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不知道多少人被这一句打动过,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诗人博尔赫斯也因此更加名声大噪。至少我被打动过。
前段时间,我因为一个短期学习的机会来到波士顿。碰巧周末有半天空閑,我到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小坐了一下。这座始建于1888年的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图书馆,古雅的老馆保存完好,加上后建的现代风格的新馆,藏书规模超过1500万册。在开阔的空间里,被书籍环绕,读者都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中,一本书仿佛为每个个体建构了一个独立的,与现实并行的世界,你可以在里面生活,感受,思考—合上一本书,你看待现实世界的想法会变得不同。
这是书籍的魔力,也是一个为了书而建造的空间的魔力。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氛围显得尤为宁静与从容。同样是为书营造的空间,书店的处境却甚是艰难。
这几年,书店遭遇冲击。电子书同移动互联网一起侵袭了线下图书售卖市场,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也更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过于丰富,不乏有人“为你读书”。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曾击败诸多独立书店,如今它却深陷困境。
但事实上,出版业的日子并没有那么糟糕。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连续19年,中国的读者们为图书花费的金额逐年上涨,2017年的图书消费达到803亿元人民币,当然,最强劲的增长引擎是少儿图书,2017年这一版块的增幅达到24.6%。这意味着阅读需求并未消失,只是购买图书的行为难以在书店这个空间里完成了。
身边的实体书店在增加,可它们也大都换了一个样子。空间面积增大,业务范畴也不再仅仅是贩售图书。这里有品类丰富的文创用品,也提供咖啡和小食—即便你没有买书,也可能以其他方式消费。
自从诚品重新定义了书店,其模式变成为新一代书店趋之若鹜的选择。在这期封面故事里—有趣的是,本期封面也节选自一本书,《第一财经周刊》lifestyle项目“未来预想图”的主题书(Mook)《下一代书店 光颜值还不够》—你会看到无论是从出版业而来的中信,还是技术公司亚马逊,新的经营者们都想提供一个以书为核心的精神消费空间,努力吸引读者回到书店,让他们在这里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书店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关于如何贩售“休闲时间”的新生意。
转型之路通常不会一帆风顺,然而书店不敢不改变:刨除图书销售部分转到线上,即便图书的价格上涨,售卖图书获得的利润也难以支撑成本日益高涨的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
接下来,你会看到有更多新型书店开设在消费者聚集的shopping mall。为迅速占领市场,中信出版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及日本茑屋书店分别展开合作,计划未来3年建造180家城市生活店和3家主题店。这些空间无疑会为我们的城市增色,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歇歇脚。
但说不清为什么,我最近更想去那种老式书店,比如北京的万圣书园,局促、狭小,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侧身而过,处处都是书—只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