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
鄢国故城遗址位于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一带。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以古城村为中心,内含赵家、前步、范家等13个自然村,总面积约250余万平方米。据《国语》等史书记载:鄢为西周妘姓之国。周武王封陆终四子求言于郐(今新密东北),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蹂、历、华。这时的“鄢”即古鄢国。公元前769年被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地。公元前722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与公元前225年的“唐雎不辱使命”等均发端于此。
鄢國故城筑在南北走向丘陵(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之上,始建于西周初期,西汉初年鄢陵置县时治所亦在此地。鄢国故城遗址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200米,呈长方形。外城城墙系砂礓土夯筑而成,高4-5米,底宽10米左右,下部夯印微凸,上部为平板筑,每一层0.1-0.4米,非常坚固。后经数千年自然和人为的改变,外城城墙仅西南部存4段断续残壁,长度约300米,高度1-8米不等。内城为紫禁城,筑在外城之内(即“城中城”),位于遗址北部,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基高于外城4-6米,原貌尚存,遗址明显。东汉永平年间(约公元69年)黄河第二次大迁徙时城损。隋开皇七年(587年)复置鄢陵县时治所迁至今县城。鄢国故城遗址西部断面上仍可见大量圆窖穴,并显露出红烧土墙基。窖穴内部填有破碎的红烧土块,内有夹砂粗陶和磨光红陶残片。地表为鬲足、鼎足、扁足、鸭咀足等。遗址南部多为贝丘、蚌壳堆积,间有大量夹砂陶、磨光黑陶、磨光红陶、彩陶残片。遗址内出土有彩陶、素陶、灰陶、彩陶缸、彩陶背水壶、陶杯、和玉铲、石斧等。器物纹饰有网状方格纹、三角纹、带纹、水波纹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遗址中的墓葬有翁棺葬、土坑葬等。根据遗物和纹饰特征,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鄢国故城遗址城池构筑方式独特,是上古时期城廓制式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