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玮,霍 辉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单片机应用技能实训》课程是机电专业群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平台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单片机的基本应用操作技能,具备开发产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单片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突出动手能力的课程,而单片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以课堂原理讲解与少量硬件实验相结合,实践内容偏少,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求知。因此,针对单片机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优化实验实训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四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当前单片机应用技能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组多年教学经验,建构教学思路。按照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改革思路,创新单片机教学与实践方案,构建三个层次的阶梯式学习阶段:
(1)基础层。基于单片机学习的基本技能,通过完成子程序的编写,实现数码管显示、键盘驱动、A/D转换等最基本功能。
(2)应用层。基于电子产品装配,电子线路CAD设计等课程的无缝对接,完成单片机项目的电路图设计、PCB制版、安装接线、程序编写、下载与调试等,实现项目任务的各项功能。
(3)创新层。采用“小课堂带动大课堂”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活动,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完成项目模块的程序设计。通过三个层次阶梯式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完成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制版、元器件选购、安装、调试工作。
学生经过这三个阶段项目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会有较大的提升。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将理论与实践、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充分利用Proteus和Keil C51仿真软件对程序进行调试,在实验教学中对单片机实物进行接线、下载与调试,完成项目任务。
(2)采用微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软件,通过微课堂的学习,在课后也能够进行程序设计,下载和调试。学习的模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
(3)采用“小课堂带动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由原来的一个“小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扩展到另一个“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余实践等课堂)。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套单片机开发套件,课程组安排指导教师,通过开展校园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技能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实验室等各种场地开展单片机产品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独立实践能力,达到了“小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开发一套单片机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及其配套的C语言实验指导书,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与Keil C51软件的应用学习,使得在仿真过程中的软件调试和硬件设计更加便捷、高效,降低开发成本。使得学生真正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图1 单片机实验模块
改变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建立注重过程、注重实践、注重实际效果和创新的综合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深其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单片机课程教学效果。
因此调整课程的考核比重,平时成绩占10%+项目成绩占60%+课程考核占30%,具体如下:
(1)平时成绩占10%。对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任务和表现给予一定的得分比例。
(2)项目成绩占60%。本课程是一门实训课程,以项目操作考核为主。项目成绩由9个实验板块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累计如表1所示,每个项目都是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考核,考核可依据提交的成果、实训作业书、平时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
表1 项目考核细则
每个项目根据学生的完成度,给出A(优秀),B(良好),C(中等),D(合格),E(不合格)成绩。
(3)课程考核占30%。在课程结束考核阶段,采用让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项目,把学习的所有知识综合起来,锻炼学生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正对三部分成绩按照一定百分比,进行综合评定,给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成绩。
实践证明,采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到课率和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对于动手实践和编程设计都能较好地掌握,有一定的专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