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胡昭广(北京)
整理本刊记者 师毅
2018年7月20日上午,《中关村》杂志和北科建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系列专题讲座”,在北京海泰大厦进行了第二讲。原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首任主任、海淀区区长、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为本期主讲嘉宾,他的主讲题目是《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灵魂》。
中关村改革发展40年起来的缘由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关村这个地区能够崛起呢?能够成为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呢?这里面有很大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从大的原因来讲,当时中关村能够崛起和发展起来,有两个大的元素。一大家都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来临,还有一个当时我国处在世界科技革命这种冲击下,这两个因素使中关村萌动起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条路线,从1978年开始,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当时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当时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这种大势下才有可能出现像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这样的人。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推动他们,他们认为应该变革,应该往市场经济走。也是在这种大的变革下,中关村才可能出现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要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运营、自负盈亏,市场为导向,技术为依托,技工贸相结合,这样市场运行的机制,才可能在这个时期的中关村产生,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原因,中关村地区在我们国家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勒紧裤腰带,给这里投了重金,建立了几十所大学和以科学院为主的上百所研究院所,应该说中关村智力密集度在全国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现在北京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优秀大学,拥有全国半数以上顶尖的科研院所,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优秀科技人才。现在已有662名外国顶级专家办了绿卡,在千人计划中,拥有1658位专家。在科技新星中有青年科学专家2275人。北京市大概有几百万人的科技队伍,我们现在在这个地区R&D的投入大概能够占到GDP的6%,这个数字是很高的。其中中关村专利拥有量每万人有94.6件,是全国平均的10倍。中关村有国家这么好的资源,就应该有这种担当、有这种责任去发展,所以中关村会崛起。
我简单讲几件过程当中的事,第一件事就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创新问题。面对国家的治理整顿,试验区怎样生存的问题。在1988年的时候,改革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形势发生很大的突变,影响很大。
第二件事是关于公司的整顿问题,重点是整顿流通领域的公司,当时,规定什么?明确什么?只允许销售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如果不是自己生产的产品,企业就关张。试验区是技工贸相结合的方针,在开发区起步的时候,好多企业是从贸易起步,在开发区我们叫做技工贸型。柳传志研究了半天,技工贸相结合不符合试验区的情况,应该叫贸工技,所以好多企业起步是从贸易开始的。试验区的企业就面临着关闭这种风险,都应该清理。后来我们试验区的工商所和企管部门研究实际情况,我们就把规定,必须销售企业生产的产品,改成可以销售经过企业开发过的产品,加了“开发”两个字,内涵就比较多了。把有关的部件、零件在你的产品上进行改装和进行重新的提高,这应该都是属于可开发的产品。
第三件事遇到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改革一是从价格入手,或者是从产权所有制、股份制的角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入手。试验区很艰难的问题是产权制度改革,如何实现股份制的问题,这是从始至终都在做的一件事,但是始终没做好的一件事。因为这件事情确实太复杂了,我们感觉真正把股权做好,对企业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产权改革清晰了,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一个单位,要不然发挥不了作用。
中关村科技园区做得两件事,第一件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件是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应该说后20年,从1999年的园区到现在示范区20年做得非常出色,非常好,1+6的政策,科技金融都发展起来了。独角兽、创业咖啡、创投空间等等一大堆的事情做得非常好。
我们那十年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上,应该是不慢的。我们集中在经济体制上,让市场经济怎样在计划经济当中生存下来。我们那会儿推动了两个科技发展规划和执行,一是试验区1989年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二是八五规划,这两个规划都是做得很深入,请了很多的专家和部门,也请了一些专业单位。应该说规划还是起到很好的作用,确立了我们大的方向,以及我们选择高科技的方位。
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路上,归纳起来做了什么呢?我们一个着眼点,始终要努力跟踪世界科技的前沿,能够努力站在世界科研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规划当中体现。现在来看,后20年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确立得非常好,包括现在北京在建量子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都是跟踪世界前沿。不这么做,永远占不了制高点,这是我们要做得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积极促进以人才为中心的人才要素集聚。因为发展本质上来看是人的问题。刚才我已经讲过,外国专家的绿卡、青年计划、科技新星人员,开发区30年来,大家都在这么做,从国内的大院大所调动起来。我们也注意到,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建立海外孵化园。我觉得现在做得非常好,人才的聚集。
第三件事,怎么样突破各种束缚,在机制、体制、制度、政策上创新呢?特别是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沉淀的要素调动起来,试验区这十年来看,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抓住这些事情。
第四件事,推动试验区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我们把四自原则变成六自,1989年以后,二次创新的六化,试验区、大开发区的战略,清晰的经济结构,一站式办公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说,我觉得我们试验区——中关村的事业是有伟大的意义,但这条路是很长的,这段历史可能一直要写下去,这个伟大事业可能需要几代人或者更长的时间去完成它。所以在这里,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小小的铺路石,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中关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一小段当中,我们仅仅是一个铺路石,铺路石概念也是不错的,因为铺路石是平凡,但又是坚硬的,它是无私奉献的,恰恰是我们中关村人在推动中关村发展当中需要的精神气质。
现在已经是中关村发展的第4个10年了,开始中关村发展第5个10年。我就想起来在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当时学习的题目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总书记当时强调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习总书记还明确提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