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依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6年,贵州修订了新的职业教育条例,颁布了《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此条例明确提出向贫困地区的人口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以及中、高职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了“一体两翼多中心”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打造脱贫致富的职业教育直通车。截至2017年5月,2017年已下达0.62亿元资金来资助中职学校农村贫困生,受助学生达3.31万人。通过奖、补、贷的模式,保证了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就业生存技能,对实现脱贫致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5年,省教育厅为推动“十三五”规划,实施了“33668”扶贫攻坚计划,选取我省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优质职院设立“威宁班”和“赫章班”,免费招生6000人。
1.“输血式”扶贫、政府占主导地位未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贵州中职教育采取国家免学费(每生1900元/年)、给予助学金和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获得报酬。此举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在校学习期间,国家每年给予学生1500元助学金,作为学生生活费补助。在“平均式”的补助与减免情况下,学生上学没有压力,很多学生都是在学校荒度时间,没有真正学习知识。再加上中职毕业要求低,大部分学生未能学到应有的职业技能就被迫走上社会。因此,“输血式”扶贫存在一定的弊端,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从调查数据看(见表1),大多数家庭还是觉得就业技能的培训是最有效的帮扶方式。
在扶贫实践过程中存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忽略了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贫困人口的主动参与不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只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开发式”扶贫也必将走向“参与式”扶贫,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真正目标。
2.传统教育观念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1%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或是高等院校才选择职业院校就读。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0-2015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也达到90%。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其中原因有二:第一,职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3%的家庭很清楚职业教育及相关资助政策(具体见表2)。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不了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次于普通高中和本专科院校,认知观念上存在偏差。第二,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和招聘单位对学历要求大多数处于本专科以上学历,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在工薪方面,职业技能型人才普遍低于智力型人员。以上原因导致了职业教育在同等教育体系中受轻视的现象,大大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滞后了职业教育扶贫的脚步。
3.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应当与劳动市场情况紧密结合。首先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知识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超前性和实际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其次,不少职业学校在开设专业时,从未认真作过市场调研,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注重学校的教育规模开发与壮大,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严重忽略。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工作质量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大大抑制了职业教育扶贫的作用和效果。最后,其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与其他省份地区开设的大同小异,未能展现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因此缺乏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教育经费方面,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达5526.92元,同比上年增长74.16%,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不足,在校舍建筑、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硬设施及优秀教师软设施方面仍有待提高。
表1帮扶方式对家庭有效情况调查表
表2职业教育及相关政策普及情况调查表
4.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不健全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建立尚未完善。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地区,有一部分贫困人口连户口都没有,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条件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机制。目前,贵州省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扶贫办或者扶贫小组进行调查和精准帮扶,对于后续工作没有一定的规划和保障,且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的管理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像技工类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并非教育部门。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扶贫能够从根本上消灭贫困,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教育这一阶层流动机制,可以促进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社会地位的跃升。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与经济产业有密切的关系。将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促进各族群众在学习、工作、生产过程中的交流,实现各民族团结。
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改变贫困人口对贫困的态度和意识。贫困的实质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低下或者缺乏,才会导致收入和生活水平低。能力贫困理论应该成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通过贫困人口的技术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融入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求学成本和招生要求较高,使得一部分贫困孩子放弃学业。精准扶贫的主要范围是在农村,因此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图书馆、实训基地等。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就业竞争力也无法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一种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而言,如果有人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可以带动其他家庭成员。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改革招生制度,进行“精准招生”,重点聚焦于贫困地区的招生和宣传。其次,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精准实施资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再次,实行精准培养,依据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兴趣爱好,强化技能培养,逐渐让学生获得立足社会的能力。最后,在就业方面,要落地实施扶持就业和创业,让学生的技能有用武之地。
目前,贵州正在构建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的发展体,以毕节、铜仁、黔西、黔东南的职教园区和其他市(州)职业学校为两翼的空间布局。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将“两翼”地区具体规划,构建教育服务平台。在政府统一协调下以当地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与该地区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一个职业教育联合体,打造集团化的服务平台。在集团内,可以设置校际合作与交流、组织职业技能比赛等,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在适应当地产业需求的一些专业设置方面,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框架协议,获得良好的政策、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贫困学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坐落在不同的民族区域,学校可以利用创办当地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例如,遵义湄潭县第一产业是茶产业,则可以建立相关的茶专业、茶旅专业,其不仅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也关系着职业教育扶贫的质量。贵州一些苗族自治州地区盛产苗药,其苗医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之好。因此,可以在相关院校开展与苗医学相关的专业,培养苗医相关人才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苗医文化。贵州的原生态音乐极具特色,原生态唱法和乐器制作都是贵州人民一笔伟大的财富,可以利用相关资源,设立相关专业,将贵州原生态音乐,如苗族芦笙、侗族大歌等,传承下去,走出贵州。引导和鼓励贫困人民积极转变意识观念,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需求来开办特色专业。
在一些示范性、省重点职业院校,可以专门安排适量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签订定向培养的合同,毕业后定向就业,可以解决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和流失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贵州地区可以利用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作会等相关组织和平台,与东部地区优秀院校进行洽谈,为贵州省获得良好的资源。在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资源共享等方面都能获得支持。例如,川藏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9+3”免费教育计划,内地先后有90所职业院校与其共同承担计划内任务,招生人数达4万余人。
职业技术教育现在作为一个扶贫方式,需完善职业教育与扶贫的政策,在组织、人才、技术、经费方面有一定的政策才能确保到位。在扶贫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于职责分工、短长期目标和任务、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分析精准,制定对应的扶贫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走上法制化道路”。因此,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不可回避的或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制定一部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扶贫与职业教育的实施办法,明确责任落实和检查考核。对参与精准扶贫的一些职业院校的校舍、图书馆资源、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等制定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对于不符合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确保精准扶贫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