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6.002), 来自伊朗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纳米技术系(ABRII)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巴西棕榈蜡-纳米黏土乳液涂层对伏令夏橙采后品质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在模拟贮存和销售状况下评估了巴西棕榈蜡-纳米黏土乳液在保持伏令夏橙果实采后品质方面的效果。研究人员将包含纳米黏土(即0.0、0.5和1.0W%)的不同涂料涂到夏橙上,将其处理效果与对照(未处理)及其他两种不同的商业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巴西棕榈蜡制剂中纳米黏土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水果的感官可接受性、营养品质,并有效地防止了贮藏期间的果实重量损失。此外,根据聚类分析、PCoA和基于热图的调查等几项统计分析,巴西棕榈蜡-纳米黏土乳液效果最好,其他4种处理方式效果较差。这种纳米配方可以作为商业水果蜡有前景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途径,在减缓呼吸速率和减轻重量损失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采后管理,同时可以保持水果的感官和营养品质。
(周 洲/摘译)
据《园艺学报》2018年第6期《环割对柑桔叶片衰老的影响》(作者梁春辉等)报道,以3年生红檬砧“暗柳橙”(Anliucheng)为试材,研究了环割与环剥对柑桔叶片光合性能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割和环剥30 d后均不同程度降低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CO2浓度 (Ci),其中环剥处理对叶片SPAD和Pn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环割和环剥在处理的前期均显著增加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处理30 d后叶片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 (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随后呈上升趋势,达到一个峰值后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各处理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环割两次和环剥处理叶片初期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引发柑桔叶片中一系列抗氧化反应,造成其膜脂氧化程度加剧。
(王世明/摘录)
据《南方农业学报》2018年第5期《不同树龄水晶蜜柚果实品质比较分析》(作者周先艳等)报道,为了比较云南瑞丽地区不同树龄水晶蜜柚的果实品质及风味特性,分别测定云南瑞丽地区树龄分别为 3、5、7、10、14 和 21 年的水晶蜜柚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皮厚和果皮色泽等外观品质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维生素C(VC)含量等内在品质,并对果实进行感官风味品尝鉴定,分析水晶蜜柚果实品质随树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长,水晶蜜柚果实的果形指数未发生明显变化;单果质量、果皮厚及果皮占单果比例随树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树龄小于14年的水晶蜜柚果实间的单果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皮厚和果皮占单果比例显著降低(P<0.05。 下同),当树龄为21年(进入老龄结果期)时,单果质量显著降低。果皮色差指数L*、a*和b*随着树龄增长而逐渐增长,且树龄相差越大,差异越明显。随着树龄的增长,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Vc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1.97%、18.91和53.70 mg/100mL;可滴定酸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达最小值,为0.63%,与其他树龄差异显著。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也随树龄的增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最高,为2.56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晶蜜柚果实的内在品质与果实感官风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对果实感官风味影响均较明显,Vc含量对果实风味影响相对较小。综上所述,云南省瑞丽地区14年生水晶蜜柚果实的外观品质趋于稳定,其内在品质和感官品质最佳。
(王世明/摘录)
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6期《柑桔高接换种中间砧不同抑萌和除萌处理的效果和成本比较》(作者袁梦等)报道,为了比较柑桔高接换种后中间砧不同抑萌和除萌处理的效果和成本,以及对嫁接芽树冠形成的影响,在“卡里佐”枳橙砧塔罗科血橙高接换种为“龙回红”脐橙后,对暴露枝干(中间砧)分别用防草布包裹、石灰硫磺涂白剂和新型复合涂料涂刷以防止中间砧萌蘖和高温日灼,对发生的萌蘖采用不同的除萌方法(刀削芽眼、掐断嫩芽留带叶芽桩、抹芽、抹芽后涂NAA)处理,调查统计萌蘖量、日灼、嫁接芽生长和树冠形成情况,并对其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抑萌处理均有效延缓了萌蘖时间,萌蘖量随时间推移而下降;防草布、石灰硫磺涂白剂和复合涂料抑萌处理的中间砧萌蘖总数分别比对照减少83.7%、24.9%和42.1%;与对照相比,3个抑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高接的 “龙回红”脐橙第1次新梢生长,但对第2次和第3次新梢生长无显著性影响,防草布处理则显著削弱了第4次新梢的生长;防草布、石灰硫磺涂白剂、复合涂料和对照中间砧日灼斑平均发生数量分别为 4.7、1.4、0.8、2.6 个,25%对照的中间砧出现树皮坏死感染现象;抑萌处理以防草布成本最高,复合涂料和石硫涂白剂次之。除萌处理方面,刀削芽眼和抹芽后涂NAA处理均能有效抑制原芽眼再次萌发,原芽眼再萌率分别为13.0%和23.4%,而留带叶芽桩和抹芽处理则分别为69.3%和77.2%;第1次除萌后各除萌处理的后续总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抹芽295.8%、留带叶芽桩224.6%、刀削122.0%、抹芽涂NAA 99.5%。留带叶芽桩处理的除萌成本最高,刀削芽眼最低。综上所述,复合涂料处理中间砧的防萌蘖、防日灼和对树冠形成的综合效果最好且成本低,刀削芽眼和抹芽后涂NAA的除萌效果好、成本低。
(王世明/摘录)
据《园艺学报》2018年第6期《过表达苹果多肽激素基因Md CEP1促进花青苷积累》(作者李睿等)报道,以王林苹果愈伤组织为试材,初步探讨了苹果多肽激素Md CEP1(C-TERMINALLY ENCODED PEPTIDE1)在调控花青苷合成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Md CEP1位于苹果第15号染色体,只有1个外显子。蛋白序列比对显示,不同物种中CEP结构域非常保守。启动子分析表明,Md CEP1启动子序列包含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包括与分生组织有关的CAT-box元件、赤霉素响应元件(P-box)、光响应元件(MNF1)和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MYB类蛋白结合位点(MBSI)。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Md CEP1转基因苹果愈伤组织,进一步分析发现,过表达Md CEP1能够明显促进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并且促进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Md CEP1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同样能够促进拟南芥中花青苷的积累,并且促进拟南芥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Md CEP1能够正调控苹果花青苷的合成。
(王世明/摘录)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6.053), 来自伊朗库尔德斯坦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采前喷施锌对苹果酶促褐变和果肉颜色变化的影响。苹果中的酶促褐变(EB)在加工过程中或新鲜食用过程中发生。研究人员采前3~4周对苹果树(品种为Delbard Estival和Kohanz)喷清水(对照)、0.13%螯合锌(C-Zn)或 0.13%纳米螯合锌(NC-Zn)。喷雾后 3~4 周(H1 和 H2)以及贮藏3周后 (H1+3W和H2+3W)在4℃和95%(相对湿度)下进行评估。从喷雾时间到采收时间褐变指数(BI)和总颜色变化(ΔE)减小。除 H1外,所有时间点处理果实中BI和ΔE均低于对照。用C-Zn或NC-Zn处理的果实中淀粉指数延迟。在所有采样时间,NC-Zn处理后苹果硬度最高。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酚含量在不同时间上没有显示出明显变化。除了NC-Zn处理的H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外,C-Zn或NC-Zn处理的两个品种的抗坏血酸含量、总抗氧化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除了H1时间点的Kohanz品种外,在所有采样时间,用C-Zn或NC-Zn处理的两个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都低于对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Zn,特别是NC-Zn的采前喷雾可以改善苹果的果肉颜色变化和质量参数。
(周 洲/摘译)
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6期《不同质地的“金帅”无锈芽变果肉细胞活性染色观察比较》(作者黄译瑾等)报道,为了比较不同质地的“金帅”无锈芽变果实徒手切片、染色差异和荧光活性,以期寻找区分不同质地芽变果实新方法,利用直接对比、显微观察、荧光染色等方法对不同质地果实进行区分。
结果表明,贮藏后的无锈芽变果实可通过感官评测分为硬、软、绵不同质地;随质地变软,观察单一层次细胞排列越易,细胞变形程度越大,细胞层堆叠程度越小;染色后不同质地果实具有不同表现,其中荧光素二乙酸(FDA)区分不同质地果实效果最佳,质地硬、软、绵、无活性的细胞荧光值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活性染色可以用于区分不同质地的无锈芽变果实,FDA染色后质地硬的果肉细胞活性最强,质地软的果肉细胞活性中等,质地绵的最弱。
(王世明/摘录)
据《西北农业学报》2018年第5期《苹果树腐烂病菌挥发性代谢物及其毒素活性》(作者李思南等)报道,为了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毒素活性,通过在树皮培养基中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比,初步进行结构定性,并利用苹果枝条对其标准物质进行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5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2-氟丙烯、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和4-乙基-2-甲氧基苯酚。其中,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和4-乙基-2-甲氧基苯酚均对苹果树枝具有毒素活性。苹果树腐烂病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苹果树具有毒素活性,为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王世明/摘录)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6.019), 来自西班牙里奥哈大学的Javier Portu等人研究了两个生长季中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丹魄”和“格拉西亚诺”葡萄和葡萄酒的酚含量的影响。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此外,这些化合物在葡萄和葡萄酒的感官特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这些化合物已成为最近研究的主题,旨在提高它们在葡萄和葡萄酒中的浓度。于是,茉莉酸甲酯等的外源应用脱颖而出。本研究通过在两个生长季节中使用不同的葡萄品种“丹魄”和“格拉西亚诺”作为试验材料,提供茉莉酸甲酯(MeJ)对葡萄和葡萄酒酚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的酚类成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对花青素、黄酮醇和芪类的影响。此外,MeJ处理也显著改善了葡萄酒的某些色度参数。总之,叶面施用MeJ提高了葡萄的酚类化合物浓度。
(周 洲/摘译)
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6期《钙处理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作者余俊等)报道,为了研究不同钙处理对葡萄花青素合成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喷钙时期、浓度、部位,为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以6年生“美人指”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钙处理水平(0、1、3、5、8 g/L)、施肥方式(叶果喷施和浸果)及施用时期(第1次膨大期和第2次膨大期)对葡萄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可明显提高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花青素含量,并降低果实硬度和酸度,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随着钙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5 g/L时效果最好。同时还发现,钙处理效果在葡萄第2次膨大期优于第1次膨大期,浸果处理优于叶果喷施处理。第2次膨大期5 g/L钙溶液浸果处理的花青素含量为820.23 nmol/g(约为对照的5.72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23%(约为对照的1.28倍)、固酸比为63.40(约为对照的1.67倍),而总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为0.26%(约为对照的0.76%)。综上所述,在葡萄第2次膨大期采用5 g/L钙溶液浸果处理,对于提高葡萄品质和果实花青素含量最为有利。
(王世明/摘录)
据《西北农业学报》2018年第5期《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赤霞珠”耗水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李晶等)报道,以设施栽培条件下2008年定植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充分灌溉和新梢生长期、花期、浆果生长期、果实成熟期亏缺灌溉。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新梢生长量、产量和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获得最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40 cm土层深度含水量波动幅度大。各个处理的耗水规律一致,浆果生长期耗水强度大,新梢生长期和花期小。浆果生长期亏水造成穗质量减少27.0%,产量减少29.6%,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分别降低5.1%和2.4%;新梢生长期、花期和转色成熟期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果实成熟期亏水可以显著提高还原糖(7.8%)和可溶性固形物(6.4%)的质量分数,可滴定酸降低4.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8.57kg/m3)。综上所述,浆果膨大期亏水会造成不良影响,果实成熟期亏水可提升葡萄品质。
(王世明/摘录)
据《北方园艺》2018年第12期《“阳丰”甜柿叶片养分动态》(作者禹庆峰等)报道,为了探究甜柿需肥规律,为建立高效的甜柿园施肥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12年生“阳丰”甜柿为试材,对叶片养分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氮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于盛花期出现峰值,最高达到54.8 g/kg;叶片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氮含量类似;钾含量的变化波动较多,于9月中旬出现峰值,约20.5 g/kg。钙在叶片内的含量始终保持逐渐增加的趋势。镁含量始终逐渐增加。锌含量在花期降到较低水平之后略有波动。铁在叶片中含量较低,始终处于波动的状态。锰含量始终逐渐增加。
(王世明/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