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010)
建筑设计行业的BIM技术应用大都选择了Revit软件作为平台,故基于Revit结构模型实现直接建模、计算和自动出图是大势所趋[1-6]。
目前Revit结构设计功能较弱,尚不满足中国制图规范和设计规范的要求,拖了结构专业BIM应用的后腿。在Revit上开发一套满足中国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CAD成了当务之急。基于Revit的结构BIM正向系统正是下一代以BIM技术为基础的结构CAD系统,将有力推动我国BIM技术的落地应用。
BIM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在当前软硬件条件下实现基于Revit的结构BIM正向设计的方法,并且在GSRevit系统开发中,研究总结了适合我国行业应用的结构计算模型BIM数据标准和满足全国各地设计单位习惯的结构施工图BIM数据标准,以解决Revit快速建模、BIM模型计算和BIM出图等三个关键技术。
本文所研究的正向设计是以三维BIM模型为出发点和数据源,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而逆向设计是以“翻模”为特征,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各自根据需要将二维数据转换为三维BIM模型,BIM模型的使用价值较低。
当前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结构BIM应用属于逆向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建模。结构设计人员初步设计时绘制一遍模板图,结构计算时输入一遍计算模型,施工图设计时根据初设模板图进行深化,碰撞检查时重新建立三维精确模型。整个结构设计过程重复建了4次模型,虽然个别阶段模型能重复使用,但总体工作效率比较低。
而正向设计可以做到一模多用。设计时只需要建立1个模型,结构设计人员初步设计时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平面剖切形成的模板图用于初步设计,在该模型上添加荷载即可用于结构计算,再添加钢筋信息就可绘制施工图,该三维模型可直接用于碰撞检查,最后该模型可用于算量、施工和运营维护,如图1所示。
结构BIM正向设计可实现三个目的:
1)在Revit上直接建模、计算和结构施工图绘制;
2)实现滚动式结构设计:三维结构模型随着设计深度的变化,不断添加需要的信息,譬如加偏心、加荷载、加钢筋信息等;
3)只需要维护一个三维模型,模型中只有一套墙柱梁板数据,即使施工图阶段修改了模型,仍可进行结构计算。
Revit的结构设计功能较弱,为实现高效、可靠,且符合工程师习惯的应用,在Revit的主菜单上增加了如图2所示的8个子菜单:模型导入、结构信息、轴网轴线、构件布置、荷载输入、模型导出、钢筋施工图和装配式设计。只要采用Revit代替AutoCAD进行结构方案设计,后续各设计阶段就能实现结构BIM正向设计。
图2 Revit结构BIM正向设计系统子菜单
图3 结构BIM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实现流程图
结构BIM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其实现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1)在GSRevit中建立BIM模型,输入构件几何信息、结构总体信息、荷载信息、设计属性等,结构计算需要用到的所有信息都录入到BIM模型中;
2)通过BIM模型生成计算数据,无缝对接GSSAP进行结构计算,也可导出模型到SATWE或YJK进行结构计算;
3)读取GSSAP、SATWE或YJK的计算结果,在Revit或AutoCAD中生成结构施工图,GSRevit生成的施工图可导入广联达软件进行钢筋量、混凝土量计算,并可对接广联达BIM5D实现BIM模型的扩展应用。
基于Revit研究结构计算模型BIM数据标准,用于管理结构的几何和非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包括:总信息、各层信息、墙柱梁板设计属性、墙柱梁板荷载等。设计信息的编辑与修改与传统结构设计软件的习惯相同,方便应用。
为使GSRevit建立的BIM模型有更好的兼容性,GSRevit尽量采用Revit本身的建模逻辑进行BIM模型建模。结构墙、结构板采用Revit的墙系统族、板系统族,结构梁采用结构框架族,结构柱采用结构柱族。
为了能够在构件中添加结构信息,通过项目参数在结构构件中添加共享参数。
Revit中缺少关于结构非几何信息的表达方式,结构的非几何信息需要自行开发程序进行输入。
为满足结构计算的需求,GSRevit中通过对话框输入结构设计总信息(见图4)、墙柱梁板设计属性(见图5),为减少工程师操作新软件时的陌生感,其界面设计为与GSSAP一致。
图4 结构总信息对话框
图5 墙柱梁板设计属性对话框
GSRevit开发了轴网输入模块,菜单见图6,工程师可通过该模块实现轴网快速输入。
图6 轴网输入模块
为方便工程师快速建模,降低工程师使用BIM软件的门槛,GSRevit根据传统结构设计软件的输入习惯,开发了墙、柱、梁、板的输入模块。通过该模块进行结构构件建模,仅需要输入构件截面尺寸,不需要考虑Revit中关于族的定义及相关操作。图7为梁构件截面定义对话框。
虽然Revit中有输入结构荷载的功能,但其操作方法、显示方式等均与传统习惯差异较大,且在方便性上也不如传统方法。
GSRevit软件在Revit中独立开发荷载输入模块,工程师可通过图8所示对话框输入各种类型的结构荷载,荷载输入后程序将以共享参数和扩展数据形式存于Revit文件中。
图7 梁构件截面定义对话框
图8 荷载对话框
工程师在GSRevit中建立构件模型,构件模型建模完成后,生成计算模型,首先通过构件剖分形成有限元模型,并生成相应格式标准的计算数据。计算完成后,将有限元模型转换为构件模型,工程师所见的计算结果是构件模型的结果,方便设计使用。
结构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和反复修改的过程,因此要实现Revit模型直接用于结构计算,需要解决计算模型与施工图模型的统一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要解决,如图9所示:
1)计算模型中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需要断开,并在交界处新增一个节点,而在施工图模型中,主次梁交接处主梁不需要断开。
2)计算模型中梁墙交接处,墙肢需要断开,并在交界处新增一个节点,而在施工图模型中,梁墙交接处墙肢不需要断开。
因此,在形成有限元模型时GSRevit通过智能判断如何分段来实现施工图模型的直接计算,保证计算模型和施工图模型的统一。
图9 计算模型和施工图模型
GSRevit结构可实现BIM模型与GSSAP有限元计算双向互导,包括墙柱梁板的几何和非几何信息。
总体信息包括:计算总信息、地震信息、风计算信息、调整信息、材料信息、地下室信息、时程分析信息、砖混信息等。
各层信息包括:结构层高、构件混凝土等级、砂浆强度等级、砌块强度等级、竖向塔块号、标准层号、对应Revit中原有标高等。
设计属性包括:构件抗震等级、计算长度、约束释放情况、施工顺序号、刚域长度等。
荷载类型包括:线荷载、集中荷载、局部线荷载、分布扭矩、集中扭矩、温度变化、曲线变化荷载、风荷载等。
荷载工况包括:重力恒载、重力活载、土压力、水压力、预应力、雪荷载、升温、降温、人防荷载、施工荷载、消防荷载、风荷载等。
众所周知,国内各地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绘制习惯都不同,GSRevit开发了一套墙柱梁板钢筋标记族和大样族,族参数中增加了相应的绘图习惯选择,满足各地设计单位的需要,形成了适合全国各地设计单位习惯的结构施工图BIM数据标准。
GSRevit自动成图技术主要有以下技术要点:
1)自动读取GSSAP、PKPM、YJK等结构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
2)将构件计算内力、配筋等先作为文字信息存储到对应的结构构件中,再通过标签进行相应信息的显示。
3)根据计算结果实现梁、墙构件的自动分段,对属于同一跨梁或同一墙肢的单元自动合并。
4)板钢筋族包括3个板标记族、3个底筋族和3个面筋族,见图10。
5)梁钢筋族包括12个梁标记族和一个密箍吊筋大样族,见图11。
6)柱钢筋族包括4个柱标记族,见图12。
7)墙钢筋族包括3个墙身标记族和6个暗柱标记族,见图13。
图10 板钢筋族
图11 梁标记族位置
图12 柱标记族
图13 墙身和暗柱标记族
钢筋施工图一般采用平面表示法,但各地设计单位的绘制方法不完全相同。我们收集了全国各地设计单位的绘图方法,将其贯入自动成图软件功能中。GSRevit软件开发中,根据以往积累的施工图习惯,在Revit中针对墙、柱、梁和板钢筋施工图开发了一套施工图族,可满足施工图习惯的要求。施工图绘制习惯设置对话框见图14。
GSRevit可读取GSSAP、PKPM、YJK等结构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在Revit中自动生成与AutoCAD中一样的墙柱梁板模板图和钢筋施工图。而且,GSRevit生成施工图时,会将配筋信息输入到结构构件中,方便用户对结构信息的联动修改和二次利用。GSRevit生成的施工图如图15~图17所示。
图14 施工图习惯设置对话框
图15 墙钢筋平面图
图16 梁钢筋平面图
图17 板钢筋平面图
本项目为白云机场扩建工程噪音安置区的配套公建,包含托儿所、社区少年宫和文化站等功能,旨在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本项目建筑面积5 300m2,共3层。
结构采用GSRevit软件进行建模,完成梁、板、柱的初步方案并提供给建筑专业,与建筑专业、设备专业反复协调并修改模型,直至初步模型确定,之后通过GSRevit将模型深化至施工图阶段。各专业协作流程如图18、图19所示,完成的施工图结构模型如图20所示。
图18 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协作流程图
图19 施工图阶段各专业协作流程图
图20 链接建筑模型的GSRevit结构模型
GSRevit是基于Revit的正向设计最新研发成果,实现了直接建模、计算和绘制施工图,大大降低BIM应用门槛,帮助工程师从AutoCAD走向Revit完成BIM结构正向设计,将有力地推动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中应用。
概括来说,使用GSRevit进行结构BIM正向设计有4点优势:1)不改变原有设计流程; 2)不改变原有施工图表达; 3)不改变软件操作习惯; 4)改进了结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