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2018年高考全国卷26省3月联考乙卷(A)

2018-08-01 02:26:06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材料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 )

A.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25.下表为东汉农书《四民月令》农历正月的部分内容 ( )

时间具体安排“丁”日 祭祀“道神”,以求春天到来后,阳气能顺利下降不至阻塞“亥”日 祭祀“穑神”和祖先,让他们保佑庄稼丰收雨天 进行翻土,拔除旧的树根杂草,对土地进行施肥

A.传统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迷信现象严重

C.精耕细作技术出现

D.重视农业思想盛行

26.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材料主要表明了唐宋时期 ( )

A.儒学复兴运动的艰难

B.儒家知识分子的保守

C.儒学传统精神受重视

D.儒家独尊地位遭重创

27.《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材料主要反映清代 ( )

A.汉族官员地位上升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大学士政治地位尊崇

D.军机处成员权力巨大

28.1854年的《上海海关征税规则》规定,由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议案表决时,中国官员一票按两票计算,但外国委员有三票,处于多数。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海关性质逐渐发生改变

C.主动融入世界进程加快

D.列强侵华同盟初步建立

29.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0.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 )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31.下表反映的是我国1952—1961年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指数(以1952年为100),其中消费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

年份 全国居民 农民 非农业居民1952 100 100 100 1957 122.9 117.1 126.3 1958 124.9 120.0 120.0 1959 112.9 94.7 123.1 1960 106.2 90.4 108.6 1961 99.4 92 93.3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市场物资供应不足

C.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D.自然灾害影响生产

32.罗马共和时代(纪元前91年—88年)意大利诸邦,皆欲得市民权如罗马,罗马不许,时多柔凑士(Drusus)为监督,议法三章……第三曰平民权,与意大利诸邦以公权。各邦人民,语言宗教,与罗马国人同,罗马开疆,彼等有大勋劳,今则不以为功,反鄙视之,同盟甚怨,屡求市民权……纪元前91年意大利诸邦,皆得享市民权。这表明 ( )

A.罗马国家建立伊始就依法治国

B.民族平等斗争推动罗马法发展

C.罗马共和国不断向外邦人妥协

D.帝国疆域的扩大催生了万民法

33.下表反映的是英国国家税收的变化。

表格信息旨在说明 ( )

年份 国家税收(主要三项)1696年1721年1814年土地税:252.8万镑土地税:215.2万镑土地税:790万镑——关税:148.1万镑关税:1440万镑——国产税:180.5万镑国产税:2 750万镑注:1696年土地税超过关税和国产税的总和;国产税取自国内的制造品

A.英国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圈地运动中贵族地主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34.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 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

( )

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

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

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

35.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合作自强取得重大进展,见下表。从表中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可看出

成立时间 名称备注1975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签署《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1980年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签署了有关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1981年 海湾合作委员会 每年11月或12月轮流在六国首都召开首脑会议1985年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通过《南亚区域合作宣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

( )

A.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B.政治格局多极化力量在不断增强

C.更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国际经济新秩序利于发展中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9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国中国17世纪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实行贸易保护 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18—19世纪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倡导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自由竞争。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1757年,清政府执行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20世纪1933年美国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1936年“凯恩斯主义”诞生。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等国政府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1933年,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表为17—20世纪中外经济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朝初期,统治者根据地理形势和设防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耕战结合、世代相袭的卫所兵制。明朝中叶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崩溃,导致海防日益薄弱,使得倭寇入侵愈加猖獗。在此形势下,戚继光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1559年,他招募了一支以浙江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力、兵力约四千人的新军。新军的训练根除了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以军队是保护人民的思想来教育士兵。针对沿海地形和倭寇战术特点,结合明军装备情况,他创立了鸳鸯阵法,运用此法,戚家军“全胜八十余战”。他还在军中增编辎重营,主要负责运载食物、草料等。戚继光曾就边防、练兵等问题,多次向朝廷上疏,但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军事改革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戚继光的军事改革。(7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一定的进展。1992年,中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5年5月,178个缔约国达成了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的协议。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遏制研制核武器和遏制提高核武器质量,结束研制新式先进的核武器,从而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和其他一切核爆炸,是在一切方面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一项有效措施。这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1998年春夏之交,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核试验,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20世纪以来,美国不顾国际反对,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国际裁军与军控进展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一定进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通过的意义及局限。(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1926年到1950年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艘,独资或合资创建了70多个口岸企业和附属设施。他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1938年秋宜昌沦陷前夕,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捐献自己公司的船只,经过40天的奋战,抢运了聚集在宜昌的人员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卢作孚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二是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先后投资和参与兴办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农村银行等;三是创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包括地方医院、图书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各类民众学校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进行乡村建设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作孚的历史贡献。(7分)

参考答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春秋时期“民”地位的上升,这种“先民而后神”的认识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选A。春秋时期,孟子仁政思想还没有产生,同时材料也体现不出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故不选B;材料承认神的存在,体现不出唯物思想,故不选C;D选项的表述与材料明显不符,故不选D。

友情提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如本题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同时期古希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样,都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同时二者的人文主义色彩也各具特色。

25.【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祭祀“道神”“穑神”和“祖先”的目的体现了重视农业的思想,雨天精耕细作技术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故答案选D。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发达,故不选A;B选项中的“迷信现象”只能反映材料中的部分信息,同时材料也体现不出“严重”的问题,故不选B;精耕细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不选C。

友情提示:解答文字表格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不要受局部信息的影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韩愈和宋代儒者认为儒学传道断绝,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的原典,从中探寻传统儒学的精神实质,故选C。材料确实与儒学复兴运动有关,但看不出“艰难”问题,故不选A;“儒家知识分子的保守”“儒家独尊地位遭重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B,D。

友情提示: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要有整体感,不要受个别“细枝末节”信息的影响,忽视材料主旨,如本题中的“佛、道”信息。

27.【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朝大学士的地位问题,“其品列皆首文班”和“唐、元三公尚不及也”体现了大学士的“勋高位极”,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汉族官员的地位上升问题和君主专制的强化问题,故不选A,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大学士的地位问题而不是军机大臣权力的问题,故不选D。

友情提示: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克服定式思维,不要被所学知识“绑架”,例如B选项。

28.【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税务管理委员会”被控制在英、法、美手中,它们逐渐攫取了上海的海关管理权,上海“税务管理委员”会成为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故选B。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故不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是被动融入世界市场,故不选C;材料体现不出列强侵华同盟建立的问题,故不选D。

29.【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影响力明显大于“革命”,1923—1926年间“革命”一词出现频度的大幅度提高反映出人们希望通过国民大革命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故选A。1926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方式不是工人的暴力革命,故不选B;材料体现不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国共合作等问题,故排除C,D选项。

友情提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需要通过材料中的时间等有效信息进行准确的知识定位;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是解题的关键。

30.【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1937年2月中共做出的调整,主要是为了调动地主抗日的积极性,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B错误;土地革命(1927—1937年)的开展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材料表述了在三个时间段中共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变化主要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革命需要做出的调整,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故D正确。

31.【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答案】B

【解析】材料重点反映的是居民在1959 —1961年消费指数的下降,与国家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关系不大,排除A;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使市场物资供应不足,故B正确;消费指数下降是因为“左”倾错误使经济发展受挫,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的,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压低消费指数,故C错误;自然灾害严重是导致居民消费指数下降的次要因素,故D错误。

32.【考点】罗马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不能看出罗马建立时期的治国策略,故A错误;意大利诸邦通过不断的努力,争取到市民权,并且有罗马法的认同,这反映了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了意大利诸邦争取市民权的斗争,并不是外邦人,故C错误;该时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并未出现万民法,故D错误。

33.【考点】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重商主义强调资本积累,重视出口限制进口,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C不能完整反映表格中1696—1814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表格内容反映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贵族地主阶层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4.【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证明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且A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英美等国在经济大危机中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且苏联并未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故B错误;在经济大危机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贸易,各取所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冲突的淡化,故C正确;此时期苏联并未主导国际经济关系,故D错误。

35.【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南南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B

【解析】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在表格中体现不充分,故A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合作加强,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壮大,政治格局多极化力量在不断增强,故B正确;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及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体系,故C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南南合作,不能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故D错误。

41.(1)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重视儒家伦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性。(任答4点即可,共8分)

原因:专制皇权的加强;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租佃关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任答4点即可,共8分)

(2)成就:司法独立精神基本确立;人道主义原则有所体现;律师制度初步发展(或法制原则有所贯彻)。(3分)

评价:积极方面,推动了司法制度近代化进程;并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基本适应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任答2点即可,共4分)

局限性方面,受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及政府干预司法的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司法制度建设任重道远。(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司法制度建设

【解析】(1)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根据“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可以概括出“重视经济立法”的特点;根据“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可以概括出“等级差异明显”的特点;根据“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可以概括出“重视儒家伦理”的特点;根据“……皆由皇帝决断……”可以概括出“凸显皇权至上”的特点;根据“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可以概括出“体现继承创新性”的特点。第二小问,应在材料信息及所归纳特点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调动及运用。例如,根据“重视经济立法”的特点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理,其他原因也可依次概括出来。

(2)第一小问,从司法独立、人道主义、律师制度等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与局限两方面评价即可。

友情提示:在回答评价类问题时,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对外等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线索等都可以成为思考问题的方向和依据,因此日常复习中,需要进一步提升时空观念。围绕某一具体时空要求,熟练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应成为考生努力的方向。

42.示例一:

论题: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2分)

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大危机中,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美国罗斯福总统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实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成效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下,逐渐破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崇拜,引入市场这一经济手段,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8分)

综上所述,各国只有互相学习借鉴,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2分)

示例二:

论题: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影响着综合国力的较量。(2分)

阐述: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英国实施《航海条例》,针对荷兰等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推行自由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1757年,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正当贸易受阻,这不利于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在中英鸦片战争中,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分)

综上所述,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分)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贸易政策、对外政策、经济理论、经济模式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影响着综合国力的较量。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罗斯福新政中借鉴计划经济的干预手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1)措施: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或实行募兵制,建立戚家军);以“卫国保民”思想教育士兵;改革战术,创立新的战法;提高军队保障能力。(8分,每点2分,答出4点给8分,直接照抄材料不给分)

(2)评价: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革除了明朝以来军事上的一些弊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当时的抗倭斗争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也生产了极大的影响。(4分)

但由于戚继光受所处地位的限制,以及明朝政治腐败的影响,他的军事改革范围较小,影响有限。(3分)

(从两个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改革

【解析】(1)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系列信息加以概括:根据“卫所兵制……逐渐崩溃”“招募……新军”可以概括出“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或“实行募兵制,建立戚家军”等;根据“新军的训练……以军队是保护人民的思想来教育士兵”可以概括出“训练重视思想教育”等;根据“……鸳鸯阵法”“……辎重营”可以分别从战术、战法及后勤保障等角度加以概括。

(2)要辩证地展开回答。首先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海防日益薄弱……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全胜八十余战’……上疏……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再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时代特征即可归纳作答。如意义可以从军队战斗力、抗倭斗争、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局限性可以从改革的范围及对整个明王朝发展走势的影响加以分析。

友情提示:学会从材料里“找”答案。选修一试题的材料一般线索清晰单一、信息量非常大。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设置一般包括几个方面:改革的具体背景、原因、目的等,即“为什么改”的问题,改革的具体措施、特点等,即“怎么改”的问题,改革的结果、影响等,即“改得怎么样”的问题。这三大部分下分别包含着很多有关时空、人物、历史现象等具体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一是成为概括的直接素材,二是成为调动知识的依据。

46.(1) 背景: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联合国及爱好和平人士的积极努力。(任答4点即可,共8分)

(2)意义: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减少环境污染(核污染);推动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任答2点即可,共4分)

局限: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拒绝批准该条约;对美国的约束力有限。(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作用

【解析】(1)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国家和个人的努力即可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据材料“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可得出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减少环境污染(核污染);推动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第二小问,联系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国经常绕过联合国,采取“单边主义”,就不难得出美国拒签的原因是其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47.(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国共对峙,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国民政府推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大农民在外患、内祸和天灾的压迫下痛苦地挣扎;农村经济凋敝;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的乡村建设思潮兴起。(任答4点即可,共8分)

(2)贡献:创办民生公司,推动实业救国;抗日战争中捐献船只,勇担国难;救国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为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任答3点给7分)

【考点】其他历史人物

【解析】(1)据材料可知,乡村建设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展开的,主要内容有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兴办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国民革命失败,民族矛盾加深;国共对峙,阶级矛盾激化;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收回部分利权、近代农村经济凋敝、一些留学生归国;乡村建设思潮兴起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2)据材料“从1926年到1950年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艘,独资或合资创建了70多个口岸企业和附属设施。他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可得出创办民生公司,推动实业救国;根据材料“1938年秋宜昌沦陷前夕,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捐献自己公司的船只,经过40天的奋战”可得出抗日战争中捐献船只,勇担国难;根据材料“进行乡村建设……各类民众学校”可得出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可为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这两段材料可体现卢作孚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套联考试题为杂志社第三阶段原创研发项目“历史D3全国卷Ⅰ”研发组成果)

猜你喜欢
材料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0年9期)2020-10-13 12:06:04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