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红宇
圣索非亚教堂的钟声响起來了,从一个完美的do开始,全城近百座教堂的钟也随之敲响。整座城市的上空都被此起彼伏的钟声笼罩着。钟声衔起纷飞的鸽群,缀起游荡的流云,在澄净的蓝天上,书写下庄严而美好的诗行……
JR跟着敲钟人文森特登上古老的钟楼。那里悬挂着三座大钟。文森特走向它们,如同骑手走向自己的马:“好吧,让我们来一段,从一个完美的do开始”。
从一个完美的do开始,一段雄浑圆润、徐缓悠远的钟之乐被次第奏响了。
这是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中的一个小插曲。片中,新浪潮祖母阿涅斯与街头艺术家JR一起,来到法国南部的一座古老村庄。多古老呢?那里还保留着敲钟人这个职业。
他们结识的文森特,帅气、有型,看上去像那种出入夜店的潮流青年,想不到他做敲钟人也有十几年了。文森特传承了父亲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他的父亲从十四岁起便做了敲钟人,因为前任敲钟人敲得特别棒,“是他教会了我这钟楼音乐。”
“钟楼音乐”这个词从敲钟人口中说出来,特别打动人。尽管阿涅斯在旁白中解释:“不同的钟有不同的名字,警钟、圣母钟、少女钟、低音大钟”,可在一般人听来,钟声就是单调的“当、当”声,即使让诗人来形容也是“渺渺”、“杳杳”的,没有音阶的钟声,怎么会成为音乐呢?
但是父子敲钟人却视钟声为天籁之音。敲钟时的文森特,像一位演奏家,钟便是他的乐器,从一个完美的do开始,他开始了每一天的即兴演奏:
有的钟声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有的钟声轻盈欢快,余音悠悠,从文森特沉静的面容中可以读出,他深谙钟乐之奥妙:当钟声响起,无论怎样喧杂的世界都归于宁静,这简洁的“当、当”声中,包含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乐音,最深刻的内涵,还有最神圣的寄托。
钟有着良好的音色和音调效果,从几百年前开始,作曲家们便将“钟声”音响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帕格尼尼创作过《钟声回旋曲》,李斯特两次以该曲调为主题创作有《钟声大幻想曲》和《钟声》;柏辽兹曾在《幻想交响曲》中用钟声表现葬礼;柴科夫斯基曾在《1812序曲》中用钟声表现欢乐;
而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曾将爱伦·坡的长诗《钟声》谱成同名交响合唱,用初生的银钟、婚礼的金钟、危险的铜钟和葬礼的铁钟,依次表现人的一生……
美国民谣歌手菲尔·奥克斯也曾改编过坡的《钟声》:“那些住在尖塔上的人/孤孤单单/他们把自己的丧钟鸣奏,鸣奏,”奥克斯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钟声敲得急促又紧迫,当他歌唱时,丧钟已为他而鸣……
因此,钟声不仅给古典音乐作曲家带去灵感,也为流行音乐创作者所青睐,他们用一声“完美的do”,成功“抓”住歌迷的耳朵:蔡依林的《日不落》,用几声清脆悠远的钟声营造出广场感;周杰伦的《跨时代》也是前奏即出现钟声,钟声唤醒“恶物狰狞的倾巢”。
周董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有一类风格便是暗黑风,而钟声成为了他增加作品暗黑气质的一轨乐器——
“城堡+钟声”是周董常用的编曲方式:《威廉古堡》的前奏中,钟声、虫鸣、合成器、风琴一起完成具有魔幻特征的故事背景呈现。钟声一下下敲响,宛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铺满这首歌。一共敲响多少下?微博上有个id叫“威廉城堡的35响钟声”,数了一下,的确;《床边故事》的间奏中,也有钟声和怪鸟的叫声在头顶盘旋——周董,你这样给孩子讲黑暗的床边故事真的好吗?
与编曲中出现的钟声相比,我更喜欢周董歌词里的“钟声”:“蝉鸣是窗外渐渐倒数的钟声”(《剩下的盛夏》);“说着笑着的午后/钟声一直在停留”(《瓦解》);“我在这等钟声响/等你下课一起走好吗”(《等你下课》)……那些在字行间敲响的“钟声”,为周董的歌增添了悠远绵长的韵味,那是青春的回响……
《脸庞,村庄》中,文森特每敲响一座钟,都需要高高跳起,使劲拉下钟绳。他敲钟时的样子,让我想起哈尔滨籍作家阿成在《远东背影》一书中,对圣·索非亚教堂敲钟人的描述:在这座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里,悬挂着六七座乐钟。每逢重要的节日,敲钟人会把这些钟的钟槌系在自己身体的各个不同部位,“然后手脚并用,有节奏地、像表演杂技和舞蹈那样拉动着钟绳,敲响着大钟。敲钟人在敲钟的时候,他的身体在钟楼里飞来荡去,俨然一个飞翔的圣徒。”
看来,我对钟声天然觉得亲近,是受“地缘引力”的吸引:我的家乡哈尔滨,曾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这里历史上曾有过100多座教堂,因此有着“教堂之城”的美誉。虽然今天仅剩下十七座教堂,但每每回望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想象中的一幅有声画卷仍令我良久激动:
圣索非亚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从一个完美的do开始,全城近百座教堂的钟也随之敲响。整座城市的上空都被此起彼伏的钟声笼罩着。钟声衔起纷飞的鸽群,缀起游荡的流云,在澄净的蓝天上,书写下庄严而美好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