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8月1日文章,原题:德国的“中国城”:杜伊斯堡如何成为北京通往欧洲的门户 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位于德国西部工业区的杜伊斯堡都是笼罩在烟尘中的钢铁煤炭小城。随着特朗普关税威胁和贸易壁垒正在欧盟与“盎格鲁圈”之间打入楔子,这个曾经的“锈蚀地带”城市使人们得以实时目睹德国与中国如何强化经贸联系。
如今,每周约有30列中国火车抵达当地内陆港,集装箱要么满载来自重庆、武汉或义乌的服装、玩具和电子产品,要么装满德国汽车、苏格兰威士忌、法国葡萄酒和米兰纺织品驶回东方。杜伊斯堡已被视为世界最大内陆港口。但在北京的“一带一路”项目推动下,这里正迅速成为欧洲的核心物流枢纽。目前约80%来自中国的列车正把这里当成欧洲首站。
当地政要喜欢恭维现代中国制图家的敏锐眼光。他们说在上海机场展示的一张欧洲地图上,杜伊斯堡的名字比伦敦、巴黎和柏林还大。“我们是德国的中国城”,该市市长林克说,“有迹象表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将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反之亦然。”
不过,返程火车仍是杜伊斯堡的阿喀琉斯之踵。从中国抵达欧洲的每两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中,仅有一个满载而归,该港口仅能从空载集装箱中收取1/5费用。此外,西方对中国制造小器具的需求并未减缓,但运往东方的主要欧洲产品之一仍是奶粉。港口负责人说情况有所改善,但依然失衡。不过,该港雇员已从1998年的1.9万猛增至如今的5万。他表示,杜伊斯堡将永久将自身置于新丝绸之路。
尽管有人警告仍在复苏的西德产业现在过于依赖中国,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仍微弱。过去8年来,在该市生活的中国公民已翻番,但8年前仅有568人。2014年以来,该市的中国商家已增加50%,但仍然仅有90家。该市博物馆入口大厅的墙上,用曾经帮助塑造这座城市的所有外国移民的母语文字写下“欢迎”,但迄今仍看不到中文。▲
(作者菲利普·奥尔特曼,崔晓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