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隽,邹 雪*
(1.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2.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 400000)
脑梗塞为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因动脉硬化形成局部血栓,并进一步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该疾病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临床中很多脑梗塞患者都合并高血压,这进一步加大了治疗难度。相关研究[1]认为,针对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对其中40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梗塞、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经CT、MRI检查确诊;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包括女18例、男22例;年龄45~76岁,平均(62.6±4.7)岁;其中基底节脑梗塞23例,腔隙性脑梗塞9例,多发脑梗塞8例。实验组包括女19例、男21例;年龄46~77岁,平均(62.8±4.9)岁;其中基底节脑梗塞24例,腔隙性脑梗塞9例,多发脑梗塞7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保护脑细胞、调压降压、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脑水肿。常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胞二磷胆碱、复方丹参治疗,在2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和0.5 g胞二磷胆碱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口服脑通络胶囊,每天3次,每次2粒。实验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替米沙坦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每天1次,替米沙坦每次40 mg,每天2次。治疗期间每天为患者监测血压。
为患者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依据判定患者疗效。基本治愈:血压显著改善,病残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90%;显效:血压有所改善,病残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进步:血压有所改善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血压未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为超过17%。总有效率=1-无效率。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治疗后1周,实验组舒张压降低(12.6±6.7)mmHg,常规组舒张压降低(12.8±6.9)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实验组舒张压降低(22.6±7.7)mmHg,常规组舒张压降低(15.8±7.2)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急性期会因早期血压上升,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注增加,管腔狭窄动脉在血压过快、过多下降的情况下发生血液灌注降低,最终造成脑梗塞面积扩大。
阿托伐他汀钙能够促进机体合成更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抑制血清胆固醇合成,进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胆固醇。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结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其能够降低血浆内皮素1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有效控制损伤动脉内膜增生。
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实验组舒张压降低(22.6±7.7)mmHg,常规组舒张压降低(15.8±7.2)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米沙坦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