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真的没那么简单

2018-08-04 18:22何捷
小读者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溪流小兔小兔子

接到广东名师曹小燕的信息,问的是“这棵树怎么啦?”

“这棵树”是绘本《逃家小兔》插画中的“断树”,确实值得琢磨。《逃家小兔》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小兔子宝宝觉得自己长大了,于是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妈妈不担心,淡定地表示:“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理由也并非惊天动地,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就这样,一个不停地逃走,一个不停地追赶;一个不停地变化,一个不停地应变。小兔先后变成了小鱼、石头、小花、小鸟、小帆船、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小男孩,而妈妈先后变成了捕鱼的人、爬山的人、找小花的园丁、让鸟停的树、吹小帆船的风、在半空中遇到空中飞人的走钢索的人和正好抱住小男孩的妈妈,真应验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中有一次,小兔子变成了小鳟鱼,兔妈妈就变成捕鱼人。兔妈妈用一根胡萝卜把小兔钓回了家。就在溪流左岸,一棵大树折断了,露出狰狞参差的豁口,兔妈妈就在溪流里“钓”兔子,和断树近在咫尺,给人以不安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笼罩在画面中、心里、故事中……

困惑曹老师的,也就在这强烈的冲突中——为什么要在原本可以很溫馨的画面中,赫然出现一棵折断的大树呢?有什么隐喻呢?

看不懂的地方,就是绘本最具魅力的地方。

松居直的观点——绘本“图*文*故事”的合奏创意构思,也就在这“断树”中淋漓尽致地展示。首先,从画面整体构图看,插画作家营造“森林里,溪流边”的熟悉场景。溪流贯穿画面,成为一条联系兔子妈妈和宝贝的纽带。河的右岸,两三棵茂盛的树木,一下子带读者来到情境之中。而相呼应的左岸,如果也是同样茂盛的树木,会遮挡住主角“兔妈妈”,也会破坏河流的完整,“纽带”就断了,画面就破了。因此,插画家很巧妙地画出了一棵折断的大树,既符合场景创设的需要,又仿真大自然景观,给人以真实感。整个画面显得真实、贴切、完整。不由想到游览九寨沟时,看到河岸、河底,到处都是断枝残干,但丝毫不会破坏自然毫无保留地奉献美感。插画家必定是个懂自然的人。

其次,断树醒目的裂口,也是一种暗示——母子间,确实因为成长有了新生的,需要双方主动去融合的地方。原先,年幼时的依赖、信任,母子一体的其乐融融,可能因为小兔子的出走而暂时出现裂痕。图,也是故事,也会说话,参与读者的阅读体验。小兔子要逃走,还要变作一条小鳟鱼。兔妈妈去追他,同时用胡萝卜作诱饵。一切是那样具备动感,具有故事性,具体而真切地扑面而来。难得的是,还带着喜感。原本,不应该有“不和谐”的突兀。但不知道大家留意了么——此时小兔子还没有“上钩”,还没有回到兔妈妈身边,母子之间还没有回到初始状态。断裂预示着隔阂。矛盾冲突带来阅读时的差异体验,让读者心里感受到不平静,给阅读带来了刺激。唤醒,就在这样的刺激中产生。此时唤醒的是对故事后续发展的猜测,对母子关系的担忧,还有对此刻僵局化解的期待。一个断枝带来阅读触动,真难得,这真是一个优质的设计。

读绘本的插画,我们还需要带着放大镜,多关注细节。大家发现了吗,兔妈妈甩出的钓鱼线,居然是三角的形状。而这个形状和折断的树枝所构成的三角形非常类似。也就是说,这个画面的中央有两个隆起的三角形,像两座小山峰。图中的三角形给人带来危机感。阅读绘本的小孩也能隐约感觉到小兔子正处于危险,兔妈妈也在努力。具有动态感,能推动故事发展的插画,深深牵引着我们。谁都希望小兔子顺利回到妈妈身边。一个巧妙的断树构思,让读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心灵共振了。真难得!三角形,似乎就像我们读图、读故事时起伏的“心电图”。

故事、图、文,在绘本这个统一呈现的世界里,永远是合奏的。看到这样一幅图,我们会感觉到画面的节奏,会发现图画也在说故事,会带来应激反应感,一切都感谢插画家的精心设计。小孩的心是自由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神奇的想象。他们认为大人并不理解他们,尽管他们也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们的。兔子妈妈的爱有技巧,插画家有技巧,我们就好好享受吧。即便以上的解读都是误解,我想曹老师也不会见怪,误读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摘自何捷的教学世界)

猜你喜欢
溪流小兔小兔子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担当
溪流小熊的烦恼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小兔子的1天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