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你有强迫症吧?”近些年这句话渐渐成了熟识的朋友之间的一句玩笑话。那么,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强迫症呢?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表现为不停地洗手、数数,有的患者则会毫无原因地重复相同的话语,或觉得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时一定要遵循某种特殊的顺序,或反复做诸如检查门窗、开关、文件等事情,或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产生怀疑,等等。患者深知强迫症状的不合理,自己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而感到焦虑、痛苦、抑郁,甚至出现自残,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近半数强迫症患者首次发病于15岁前。强迫思维和行为会占用青少年大量时间与精力,受这些症状影响,其注意力难于集中,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影响。因为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生活,患强迫症的儿童、青少年常有挫败感,这使他们变得自卑、孤僻,增加了他们对环境与他人的不安全感。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明确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但学者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强迫症形成有关:
家庭教育 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苛求,使他们遇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无论做什么都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情况,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的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序,干干净净。
此外,被家庭忽视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消极因素。被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更多的漠视与拒绝,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许,在做事情中对自己要求很高,继而会表现在其行为上,出现反复思考、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状。
性格缺陷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患病前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者比例很高。受强迫症困扰的当事人会有完美主义倾向,这样的人格素质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他们对自己评估过低,不喜欢标新立异,缺乏独立创新精神,社会适应性较差,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有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遗传 据调查,强迫症当事人的父母中有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高于普通人群。强迫症患者的亲属可能携带与患者相似的易感基因。在强迫障碍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为86.7%,双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为46.7%。
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强迫症之所以会发生,还缘于一些挫折事件的诱发。例如,某学生上八年级那年,一次奶奶出门后忘记锁门,结果家里被小偷光顾,这个孩子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被偷走了。从此,这个孩子出现家里的门是否锁好、水龙头是否关好等安全疑虑。上八年级时家里被偷,九年级时出现强迫症,是因为这个孩子面临中考压力,他希望考一所好学校,但这个目标对他有点难,这个孩子就将学习焦虑转移到了安全焦虑上,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某些强迫性的观念或行为,整天挂念门锁、水龙头等,学习焦虑就被动地消失了。
通常,由于强迫症患者的不放心(焦虑)与诸如水龙头、电源、煤气、窗户、门等中性事物多次匹配,从而建立了条件反射。对于强迫行为,比如患者的不放心每次都因其反复检查(强迫行为)而获得缓解,从行为机制上来说,这种反复检查的行为就获得了强化。为了安心,检查行为也就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复杂,行为模式越来越刻板化。可以说,强迫症患者的不放心以及强迫检查行为都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针对这种条件反射的焦虑,可通过暴露治疗来处理。即让患者暴露在这些情境中,不采取回避或其他降低焦虑的行为,经过相当长时间后,焦虑会自然缓解,由此中性事物与焦虑之间的联结也就被打断了。
在强迫症的治疗上,首先,应帮助患者面对害怕、担心的对象(包括情境和想法),即暴露。接下来,阻止患者出现相应的对抗行为(如仪式性动作),即忍住不做任何检查,让自己的不安自然缓解。尽管短期内患者会产生焦虑症状,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及不断重复暴露于触发情境中,患者的焦虑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强迫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