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 张义忠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必须经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过程。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于2016年8月印发制造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截止目前,已经认定了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包括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印刷显示技术和智能机器人5个行业领域,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15家国家创新中心。目前,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处于从量向质转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能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成效。鉴于美国的创新中心建设较我国先行几年,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已经积累很多经验,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现状
(一)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顶层战略设计思路清晰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之路。2015年成立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制定并实施“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被列为核心工程。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包含了1大战略、5大工程、10大重点领域及X个指南(目前是11个),而制造业创新中心是5大工程之首,10大重点领域中均要建设创新中心,X项指南中占据5个之多。其核心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是制造强国战略的X个指南之一,是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进一步细化和指导。其中,制造强国战略中关于创新中心的定位为:第一,针对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提升核心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建设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二,针对专业化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第三,基于数据的共享服务,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重点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指南》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创建一个独立法人形式的“创新载体”,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要打造一个跨界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即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创新中心的功能主要有: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聚集领域方面进行了阶段划分,到2020年前聚焦于重点领域前沿共性技术方面,到2025年在制造强国战略中确定的十大领域中建成一批创新中心。
(三)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营设计基本合理
根据《指南》要求,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围绕制造强国战略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进行创建的。《指南》在管理运营方面明确提出,第一,组织结构形式依据创新中心由成员单位协商决定;第二,构成成员包括企业代表,也包括独立身份的相关的杰出人才;第三,创新中心关于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由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第四,创新中心的经营活动包括集聚资源和创新成果、自主研发、接受企业委托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并负责将成果技术辐射给行业;第五,利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全覆盖的服务平台;第六,评估内容大致包括技术成果的数量质量、技术成果转移扩充及产业化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此外,在2017年颁发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规定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营管理条件:一是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二是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三是创新中心的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四是创新中心的联盟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等。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研发投入不明确
2012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NNMI)的倡议,提出由联邦政府出资10亿美元,在10年内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IMI)。2013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奥巴马政府又提出了10年内创建4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布局未来制造业创新增长点的目标。并明确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金采用联邦政府投入与配套资金(提供者包括州政府、地方政府、制造企业、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非营利机构等)相结合的方式,两部分投资比重要小于1∶1。
但是,在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中,无论是在制造强国战略中还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都未提及中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各方的资金来源比重。我国的这两项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顶层文件对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描述含糊不清,弱化了顶层设计的力度和权威,直接影响了创新中心创新研发的投入能力。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向不明确
从美国多个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提议看,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无论在功能定位方面还是在集聚领域方面都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向。无论是哪个版本都确定了创新中心是制造业创新网络先进技术“孵化器”。明确要专注对“竞争前”的先进制造技术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和商品化试制,致力于将实验室环境下的开发能力转化为产业环境下的制造能力,最大化降低企业转化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风险与成本,促进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快速转移。为贴近产业,甄别产业技术需求,创新中心定期举办由“产学研政”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在此基础编制研究开发计划等。
但是,从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指南》看,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向、方式都不够明确,《指南》包含的19个二级标题中仅有8个二级标题中出现成果转化或者商业化或者转化等词语或语句。在“定位”和“功能”中“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频次略多,但缺乏实操性指引。尤其在管理运营和组织实施中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的描述更为稀少。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能满足建立初衷。
(三)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不明确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美国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之间的断层问题,所以要将创新中心作为“教学工厂”开展多层次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大、小公司的业务能力。其路径更为明确,联合培养实用管用的转移转化人才;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相关技术研发处于在实验室已经可以做出供展示的物件原型和进行小量生产,到规模生产供应市场之间的阶段;制定各种应用标准、为新技术应用提供适用性人才等;主导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标准制定;活化知识产权使用、处置机制,构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长效机制等。
但是,从上述文件来看,在顶层设计方面很少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路径。只有在保障措施中加大财税支持里提及“创新中心首次商业化的技术装备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仅有这一条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是不科学、不全面和不系统的。
三、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设计的经验借鉴
(一)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创新网络主动脉的角色与功能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主动脉是制造业创新中心。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和竞争力的战略目标,要求强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先进制造技术转移转化的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特定领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的重任。为此,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之初就明确将制造业创新中心确定为:先进技术的“孵化器”,主要功能明确为:加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产业转移、渗透和转化,为美国制造企业提供经过验证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示范,促进前沿制造技术向规模化、经济高效的美国制造能力转化。
(二)甄别产业技术需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中高度重视产业技术需求甄别。一方面要求创新中心聚焦特定技术领域,定期举办由“政产学研”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广泛、深入征求企业界、产业界需求,在反复研讨、多层评估基础上,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另一方面要求创新中心面向各个成员详述当前某个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价值、现状、困难、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等,将甄别出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需求计划化、方案化和转移转化进程步骤化。严格产业技术需求甄别和具有操作性的成果转移转化方案确保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动与产业活动的有效对接。
(三)广泛聚合资源,确保创新网络辅动脉专注先进技术转移转化
多层次的会员以及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各界构成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辅动脉。多层会员作为纽带,促成了美国政府部门、大中小企业、产业组织、高等院校、社区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组织,围绕特定战略目标,聚合智力、材料、设施、试验场地、生产车间等资源,专注特定领域“竞争前”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和商品化试制,聚焦先进制造技术有效转化,形成了创新网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共同资源投入和利益关注。由此,创新网络辅动脉可最大化降低企业转化先进制造技术的风险与成本,促进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快速转移、渗透和推广到产业活动中,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达到规模化应用。
(四)扶持中小企业,活化先进制造业创新网络毛细血管转移转化路径
美国中小制造企业拥有高度有效的供应链,是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毛细血管。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中通过务实有效措施,着力活化先制造业创新网络毛细血管转移转化路径,促进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推进到量产阶段。一是着重解决中小企业工艺创新不足、设备能力达不到要求、生产场所能力不足、应用标准制定等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应用推广的产业化条件。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网络,创新中心制定知识产权使用权分享制度,保障中小企业合法获得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中心创新项目必须吸收掌握前沿技术的中小企业充分参与,必须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与制造业创新网络对接。联邦政府設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每个州均设立)为小企业参与创新网络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咨询和创新辅导,促进中小企业服务网络与制造业创新网络无缝对接。
(徐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张义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