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

2018-08-09 01:39王建华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生态美学文化生态

【摘要】:国内外学者在对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文化生态以及自然生态进行探讨,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生态平衡。因此,笔者对生态美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对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进行了分析,探究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以供相关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生态;文化生态

【引言】:所谓的生态就是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并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构成了美学要素。在对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时,应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结合分析,有利于保障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若抛开任何一方面来谈美学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难以探究生态美学中的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平衡美。

1、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将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道家思想。在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人们应崇尚自然、敬仰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互荣贯通的,应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平衡性,展现了生态美学的思想美、文化美、艺术美等特征。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是以神学为统治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内容有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对神学进行理解时,可将其替换为一种文化,以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这种思想影响了欧洲近千年之久。其中厄里根纳是欧洲中世纪的杰出美学家,提出了“自然”划分说理论,将自然看成是上帝创造的,并为人们展现创造自然的美,使得生物与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

此外,生态美学又经历了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发展,使得社会不断加大了美学哲学的讨论。并在对自然与文化的研究上,探究了艺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使得美学内涵融于生态平衡理论中[1]。

2、自然生态与审美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自然生态是人们进行审美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活动提供客观真实的环境,人类也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达到审美与艺术的目的。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高,人类为了获取私利,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諧关系,逐渐呈现失衡的趋势。同时,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有限,人类暂时还无法开采外太空的资源,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审美活动。对此,在工业革命后,许多学者对自然资源种类、容量等进行了分析。要求人们转变对自然的态度,若继续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人类终将走向灭亡。因此,维纳在对自然生态进行研究时,将生态科学与审美进行了结合,要求人们必须要反对熵增加理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时空,其自然资源应归人类共用,任何一个学派、组织都不能垄断美,应维持一定的秩序。因此,我国深刻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出台了很多部法律体系,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美。

3、文化生态与审美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培养文化思想。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区别,后者是先天形成的,而前者需要经历漫长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生态系统。因此,文化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精神、思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也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文化物种的发展与消亡,实际上是文化竞争、思想竞争、审美竞争之间的关系,有其特定的过程,若人类强行干预,只会加速文化物种的灭亡。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前者几乎将儒家思想走向消亡,而后者则“独尊儒术”,虽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加速了其他文化物种的灭绝,导致文化生态呈现失衡趋势。

以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来看,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应同样具备多样性原则。在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艺术需求等向多元化发展。而文化形态系统不仅仅包括思想,还要有文学、科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文化,以打造总体平衡、个体竞争的目的,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审美需求[2]。

4、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平衡

综上所述,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都与审美和艺术有明显的联系性,共同构成了美学元素。而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使得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当代学者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理论的影响比较深,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但由于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区别看待。自然可为人类创造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时空环境,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也应该遵从自然的开发规律,避免造成破坏,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生态系统能为人类的审美与艺术提供理论保障,能有效提高人类的精神修养、艺术素养。因此,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进行融合,有利于实现生态平衡。另外,鲁迅先生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但不能抛开文学谈科学,容易使社会失衡,那么“科学”也不再称之为科学。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人类逐渐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美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整体统一。

结束语: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笔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又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审美和艺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要求人类重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在此此基础上改造自然、创新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丹. 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常雪.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王建华(1992.01.19),男,籍贯:山东省诸城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 单位:空军预警学院, 湖北 武汉 邮编:430000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生态美学文化生态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