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紫赫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的关注重点。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并没有达成共识。对高中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远远不够,甚至非常欠缺。本文将从造成高中生社会实践欠缺的原因展开讨论,并希望找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 社会实践 欠缺 改进
0
在我国,受教育体制和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成绩往往成为家长和教师要求的重点。然而,一味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一些家长和学校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取消孩子所有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善这样的局面,作为学生,首先应当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其次应当与家长和老师多沟通,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而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一、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我国,孩子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到大家长给予极大的呵护,一直到高中也无法放手。然而,高中生年龄普遍再16岁到18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因此应当逐渐学会去自己处理自己的事,自己照顾好自己,而不是一味依赖家长。参与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另外一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性格。
(一)通过社会实践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独立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一面。比如,学生可以走上大街实施环保宣传;也可以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甚至可以去参加有自我生存意义的体验活动,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说,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独立面对困难,在这个环境中,逐渐健全自己的人格,成为独当一面,能够独立自主,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的成年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绿通常都是家里的宝,任何事情家长都帮孩子做好了所有准备和铺垫,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能力越来越差,不懂如何照顾自己,不懂如何解决问題,遇到困难主动退缩等等。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社会实践学会照顾他人,懂得责任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培养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责任感是贯穿一生的道德品质。然而,责任感塑造,仅仅依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才能够从中获得经验和感受,才能够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都是团体行动,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需要对团体行为负责,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独立自主,还要学会关心他人,在他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离开父母的怀抱,学会独立,懂得关爱,才能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得到进一步健全。
二、高中生社会实践欠缺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普遍都十分欠缺。造成这样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问题
社会实践对于高中生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或许所有人都不会否认。然而,一方面,受到当前我国教育应试体制的影响,高考、中考依然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挥棒。首次原因,社会实践的时间被严重挤压,导致社会实践无法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一项无法量化的活动,并且其成绩也不会如同高考、中考一样可以迅速见到回报,所以因此人们明白社会实践有好处,却又远远不够重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将重点全部投入教学,社会实践必然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很多家长的观念也依然停留在学生以学习为主的阶段,对于社会时间也缺乏足够热情。此外,就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处于家长呵护状态,也未必愿意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所以,不管从学校、家长还是学生的角度来看,固有的观念都成为制约社会实践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成本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成本支持,这笔可大可小的资金,应当由谁承担。当前,学校的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投入远远不足;再加上在升学率等指标要求下,学校也更愿意将其投入到可以看到效益的教学方面,而社会实践效益不容易看到,因此,也会选择放弃。如果将这种成本转嫁给家长,家长也同样有这种想法,经历和资金更希望用于学生的课业辅导,而不是投资于社会实践。资金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或及时开展,其效果和形式也十分有限。
(三)安全问题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都必然需要承担安全风险。高中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必然会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然而,依然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意外因素。一旦出现问题,则必然有人要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的校长,从规避放线的角度来说,也宁可希望学生在校园活动,既便于管理,不易发生事故,另外再校园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成绩,得到家长认可。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学生与社会越来越远,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差。
(四)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也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遇到的重要问题。当前社会实践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由学校甚至更高层级发起,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性的社会实践行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时候对于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都还没完全了解,就被要求进入,这种活动的问题在于刻意性太强,形式化严重,学生严重缺乏自主空间。另一种形式是学生自行发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学生热情很高,然而如果得不到有效帮助,缺乏科学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容易丧失热情;过渡放任自流导致学生限于茫然中,最终只能草草结束。
三、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学生自身社会实践意识
我国高中学校的管理,普遍较为严格。学生在校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学习,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回家后家长陪学,周末则大多用于补习。这样的现状下,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影响,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高。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所以,要改善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现状,首先必须强化学生自身社会实践意识,提高社会实践兴趣。一方面,积极展开自我反思,对自身能力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在独立自主、责任意识方面积极寻求提升;另一方面,要实施自我暗示,不断告诉自己已经长大,要学会独立生活,自己解决问题,摆脱依赖性。只有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才会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强化自身,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二)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高中阶段课业通常都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积极利用一些可利用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也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所以要积极参与其中,找到自身不足,锻炼自身能力。比如,通过参加运动会,同样能够让自己感受到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升。通常来说,高中校园活动较为丰富,因此在校外实践有限的情况下,参与校园活动也是有益的补充。
(三)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实践机会
家长对社会实践的不支持,主要原因在于耽误学习、浪费时间。基于此,学生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一方面表达自己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综合素质的愿望,另一方面可利用不占用学习的时间参与时间。比如,在寒暑假期间,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为自己赢得机会。同时,为了让父母放心,也邀请父母一同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自己的能力,还能够加深与父母的感情。
(四)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
学生参与社会时间活动,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容易在其中茫然无措。因此,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首先,在活动前,教师可协助学生拟定实践计划,使学生明白任务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其次,在活动中,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或疑惑,要及时给予指导,必须让学生拥有可以答疑解惑的对象,从而确保实践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活动后,要组织学生实施反馈,对活动做出总结,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并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以备下次活动借鉴。
四、结语
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学生不僅能够从中学会照顾自己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意识;还能够照顾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责任感。面对当前高中生社会实践普遍欠缺的现状,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让时间的效果更好。此外,在校外活动缺乏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也是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喻娇.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6).
[2]肖宜南.优化我国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0).
[3]黄皓.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8).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东校区2016级理科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