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芹
【摘要】课程统整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为基本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教育者应以“课程”为窗口,全面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学会求知、发现、质疑、探究与创造,让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生命自由生长的引擎。
【关键词】课程;儿童;资源;生活
美国课程论专家James.A.Beane在他的《课程统整》一书中提出:课程统整是一种课程设计,是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情况下,由教育者和年轻人合作认定重要的问题和议题,进而环绕着这些主题来形成课程组织,以增强人和社会统整的可能性。真正的课程统整,超越科目领域和学科,所着眼的是统整的活动。
梅岭小学将“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于——课程给予学生的,不仅能够传递社会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还要赋予学生转变自己和自身文化的能力。在学校课程总设置之下,一线教师该如何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着力儿童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从课程研发与统整的角度,引领学生根据主题自主搜索资料、开展项目探究,将学习引向纵深处,从而真正成为会学、善学、乐学的人呢?笔者开发并尝试实践了特色课程。
一、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的课程
1.主题式拓展
以主题再构的方式,以教材为本,并适当补充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学习资源。拓展拓宽,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同时实现“课外阅读”往“课内前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对该主题的理解广度和深度。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夹竹桃》是一篇被读者称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看似文风淳朴,本色天然,实则包涵丰厚的底蕴。为了让学生能带着自己多元、丰富的解读走进文本,更好地领悟国学泰斗文字背后的魅力,笔者尝试采用了“任务研究”的方式,真正做到以教材为基点,整合多种资源,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习效能。任务单具体如下。
(1)认真阅读《夹竹桃》原文,找出与现有教材的不同之处,思考:你认为删除句段是否合理,请写明理由。
(2)查阅资料或者阅读其著作《这一辈子》,了解季先生的生平和人品,尝试写作家卡片。
(3)选择阅读季羡林的同类散文,如《枸杞树》《海棠花》《怀念西府海棠》等,从写法的角度思考:这些与《夹竹桃》有什么相似之处?
从“教材”到“原文”,从“花”到“人品”,从“内容”到“写法”,此任务单的设计:有整体、有阅读、有层次、有深度、有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汇报精彩纷呈。
比如在任务单1中,学生将教材与原文作细致比对,发现不同之处有:
(1)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2)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3)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到:(1)原来此篇《夹竹桃》是季羡林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故乡的夹竹桃,从而引发的创作热情,写下的这篇散文。(2)学生通过自读原文中被删除的句段,感悟出这不仅仅是花,更是家乡的花,它承载着季先生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更饱含着中缅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完成任务单2和3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通过阅读并了解季羡林的生平和人品,亲近作者,再对比夹竹桃,找出相似点,通过汇报、研讨,最终让学生感悟到:先生这哪是仅仅赞美花,分明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态度。这种“以花喻人”的写法,在同类作品的阅读中也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自读、合作、探究、研讨、修正、互补中不断获取新知,深入文本深处,走进作家世界,体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厚内涵。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从主题统整的角度,拓展并整合多种资源。这类以“内容”为基点的统整设计,增加学习的厚度、深度与广度。以任务探究的方式,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生本理念,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学力基础上,开展自学、自探、自查、自评等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与提升。
2.项目式探究
学生是课程内容的规划者与参与者,教师可以进行学生的民意调查,以决定问题与关注的焦点,进而提出课程项目主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找到学生认为值得研究的话题,并且由他们组织分工,搜集资料,整合资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具有实际作用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学到的并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的技能以及面对更大挑战的信心和技巧。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教学完《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特殊的葬礼》等一组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后,让学生提出你最关心的问题,统计后多数学生关注的是目前中国最严重的“雾霾”话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制定环境学习方案。第一阶段:了解“雾霾”是什么,与“雾”的区别在哪里;第二阶段:雾霾是怎样形成的;第三阶段:如何控制雾霾;第四阶段:怎样提高空气质量。方案制定后,进行组内人员的分工,并制定一定的管理规则,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研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看柴静的视频,实验研究,家长参与等方式,共同探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因此,“项目探究”中,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变被动为主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课程主题的规划者,更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学生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可以自由表达思想观念与行动,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在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进行项目探究,加入其個人关注的焦点,鼓励他们作经验的统整,使他们的构想受到尊重。它有助于学生具备解决社会问题和改进社会所需的一些气质和技能,学生将变得有智慧、有见识,学会在他们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参与重要的议题研究,学会批判思考、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二、以“全科统整”为支架的课程
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多种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材,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让学习和生活发生链接,从而获得情感理解,生成生命价值观念,进而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是“全课程”理念。笔者有幸在学校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前提下,对于如何让学生在同主题的课程统整背景下,培养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总结、汇报等方面的能力做了以下尝试。
我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就以“桂花”为主题,设置了名为《一花一世界》的系列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趣的“教材”中获益。
品桂花:(1)学生自主搜索古诗及现代名文中描写桂花的精彩句段,并摘录,尝试吟诵与品悟。(2)阅读课举办“诵桂花”专场,让学生在全班展示或表演阅读所获,共同分享、感受桂花在文字与文化中的魅力。(3)评选“自主阅读之星”。
研桂花:(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桂花的营养成分,并学习运用数学学科所学的画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等方式呈现出来。(2)在全班介绍自己的创意及理由,并张贴上墙。(3)评选“数学创意小达人”。
画桂花:通过观察桂花的形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桂花,同时写上花语,并与同学分享绘画作品,设立“最佳作品奖”。
种桂花:(1)让学生搜索资料,了解桂花的花期、生长习性和种植、养护方法等。(2)每人参与种植桂花的活动,同时注意观察开花的过程,拍下照片,并记录好种植日记。(3)班级内交流图文并茂的《一花一世界课程研究记录——桂花种植》,并向大家介绍种植过程和心得。(4)评选“研究小能手”。
尝桂花:(1)搜索资料,了解桂花的功效与作用。(2)制作“桂花”美食:桂花糕、桂花酱、桂花糖藕……从味觉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对桂花的认知。(3)推荐制作方法,让学生将制作过程拍下视频或者图片,同时附上文字介绍,班级内评选。(4)设立“最佳美食奖”。
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游戏化的生活。以上教学实践就围绕《桂花》这一主题,融合了语文、美术、数学、劳动等综合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按主题从不同角度搜索资料,主动学习信息,并能将学习成果传达给他人,在学生生活化的自主学习中全方位地认知大自然花草,探索并感受生命的魅力,这是传统“唯教科书”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在鲜活灵动的实践“活动教材”中,学生自主地与生活发生链接,让充满趣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从而逐步实现“全课程”的“全人”教育。
三、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
“本土”,是我们所生活的家乡。广义的“本土资源”,不仅指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语言文化等,也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挖掘本土资源,使之与探究型课程有效链接,让探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搭建有效平台。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践活动。
如《我爱家乡——瘦西湖》“游学”课程。“游学”一词,本义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此处引用是指“游中学”,即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意思。瘦西湖,有着“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历史上是扬州城壕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扬州的城市精神,是扬州人的骄傲。因此,笔者就曾尝试以“瘦西湖”为探究力点,开发并实践了一系列课程活动。
(1)“走近”瘦西湖:让学生通过上网收集、查阅相关书籍,了解瘦西湖中的著名景点,如五亭桥、徐园、晴云白塔、二十四桥、熙春台等。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景点名片”,与伙伴共同分享介绍,并张贴于教室及走廊,建设“瘦西湖”环境文化。
(2)学做小导游:结合活动经验,讨论怎样才能当好小导游。通过学写导游词、观看导游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点。按景点分组领任务,再进行研究与试讲,每处景点决胜出三名“优秀小导游”。从举止礼仪到演讲技巧,从知识介绍到情感表达,学生在反复观摩、试练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
(3)瘦西湖“游学”义演:A.每班甄选六名文明小使者,他们身披绶带,手捧亲手绘制的具有家乡特色与梅岭元素的“手绘瘦西湖”风景卡赠送给天南海北的游客,并与游客友好互动。B.“优秀小导游”们分工负责区域,自信大方地介绍自己眼中的特色景点。C.各班精心制作小彩旗,布置“微剧场”舞台,在瘦西湖院内开展生态环保义演活动。
(4)“未来”瘦西湖研究会:a.总结活动收获,呈现活动成果。b.研讨:目前瘦西湖的生态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将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更好结合?未来的瘦西湖在打造旅游综合体方面还应做出怎样的努力?c.学习撰写一篇《我眼中的瘦西湖》研究报告。
瘦西湖“游学”课程,是以“我爱家乡”为主题下的一例。它以“瘦西湖”为中心,开展一系列递进式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整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活动计划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从学生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学习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过程,使本土资源成为探究型课程的有效学习内容。
课程统整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为基本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学生的生活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活动及本土资源,让学生拓展阅读,关注家乡,走向生活,引导探究和发现,让本土文化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实现“全学科”有机统整,从而实现“全人”教育。因此,教育者应以“课程”为窗口,全面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学会求知、发现、质疑、探究与创造,真正让课程成为儿童生命自由生长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