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晶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主要由颈椎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引起,临床表现为行走困难、下肢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常以检查确诊患者颈椎病的类型后,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手段,CT、MRI及X线平片属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准确评估病情,为明确颈椎病患者具体疾病类型提供可靠的依据[1]。笔者选取95例颈椎病患者,对比研究CT、MRI与X线平片检测对颈椎病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安阳市中医院的95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43例;年龄23~67岁,平均(45.73±16.82)岁;病程0.5~9年,平均(5.36±2.47)年。所有患者均存在偏头痛、四肢麻木、眩晕等颈椎病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CT 应用GE螺旋CT机扫描检查,设置参数,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20 mA;层间、层厚均为2~3 mm;取坐位,对颈椎部位平扫。
2.2 MRI 应用飞利浦1.5 T超导型MR系统进行MRI检查,颈椎线圈,对患者颈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进行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其中T1、T2加权扫描矢状位,T2加权扫描轴位,观察T1WI、T2WI信号。
2.3 X线平片 应用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进行X线平片检查,取坐位,摄取患者颈椎正侧位片及左右斜位片(45°角)。
3.1 观察指标 ①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检查表现为: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突增生及钩突增生。②统计3种方法特异性征象检查。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3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与CT检查比较,MRI检查骨性椎管狭窄(χ2=5.149)、颈椎曲度异常(χ2=14.245)、椎间隙狭窄(χ2=6.084)、钩突增生(χ2=8.210)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钩突增生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平片(χ2=13.372,P<0.05)。与X线平片检查比较,MRI检查骨性椎管狭窄(χ2=14.702)、颈椎曲度异常(χ2=6.840)、椎体后缘骨赘形成(χ2=4.790)、钩突增生(χ2=38.233)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95例颈椎病患者经CT、MRI及X线平片检测临床诊断准确性比较[例(%)]
注:与CT方法检查比较,△P<0.05;与X线平片检查比较,▲P<0.05
(2)3种方法特异性征象检出率比较 CT检查出黄韧带肥厚29例(30.53%);MRI检查出纤维性椎管狭窄3例(3.16%),寰枢椎半脱位5例(5.26%);X线平片检查出颈椎双边征17例(17.89%),椎间孔狭窄14例(14.74%)。
目前,颈椎病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颈椎椎管狭窄、不良睡眠体位、颈椎超量运动、先天性骨骼畸形等因素有关。不同分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多样,神经根型颈椎病常伴有颈背麻木、疼痛等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会出现眩晕、寰枢关节骨质增生等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会导致心动过速、头晕、手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颈部影像学检测,可判断颈椎病具体类型,对颈椎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X线平片对两侧椎间孔是否有增生、压迫等具有较高敏感性,但由于重叠结构掩盖,较小、复杂的骨骼病灶显示不清楚,需进一步做CT、MRI检查[3]。CT可通过γ射线、X射线对检查位置实施扫描,可清晰显示颈椎内部结构,且其图像可反映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情况,而患者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X线吸收值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进行病变鉴别,且密度分辨率高,对钙化、小结石等分辨率高于其他技术[4]。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诊断,通过获取人体电磁信号,重建机体信息,可反映患者颈椎部分三维立体图像改变,并进行数字减影处理,同时能防止脂肪高信号影响图像评估,组织分辨率较高,可清晰反映病变组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钩突增生诊断准确性高于CT、X线平片(P<0.05);CT对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平片。CT可检出黄韧带肥厚,MRI可检出纤维性椎管狭窄、寰枢椎半脱位;X线平片可检出颈椎双边征、椎间孔狭窄,说明CT与MRI检查对不同类型颈椎病各有优势,综合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综合采用CT、MRI与X线平片检查有助于提高颈椎病早期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