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制陶:美丽的神话

2018-08-09 17:40申丹丹
投资与合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水手工技艺

申丹丹

云南建水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地,自唐以降,筑城于兹,雄镇滇南,已逾千载。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历经宋、元、明、清,在千年光阴中——瓶、炉、瓯、盂、罐、钵、壶、汽锅、烟斗得以传承,儒、释、道的精微甚深借由建水紫陶这个载体,留下的不仅是斯文在兹、上善人家,更有着古典中国之美的具象与彰显,随着一件件的器物沉淀于日常。

陶之初,是为土石,土石为坚,得水而柔,曲成万物,造化之心也。清人朱琰著《陶说》言道:“土细,料细,工夫细,则无麤糙汙滓之患。”为绝粗糙污滓,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自成一脉,“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被誉为业内最复杂的制陶技艺,一代代口传心授,使得建水紫陶窑火不息,传承至今。

被世界认可

2017年4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以云南省委的实践为例,以“精准扶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为主题,向访华的外国政党政要以及驻华高级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宣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地方的生动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的认识与理解。

在宣介会上,中联部部长宋涛致辞,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代表云南省委进行了宣介。正在访华的乌拉圭广泛阵线、老挝人民革命党、柬埔寨奉辛比克党、斯洛伐克执政联盟、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等外国政党代表团以及各国驻华高级外交官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宣介会。

田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向与会的外国政党政要以及驻华高级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现场展示了建水紫陶制壶技艺。

2018年,田静又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第十九届政协会议。

“两会”上田静以建水紫陶与“精准扶贫”有何关联为题,从扶贫方面,讲到因地制宜,而本地区特有的手工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推动了就业创业,不仅脱贫而且致富。

传统技艺亟待后辈的传承与守护,而当这项技艺可以为从业者带来良好收益时,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承。“非遗”传承如何传下去?如何活起来?自然是要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行业,吸纳更多的从业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为此,记者专访了正在参加“两会”的田静。

制作工序复杂

十二地支源于天象,是上古时代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界长期观察所积累的经验,用于纪时、纪月,与天干相合则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道家成说之后,地支便被纳入《易经》八卦体系,十二地支配以五行,打开了古人们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勘、采、甄、研、配、浸、濯、澄、沥、曝、练、藏”—— 此为建水紫陶最为古老的“淘泥十二炼”之法,暗合十二地支之说,十二道工序、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份。建水紫陶那细致无砂、腻如肌理的膏泥,便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孕育而生。

具体来说,探矿鉴土为“勘”,掘土集料为“采”,择优去劣为“甄”,碎块磨细为“研”,陶土调和为“配”,搅拌融水为“浸”,过筛淘洗为“濯”,沉淀砂砾为“澄”,浆泥脱水为“沥”,晾晒蒸腾为“曝”,排气除空为“练”,窖藏去燥为“腐”。

其中“配”之一炼,与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相应,乃建水紫陶泥料调配之不传之秘。经此十二炼,藏腐经年,方可制器,此为建水紫陶泥中精料也。

田静表示,水紫陶不仅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更展现出云南资源的得天独厚、潜力非常,希望有一天,贫困不再是困扰云南发展的主题。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与建设当中,建水紫陶在增进地方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将会更进一步。

偶然成就事业

过了文艺青年的年纪,看人阅物,便会越发理性。但有句很文艺的话,我却很赞同:你的样貌,藏着你生活的過往。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也藏着许许多多的过往——产源地所特有的资源物产、历史底蕴、文化传承、生活风俗以及作者的经历种种。细细品味,有如探寻秘密花园,一步一步,解开知识、技艺、文化的秘密所在。越是精妙之作,所蕴藏的秘密就会越多,获知的自然也会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老师的陶器作品,便给人极大的审美探索空间,实用性的体验妙感、文化的交融和传承,俱在此中。

田静生长于山水秀美、物产丰饶的云南建水古城。其虽地处西南边陲,却以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闻名全国,驰名中外的建水紫陶便发源于此,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田静的制陶习艺之路,始于1998年,源于一个看似偶然但注定必然的机缘。

云南作为世界的茶源发祥地,饮茶,是云南人的日常。田静也极爱喝茶,尤以云南自产的普洱为最。在品茶的过程中,她逐渐体会到,一泡好茶得来,离不开茶叶的天生丽质,更离不开好茶器的助力。生长环境、水土气候、制茶工艺的千差万别,赋予了每一款茶所独有的特质。那么,怎样的茶器才能最好地彰显茶的特质?这样的器皿,又是如何制成的呢?

在田静19岁的时候,建水基本找不到可以拜师学陶的地方。她当时的学艺之路也就是单纯地想亲手将一把团团紫红的泥巴,变出一把漂亮的茶壶。她在此之前竟然不知道,“原来我们从小一直到大用的茶壶是可以自己做出来的呀”。于是,她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把属于自己的壶,用它泡好茶,与亲朋分享。

后来,田静师从建水当地的制陶老艺人潘庆尧师傅。当听到眼前这个姑娘要向自己拜师学艺“盘泥巴”做泥活儿时,一生制陶的潘师傅非常惊讶!这活儿男孩子干着都觉着苦累,更别说一个女娃了!要知道,很多来学艺的男娃都受不得苦,另谋出路去了。

收下她,委实是因为师父拗她不过,于是便带着她开始了“盘泥巴”——天不亮就带着工具向大山进发,看泥、选泥。回来后一遍遍筛选,去掉杂质、粗泥,而后配泥、和泥、揉泥、陈腐、摔练、判别胎土软硬度、选松木做柴薪、加温、控火……“建水陶的胎质要求非常细腻,所以练出的泥浆就一定要如胶似漆。”师父的教诲,犹在耳旁。

七年之“养”

田静的习艺之路,一走便是七年。2005年,在追随师父学习的第七个年头,田静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陶茶居茗壶工作室”。

建水地处云南边陲,交通信息的闭塞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使得建水陶制作——这种单调枯燥、很不“先进”的手工制作方式一直得以存续。

要怎样将师父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并完善,是田静在习艺之路上最大的困惑。建水陶的造型该是丰富多样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田静报考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设计专业。事物往往都存在两面性,跟从师父所学的技艺,是师父通过几代人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身传口授,习的是实操与经验。而从理论上系统地学习中国陶瓷史的脉络及造型设计,不仅开拓了田静的眼界,更让她意识到,应当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更广阔的天地,学习更多产区的技法,融会贯通,吸取中外陶艺制作的精髓,追根溯源。

当田静走回来时,便确定了自己的制作方向和定位——秉承传统柴窑烧制技艺。

要通过一件器皿赋予时代的生活方式、文化语言、审美艺术是极其不容易的。经过师承与理论相结合的岁月打磨,陶茶居渐渐成为建水首屈一指的传统手工作坊。而这样一间传统手工作坊,涵盖了整个建水陶由“泥—形—烧”而成的整个手工工序,历经七十二道方可成器的过程,完整地呈现了一部活着的建水陶文化遗产!

创新出“璞”

2014年米兰世博会,陶茶居有幸代表云南参展。送展作品是一套柴烧茶具,名为“璞炻”。“陶和瓷是不一样的,陶质朴、古拙。璞,未琢之玉,经过打磨终将闪光,和一块泥巴制作成陶器的焕变过程如出一辙;炻,是高温烧造的石器,高温陶的界定。见器如见人,什么样的作者就会有什么样的器物。作为一个手艺人,质朴是我该坚守的理念和行为。”一件好的作品,肯定是能反映当代的文化、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是带有时代印迹的。传承发扬传统技艺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和当下的生活需要、审美结合起来,实用,又能装点生活,让人在使用中了解、体味文化。

作为极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田静受邀参加了“BMW lifestytle”作品创作大赛,携“法喜壶”与“璞炻”茶具套件参赛。比起荣誉与奖金,田静坦言:“‘璞炻传承的是一种记忆和文化基因:我从哪里来,我出生在怎样的土壤,代表的又是怎样的人文、生活气息。手艺再精湛,也有瓶颈,不能代替人性的情怀和温度。每一种用心的作品,都值得鼓励!”

2016年的一篇《简释建水紫陶》,是田静在多年坚持传统手艺,传承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中,总结出的一点心得,分享给初识建水陶的朋友以供参考。

“‘建水紫陶这个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对于很多刚接触紫陶的朋友而言,如何辨别建陶优劣,是不得要领的。我想用简单的理论,解释一下怎样的器物,才能称作是一件好器物。”

如何认识紫陶

众所周知,陶瓷是一门泥与火的艺术,那么泥和火也是陶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是泥?泥代表的就是材质,既然是材质就分优与次。

建水陶土基本上由三种以上不同颜色的原矿陶土配制而成,泥料细腻如膏脂,分两大类制作:一类是通过现代机械设备快速加工而成,其制作周期短,成本较低,俗称“机械料”;一类是按传统技艺手工加工而成,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長,并需长时间陈腐,成本较高,俗称“手工料”。

机械料用于制作手工作品,烧成之后一般都比较呆板,所以机械料制成的作品不能算好的手工作品,其适用于量产型实用商品;手工料制成的作品成色自然、窑变丰富,因优质原矿料稀缺又需长年风化,制作流程烦琐,一般要较大场地才可完成,所以一般较好的手工料都出自规模较大、长期从事制器的作坊或窑口。

火——就是烧制,建水陶属高温陶,一般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有一定的瓷化效果。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为制陶业带来了更为高效的烧成窑炉——电窑和液化气窑。电窑由电阻丝加热,烧成稳定高效,不产生窑变效果,紫泥产品呈深红色,白泥呈米黄色;气窑通过液化气燃烧加热,改变进气方式能产生还原气氛,可烧制窑变效果,其紫泥产品呈黑色,如黑花、紫黒、灰蓝等,白泥呈青白、浅灰、黄白等。电、气窑产品具有烧制时间短、易控制成品等特点。

传统柴窑烧制,因建水地处边疆,当地一直使用柴窑烧制民用陶瓷,因此柴窑技艺得以保留,作品千色窑变温润如玉,现代电窑和气窑是无法完成的。柴窑与气、电窑有着完全不同的火性,气压、气流、风向的变化,阴晴雪雨等的天气变化,都会对柴窑的火性有所影响,而气窑和电窑则基本不受影响。

烧制方式独特

柴窑加热方式是通过不断添柴使温度慢慢上升的,每次添柴都有一个大的物质交换循环,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烧成时间长达五至七天,瓷化过程随着温度升高而层层递进,使烧出来的陶器表面含蓄、滋润,散发由内及外的宝光,用手触摸,温润细腻,烧成茶器,泡茶口感一流。此外,柴窑烧出的陶器声如磬,悠远悦耳,绝不似钢铁敲打之声。柴窑烧制技艺具有要求高、烧成时间长、成品率低、价值高等特点。

一件好的器物当然要有好的手工和造型,手工一般要经由拉、修、书画、雕刻、粘接等工序全手工制成,成型好坏体现在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观察每个细节能看出手工水平的高低:胎体轻重适宜,里外修整平滑,盖体密封,粘接流畅无瑕疵。

造型一般可分为两种风格:传统造型和现代造型。中国陶瓷历史悠久,造型丰富多彩。做传统造型必须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基础,能准确表达作品的线条、文化内涵、使用功能,不能臆造,造型力求大气、端正、典雅;现代造型一般不按传统造型,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创新设计的,作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和功能的特点。

装饰是指根据造型用书画、雕刻等形式对作品点缀,使作品更具观赏性。装饰只是造型中的一道工艺,不能本末倒置,更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书画装饰应做到恰到好处,不宜过繁、过艳。

一件好的器物应综合来评判,具备优质的手工泥料、精湛的手工成型工艺、高温烧制技艺(传统柴窑烧制技艺更佳)。建水紫陶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完整传承技艺的作品是具有较高赏玩价值的。

任何的陶瓷作品都不应以点代面,只突出某个工艺或局部,要分清全手工技艺和半手工的区别,更不应只听故事而不看器物好坏来衡量。挑选一件好的器物首先要适合自己的功能使用,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不盲目、不听从,多了解一些古代陶瓷知识,让每一件好的器物丰富自己美好的生活。

田静说:“器物被大众认可、喜爱,成为经典,肯定不是臆造,而是从传统来,回到传统去!”

猜你喜欢
建水手工技艺
建水陶艺新观察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手工剪纸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小字本”的故事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