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由众多样式组成,其中文学是深受学者所喜爱的方式。在文学的众多属性中,审美属性是其中重点,也是前提。故,本文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展开文学审美属性探讨。通过对该作品的赏析,浅谈其中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章节,以及其审美属性。
【关键词】:《变形记》;审美;文学
【前言】:文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性自由展开的重要方式。以文学筑建人类精神家园,并解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卡夫卡》的变形记在人物塑造、叙述等方面均为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以该作品为例,浅谈文学审美属性,将有利于大众对该名词的理解,并加深对《变形记》的认识。
1、艺术的审美属性
所有能够被感知、体验、想象、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均为艺术审美属性,借助艺术作品进而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类众多活动中,审美活动具有高级性、特殊性的形态。简言之,审美可以称为感受,其是领悟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之状态的过程。艺术审美与常规审美存在差异,主要因为二者审美对象不同。普通的审美过程以现实美为参照,而艺术审美则以主要以作品为对象。在艺术家创造作品的最初目的便是滿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带给人一种愉悦心情与审美评价。也就是说,只要在精神上能够对人产生作用,即可称之为艺术审美过程[1]。
2、浅谈《变形记》的审美属性
2.1想象、自由
文学具备较强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便是,其能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想象性。因此,当人们在接触文学作品时,就能够获得舒展生命的自由体验,解脱灵魂。
当人们对记忆进行整理与复现时,便是想象,也被称为再现性想象。或者,借助原有经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蓝景过程,也可称之为想象,也叫创造性想象。究其本质,均与现实图景以及记忆有所差别。可以说,想象力从来都是创造,不是复制。在文学创造环节中,这种现象便属于创造性想象。其主要依靠文学作家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借助审美理想与创造意图,对其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艺术整合。文学想象之于读者,其是再现性想象,读者需要对作品创造者的语言进行理解,再在头脑中形成独有的创造。而鉴赏活动本身便是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人们对文学作品开始鉴赏活动时,首先将与文学图景所接触,而这种连接势必需要以想象的方式来完成。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读者在接触过程中无法直观的了解作品中形象与图景内的任何事物。因此文学鉴赏过程可谓是作家的,也是鉴赏者的。《变形记》中,不仅包含了想象性,其中也包含奇异的想象。在小说开篇部分便描写了让人们无法相信的事实:作者阐述其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而这种说法,只有在神话与寓言中才会呈现,但在这部作品中并为察觉出任何深化与寓言的写作态度。读者所感受的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而在这种具有想象性的故事中,体会阅读的风险。其中,格里高尔虽然变身为一只巨大的甲虫,但心灵与往常一样,因此依旧能够接受人们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小说将虫子的习性与人的心态相结合,不得不让读者为小说作者拍手叫好。
2.2与读者产生共鸣与感动
所有人都具有想象能力,但艺术的想象与科学想象具有一定差异,艺术以情感为源泉,以个人丰富的情感与色彩为中心。而科学,则以冷静与理智为基础,其将所有情感、个性等均排斥在外。因此,苏珊·朗格所说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符号所创造的。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在人们情感的驱动下,借助想象能力,使得鉴赏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感受是读者在于作者探讨时形成,亦可能在阅读作品时,产生了共同的情感经验与审美情趣。共鸣是在完整的鉴赏活动中产生的,或许表现为情感的认同,或许表现为对作品中人物的认同。无论何种方面,均会因作品中的人、事、时等方面不断变化着[2]。
《变形记》这部作品实则为叙事类型,但在阅读时却能够产生抒情之感。这与小说中充满了情绪、感受有重要的关系。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小说所带来的巨大压抑、挣扎之感包围着阅读者,其中情感的成份甚至超过任务与情节的变化。另外,小说的虚构性是众多读者所认同的,在其实际来看,几乎从头至尾都以虚构为主要写作方式,创作者并没有在其逻辑中走出来便结束了小说。在开端时,格里高尔便已经开始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仿佛其的灵魂被某种陌生的牢笼所束缚,致使肉体与灵魂无法统一,甚至连想法都在与作者想抵抗。“连像往常那样侧过来身睡觉都不可能了”。语言无法形容这种超乎想象的痛苦,却只能任由其作罢。紧接着,作者讲述了格里高尔的人生处境,讲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与所接触的人群:
“所接触的人群总是不会变成直击朋友...因为他需要偿还父母老板的债务”。这种描述不难看出,主人公之所以变成一个无法控制的大甲虫,实则为其真实的人生写照。尽管如此,主人公仍旧以人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当公司秘书找到主人公家庭并向一顿数落后,格里高尔试图便捷,得到的反应却是“你们听得懂哪个字吗?”、“这不是人的声音”。可以看出,此时的主人公已失去了与人沟通的基本能力,使得其将陷入更深的孤独、痛苦之中。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将与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试问,哪位读者不会为他感到心痛,甚至想伸出手向他援助?格里高尔承受着家庭的压力,最后连甲虫的身躯也承受了。但在变成甲虫后,仍旧想着如何让家人过得更快乐。这种行为是值得读者为之骄傲的,也是值得学习的崇高道德境界。可见,卡夫卡的《变形记》具有强烈审美价值不无道理。卡夫卡利用甲虫的悲哀,引起读者产生价值感共鸣,道德共鸣。
结论:综上所述,卡夫卡之《变形记》以审美属性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以叙事形式阐述事实,却又不失虚幻。以主人公的口吻进行描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深的悲哀与无奈。这种强烈的压抑使得读者为之悲哀,进而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确.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2016(04):83-90.
[2]马振宏.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1-95.
作者简介:
陈松斌(1995.04.19) 男, 福建漳州市, 汉族
在校大学生 本科学员 学校: 空军预警学院 湖北 武汉 邮编: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