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原因探析

2018-08-06 13:30朱慧芳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大学生就业

朱慧芳

摘要:近些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常态,而其中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不断增加(如对女大学生增加婚恋要求、外貌形象要求等)。本文旨在针对河南省探究就业性别差异背后的原因,以及提出相适应建议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原因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鉴于就业市场对女大学生的门槛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中女大学生的参与率。因此,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问题亟须解决。

本文以河南省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河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发展史的缩影。

第二,从教育层面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教育部分以及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数据, 2015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女大学毕业生占总人数比例51.98%,2015年河南省本专科毕业生中女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为52.13%。从毕业生男女性别结构看,河南省女毕业生占比与全国毕业生中女性占比非常接近,在毕业生总排名及高校数目排名也比较靠前,因此,就分析大学毕业生性别差异的角度而言,河南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第三,从经济发展层面看,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6年河南省GDP稳居我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2011年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至此,河南省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河南省的经济地位及发展优势也在逐渐显现出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民经济核算部分以及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7002.16亿元,全国排名第五。由此看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代表性的。

第四,河南省人口结构方面。据2015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总人口在国内排名第三,女性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比例为48.20%,全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比例48.77%。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女大學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与全国女大学生占比基本一致,因此以河南省为例研究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二、就业性别差异的原因探究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产生的性别选择

河南省就业人员中女性从业者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中,女性从业者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区别于总体就业水平,女性就业者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且在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次之。女性从业者在第三产业的占比,2011年至2014年分别为:63.70%、59.57%、54.36%、54.11%。调查显示,女性应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所有女性大学生的比例为72.38%。处在第二产业的女大学生对当前所签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最高,占比为38.46%,其次是第三产业比例为30.26%。对当前已签工作表现出“不满意”占比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处在第一产业的女性对当前已签工作表现为“满意”的比例也是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小的,该比例为12.5%。从女性大学生在三次产业类别的求职过程中遭受的就业性别歧视来看,三次产业中的女性大学毕业生关于歧视的看法差异很大。综上,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且处在第二产业中的女性就业人员满意度也最高,遭受到的就业性别歧视也最低。但是,河南省的女性尤其是女性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第三产业,这也就在产业结构上决定了女性的就业难以及遭受的就业歧视程度。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不发达限制了该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二)职业规划教育等的缺失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重在学术教育,虽然高校设有就业指导处等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但其作用多数仅限在毕业季与各个企业联系提供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忽视对大学毕业生应进行的职业教育。

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门只集中在两个部门:入学初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所有高校均有此项教育)课程教育、毕业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组织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其中毕业实习部分,学校也只是要求有实习报告并非真的引导和督促应届大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个高校重视不够,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足,对就业市场没有深入的了解。更是极少数学校有专门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后备军的庞大力量,面对对于女性尤其严峻的就业市场,没有学校的专门指导,对大学生歧视现象的解读不足,没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很多人盲目就业、四处碰壁。

(三)市场惯性思维造成的就业性别差异

这里所谓的市场惯性思维主要是指就业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统计性歧视。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被视为廉价的、好管理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工作后又要面临生育、照顾孩子等诸多家庭问题,生活压力大。她们这些被社会赋予应该具备的性格特征使得在求职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应届女大学毕业生是缺乏能力的,是不稳定的。在这种观念偏见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应届大学毕业生,女性大学生根本无法进入竞争晋升的行列。根据贝克尔歧视理论,用人单位一旦受到这种同机型理论认知的影响,心理上会认为同等条件下雇佣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降低了自己的效用水平,用人单位带着歧视性的眼光看待求职人员,宁肯为此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也不愿意聘用他们不认可的人(用歧视眼光看待的人)。

(五)雇主认为女大学生聘用成本高

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二十出头,尤其是女研究生参加工作时已面临晚婚晚育的境地。因此对于女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工作稳定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组建家庭,随之而来的就是生育等家庭问题。这些对用人单位来说都是额外的附加成本。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婚育会耽误较长的工作时间,包括婚嫁以及自身孕期的身体原因等;(2)孕期工作效率低,增加同事及部门公司的工作压力;(3)人力资本折旧因素,女性由于婚育及顾及家庭等诸多社会责任的因素,会脱离工作岗位,远离行业前沿动态,使得做自己的认知和技能下降,这对用人单位而言都属于人力资本的折旧。

三、促进公平就业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协调发展

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的发展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等等都有明显的差距。且在对河南省女性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女性就业较为集中的产业是第三产业,因此想要从产业结构上促进女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一直保持正值且变动很大,说明第三产业有很大变动空间,最容易吸纳转移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性别差异的良好途径。由于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为了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扩大新型服务业规模,扩大就业容量。

(二)教育与就业市场互动发展

科学合理定位。在较为低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作用更多的地体现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功能上,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具有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如下规定:专科要求具备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要求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研究生則要具备独立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创造和实际工作的能力。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人才,这种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也体现在进入社会后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高校扩招引发的专业结构问题,经过专业结构调整已经有所缓解,但专业供给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矛盾依然较大。现阶段重要的是高校教育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总体规划,主动开展高校专业的供给侧改革,形成毕业生有效供给的新机制。

(三)女大学生早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女性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受挫能力。良好的心态做先导,提高自我认同感。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积极的心态,以优秀的表现证明自身的价值。从调查问卷中也可看出对找工作充满信心地女性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度高的工作。

其次,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早做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很多女性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往往优于男性,但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如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现在社会,追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校教育,培育的更是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我们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供需市场的一方,同其他商品一样,找工作就是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女大学生应主动与社会接触,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有真材实料,符合劳动市场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才是女生签约的最根本保障。女性大学生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自身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跟得上时代发展的人才,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女生的优势。在如今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趋势下,每一个女大学生都应主动起来,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工作中表现的更加优秀,消除用人单位对女性的统计性偏见,形成良性就业循环。

参考文献:

[1]蒋世建.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14,08:62-68

[2]孙妍.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分析——基于河南省的数据[J].经济经纬,2008,04:93-95

[3]卜佑玲.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大学生就业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影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经济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