,还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这种良性的学习氛围之下,他们对教学目的的吸收更加好。
2.贯彻科学化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课程教学,而是需要教师采用科学化教学思想进行对学生的指导,这样才能确保体育教学能够满足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进行革新后的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不要只将体育单纯看作某一学科,而是要通过这个课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锻炼意识,并且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中的锻炼[2]。
3.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主要指引者,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学校应该要加强对教师的素质的监督,提高教师的质量。首先,学校应该要对体育教师的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从根本上增加教师的专业程度,并且要增强这些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并且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然后,学校应该选择更多专业技能更强的体育教师[3]。最后,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的革新已经是必然的形式流向了。只有将教学方式改革之后,学生才能够得到更高的提高,教师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结语
对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学生不够重视,教师的专业程度不够等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学校也应该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而不能够忽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法伟,王科.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93-93.
[2]张雨时.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策略[J].神州,2013(1):121-121.
[3]吴瑛萍.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策略[J].时代教育,2012(6):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