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宁 张猛 庞祥彤
摘要:影片《活着》,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该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悲剧,每一个悲剧都对观众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震撼效果。本文将以悲剧心理学为基本视角,具体分析该电影悲剧的塑造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悲剧心理学;电影与观众;心理距离
一、影片悲剧的演变过程
什么是悲剧?朱光潜先生曾在《悲剧心理学》中这样描述:“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单是痛苦和灾难并不足以构成悲剧。纯碎的痛苦和灾难只有经过艺术的媒介“过滤”之后,才可能成为悲剧。”现实当中的悲惨事件并不能被称作是悲剧,那么在影片中这些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事件是如何经过“过滤”而成为悲剧的呢?现以影片中的悲剧片段为事例进行具体分析:福贵大少爷的身份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祖宅因赌博而被抵债给龙二,老父亲也因此大动肝火失了性命,妻子家珍携子女离开了他。原本的纨绔子弟福贵沦为街头小贩,但因他碍于面子没有经验,摆摊必定会血本无归,最后他沦为了乞丐,瑟缩在角落里,神情恍惚。此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常见,但不常见的是短短数日,一系列的可称为人生大难的事件如同受到了蝴蝶效应一般,接二连三的发生在福贵一个人的身上,可谓是祸不单行,仿佛这个世界跟他开了一个个的玩笑,这样的情节安排极具冲击力。有庆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本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却被本应教书育人培养时代人才的学校叫去炼钢。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力工作,使得有庆疲惫不堪,他竟在墙角睡着了,更为凑巧的是区长开车将墙撞倒,这直接夺去了有庆的生命,让人没想到的是区长竟是与福贵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春生。又是一系列的意外构成了该片的另一大悲剧,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常见。凤霞临产,福贵一家都在为她奔忙,却得知医院已被红卫兵占领,他们放心不下,押来了被打倒的王大夫。好在凤霞顺利诞下一子,剧情本该趋于平缓,但接着她却出现了产后大出血的症状,学生们毫无经验,而王大夫又因吃多了馒头无法动弹,凤霞便香消玉殒了,偶然性事件加叠在一起构成了悲剧。极具冲击力的异于现实情节安排,色彩的渲染,音乐的衬托,使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事件经过艺术媒介的“过滤”转化成为了一个个偶然事件,偶然事件的叠加才构成了悲剧,极具审美意义。
二、影片悲剧与观众心理
悲剧是具有极大的冲击力的,那么悲剧又如何影响观众心理呢?《悲剧心理学》从悲剧的快感与恶意、悲剧的快感与同情两个基本方面论述了观众在观看悲剧时产生的情感。“巨大的灾难临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便成为悲痛的根源,但降临到别人头上却给我们最大的快感。……悲剧的情感效果取决于观众对自己和悲剧主角的区别的意识。”“我们之所以发笑,是因为我们突然发现了可笑事物的某种弱点或缺陷,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优越。”福贵落难是因为他嗜赌如命,与龙二赌博输光了家产,在这里福贵的缺点极为突出,正是这样的缺点使得他落得如此下场。大部分观众在此时并不会同情福贵,甚至会为他最后一幕在冰天雪地中瑟缩在石柱的情景而感到一丝幸灾乐祸并笑出声来。观众将自己与福贵区别开来,他们对此时的福贵有一种不认可的态度。然而,“悲剧情境可给人快感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出那个限度,它给人的就不是快感,而是痛感。”观众的心理更多的趋向于审美同情。“一定的情境往往引起一定的感觉、情绪或感情;当我们发现别的人或物处于那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就设身处地,在想象中把自己和他们或它们等同起来,体验到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或我们设想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的感觉、情绪或感情。”此时的观众对自己所看到的情形是认可的,他们在体会悲剧人物的情感,设身处地的感受他的境况,审美同情在此刻诞生。影片中的有庆形象被塑造得十分丰满,既表现出孩子的天真烂漫之气,又表现出他独特的鲜明的性格。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瞬间变为血肉模糊的躺在担架上的毫无生命体征的小小躯体时,观众怎能不感到一丝的心痛,同情孩子的遭遇,连带着同情起他的父母来。凤霞,片中美的代表,脸上总呈现着灿烂美丽的微笑,观众无疑是喜欢并认可她的。但当她那总挂着微笑的脸上出现了惨白的脸色、干裂的双唇、瞪大了的饱含痛苦的双眼时,当她的身下渗出大滩鲜红的血时,这一切都刺痛着观众的感官,他们开始同情起凤霞来,同情起她坎坷的命运,观众随着她一起痛苦,一起无声的嘶喊。悲剧中呈现的悲剧人物、悲剧事件会感染观众,使观众的心理产生或幸灾乐祸或同情的变化,继而引发带有痛感的思考。
三、影片悲剧与心理距离说
那么观众为什么会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来观看一场会带来痛感的悲剧呢?观众从中会得到些什么呢?“悲剧使我们对生活采取“距离化”的观点。行动和激情都摆脱了寻常实际的联系,我们可以以超然的精神,在一定距離之外观照它们。……如果说悲剧是表现痛苦的,它同时也表现深刻的真理。”一系列悲剧情节使观众真切的体会到痛感,但观众又会因其异于现实的特性而与悲剧产生“距离感”,这使得观众不至于陷入悲剧中无法自拔,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悲剧事件的背后展开透析,继而提出不同的深层问题。福贵落难使观众意识到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看似幸福的日子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放纵而烟消云散。有庆之死使得观众认识到大跃进时代人们急于求成的心态促使着他们将炼钢的“黑手”伸向了孩子们,本该是祖国的花朵的孩子们沦为了时代的劳动力。凤霞之死使得观众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恐怖之处,一切的知识成为废物,黑白颠倒,曲直不分,分明成为了人们发泄私欲的屠宰场。观众在悲剧中得到思考,也许是反思历史,也许是对当今时代的深刻思考,悲剧效果的塑造在此刻达到了目的,双向的影响便产生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肖鹰.朱光潜美学思想新探[M].文学理论前沿(第I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