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依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运用,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对于今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的研究方向,探讨其哲学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总体来看,其主要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也很具体,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认为其实现了“实践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新飞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1]。
并且,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上被写入党章,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已经出现了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分析与概述,主要集中在其理论来源、理论基础、逻辑架构、基本特征、價值取向以及发展趋势上,这也为研究者们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依据提供了思想框架和逻辑指引。事实上,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和价值取向上的合法性论证,从而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一,当前研究成果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不少文章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的阐述呈现出一个教条式的片面理解,都是就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讲话、报告、批示、指示做思想叙述,通过寻求各种实例,揭示其“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与观点”,以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创新。实际上,这种片面的研究范式,在理论上没有力度也缺少深度,文章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却缺少学理性逻辑和合法性认证,有些成果无论是在理论阐释、经验总结、实施路径,还是在整个话语体系上还固守过去的理论架构,缺乏创新性,没有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中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创新。例如,人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某一方面时,往往遵循一种标签式的对号入座,只简单罗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某一部分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方法论的运用,而这种碎片化的理解反而不利于深入地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注定是不能揭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哲学创新。
其二,当前研究成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思想理论本身的整全性研究,还会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必须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讲话、报告、批示、指示做系统阐述和多维分析。但由于当前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种零碎研究和碎片化理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停留在孤立的、单个的、具体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或唯物史观的某个原理的分析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的、联动的研究眼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全面研究和整体把握,亟需构建起一个内涵丰富又逻辑严谨的研究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系统的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其三,当前研究成果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视野比较狭窄,缺乏对国内与国外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整体上的认知,其深刻内涵未能准确揭示,以至于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创新,而造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研究的浅显化现象。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2],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一,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夯实党和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的学科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阶段加强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的研究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巨大成就。
其二,有助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不断推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不同的国家、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3]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探索,无不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依旧是我国最大国情,是当前全部工作的总基础[4]。坚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阐述,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的同时,深刻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依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其三,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吸取时代精华,形成了的能够体现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一整套的话语表述和理论表达。无疑,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决定着其哲学依据的生成及建构逻辑,同样需要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同。因此,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作出进一步地解读,有利于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言权的强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依据,不断汲取哲学智慧的精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使其成为新时代解决发展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从而可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福全,薄利惠,白晓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探索》,《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2]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人民日报》2016年3月30日。
[3]孙建华,蒋明敏:《<论人民民主专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作者简介:高迪(1993.8-)女,汉,江苏连云港,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