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离不开法制保障

2018-08-03 07:03孙刚
职业·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技能校企学校

孙刚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为学校、企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发展实践中,还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的一些现象

1.以订单培养模式为例

订单培养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理想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师资力量,将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但从笔者调查走访发现,大多数合作都是仅举行挂牌仪式,等到企业需要员工的时候,合作学校将作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选,而学校还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订单培养班的学生实习期间也未必都去订单企业实习。

2.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例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完成学业。其设计初衷是要让学生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了解生产工艺,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工作有目标。以4年制为例,一般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企业实习1年,再回到学校学习一年。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采取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学校,学生往往在校3年,第4年安排到企业实习。这种实习相当于工作分配,学生工作之后,基本上不再回校学习。还有一些学校,虽按照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相差太远,也失去了这种培养模式的本意。

二、分析原因

1.以订单培养模式为例

(1)从学校角度分析。由于订单培养模式是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势必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教学计划,打乱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师资力量、实训设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但学生的鉴定考试却不能随之改变,两者的兼顾也给学校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容易受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影响,一旦不能履行订单协议,学校既无法追责,又无法向学生和家长履行承诺,这也是校方的一大顾虑。

(2)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聘者。订单培养模式效果虽好,但周期过长。培养过程中,企业还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与直接招聘相比,增加了企业成本。学生一段时间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回学校学习,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也增加了难度。学生学成毕业之后,能否安心为企业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例

(1)从学校角度分析。规范执行工学交替,对学校来说影响不大,但也存在教学计划的改变问题;学生返校后,由于理论学习的间断时间较长,如何顺利通过毕业考试的问题;学生经生产实习一年后,由于作息时间、企业管理方式等与在校生的不同所增加的管理难度的问题等。

(2)從企业角度分析。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也基本胜任岗位。学生再回学校学习一年,企业将出现部分岗位能否及时填充的问题;学生毕业后是否再为实习企业服务和实习企业是否有空余岗位接纳毕业生等问题。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毋庸置疑,但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顾虑。相比之下,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期望值相对较高。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生就业渠道,拉动学校招生数量。而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稳定招工渠道,降低招聘成本,缩短培训时间。这就构成了校企双方的浅层次合作。在深层次合作方面,学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办学环境相对稳定,规划周期相对较长,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希望合作企业能提供师资、技术、甚至实训设备。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规划周期相对较短,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比如,经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与在社会上直接招聘员工的费用对比是否更加经济,大量的前期投入是否值得,合作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否为本企业服务等,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因此投入热情不高。

三、如何破解

职业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校企合作之所以能深入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法制保障。以德国为例,其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宪法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政府将校企合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了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在1996年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此法相对宏观,只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原则性约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实施细则。既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政府部门就应该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需要法制保障在国家层面已经得到了确认。

1.通过强制手段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来保障实施。通过规定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制定对积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奖励和对违反校企合作规定的惩罚措施,才能有效确保校企合作在法治轨道内健康发展。

2.解决校企合作中双方存在的困难,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在强制执行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双方实际困难,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行之有效的具体帮助。比如,学校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吸引高技能人才、提高师资力量的问题;学生毕业鉴定考试的内容和方式问题;企业在合作中承担了较多费用,增加了管理和培训的成本问题等。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详细制定各项鼓励政策和实施细则,切实解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各方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只有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下,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项鼓励措施,明确对实现目标的奖励和对违反合作规范的处罚等,才能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现象的出现,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高技能校企学校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