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山水人文精神

2018-08-01 09:12邹晓华
江苏地方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镇江山水

◎ 邹晓华

山水是自然景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山水是承载了更多精神内涵的载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都是把山水比拟成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有思想有灵性的存在。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山水风物最能涵养人的品格和精神,山水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濡养当地人的精神源泉。

镇江市地处长江南岸,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内河道众多,山头林立,地理位置独特,是一个襟山带水的城市。丰富的山水资源,造就了镇江的古往今昔;山水的特有风姿,孕育了镇江的地灵人杰。居住于镇江或旅经镇江的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对着这无限江山,或抒发怀抱,或壮怀激烈,或寄情山水,或结庐著书,既体现着热爱山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出世理念,又有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儒家理想和精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三千年来,优美的山川风貌哺育和影响了一代代优秀的镇江儿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源于斯长于斯,长期以来构成了镇江人文精神的主体,给后世以激励和鼓舞。

一、崇爱尚美精神

镇江北临长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连江而立,南有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运河穿城而过,烟柳画桥,云树堤沙,人家参差十万,风景美不胜收。“城市山林,大江风貌”,涵养了当地人对美和爱的追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唐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登高远望的豪迈;“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是陶翁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山水孕育的人民必然对审美有着更高的品味和追求。正如宋人汪藻所言:“京口以江山名天下,其来尚矣……观其千嶂所环,中横巨浸,风涛日夜驾百川而东之。其形势之雄,实足以控制南北,岂直为骚人羁客区区登览之胜哉!”(汪藻《浮溪集》,清武英殿聚珍堂从书本,卷十八)

镇江山水风景如画,有“京江二十四景”和“镇江新二十四景”之说,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画家。

二、崇文尚武精神

曹丕《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刘勰《文心雕龙》里也说道:“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镇江山水绝佳,催生了大量不朽的优美文学作品,是镇江人最为看重和乐道的。镇江的骨子里从始至终流淌着的是文学的基因、文化的积淀。

镇江民间流传的《华山畿》,被认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原型,作于南朝时候。《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镇江人歌颂这至死不渝的纯真爱情,诗句流传很广。而诗中所说的华山,就是镇江之华山,现属新区。朝鲜籍诗人金宗直有《过华山畿》云:“冢上青青连理枝,行人争唱华山畿。野棠花发当寒食,几度春魂化蝶飞。”这首诗既可以看作镇江人传唱《华山畿》不衰之明证,也可以看作梁祝故事蓝本在本地之流传。

隋唐时候,漕运移于京口,南来北往,皆以京口通津。过往的文人墨客,到了镇江,被镇江的山水吸引,也无不引吭高歌。李白一出手就是名句,清新如画,气势磅礴。“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北固山,与金山、焦山遥遥相望,互成掎角之势,虽然高仅五十余米,却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形势险要,风景秀丽,被梁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江山”。“一处多景楼,几多登临意。”这些璀璨的文学作品,似镇江山水的文化瑰宝,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北宋初年,江南繁富,许多达官贵人,文化巨匠都来此宴集行吟。尤要提及的是苏轼,他曾11次到镇江,留下的诗篇百余首。苏轼36岁作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写的是金山寺的夜景,抒发的是仕途的不得志,两者结合得甚是巧妙紧密,宦海的涛波随着金山寺周遭江水的波涛翻滚,长江上闪耀的粼粼波光映衬着诗人宦海浮沉的身不由己——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是有此山水,此才情,方有此佳作。同时,诗中也写明了镇江与长江和峨眉一水相连的同源关系,“江声犹带蜀,山色欲吞吴”,使人生发遥想,意境雄远。

此后,南宋与金、蒙对峙,京口成为军事要地,陆游、辛弃疾、陈亮、文天祥等,皆为一时英杰。他们登高望远,写下了不朽之作。而辛弃疾写在镇江的壮志难酬之词,也长令镇江人痛歌悲吟。

元明清时期,吟咏镇江的作品在题材、体裁和意境上都有进一步的扩展,可谓不胜枚举。

镇江市除了散篇单作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外,在文学上还有许多个第一:产生了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第一部艳歌总集《玉台新咏》,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上卷4门即专辟“文学”一门,与“政事”同重,说明镇江古来重视文学之风),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康熙字典》,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第一部揭露“清官”之酷恶的小说《老残游记》等,这些成就,全部涌现在一个城市,不能不谓之奇迹。

那么,为什么镇江的文学如此兴盛呢?有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镇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长江和古运河的十字交汇处,古代的运输方式主要是坐船,古人行至镇江,一般都会在此休整停留,少不得观赏镇江的大江风貌和山川美景,这样,一篇篇吟咏镇江的名篇佳作就出炉了。另外,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员多汇聚于此,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也是一个原因。

2015年,世界华语诗歌朗诵大会在镇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诗词文学爱好者来到这里一起激情吟诵。也是2015年,镇江籍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他继获得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后,再次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殊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历史淘不尽的,是镇江人千古而下的文学精神。

文能定国,武能安邦。镇江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又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吴国中心区域在无锡苏州地区,但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看法——大港烟墩山宜侯夨簋的发现,包括对大港母子墩、磨盘墩、青龙山、北山顶、烟墩山、谏壁粮山、王家山、丹阳葛城遗址连同珥城、神墩遗址等的发掘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葛城遗址是吴国王城,镇江曾是吴文化的中心。吴文化之尚武精神由来已久。吴钩是有名的利器,镇江出土的铸铭文的剑、戈、矛均有不少,史载多位吴王和吴太子都喜欢兵器。三让王位的贤者季札挂剑的故事,也可以作为吴人尚武的例证。而季子的家乡镇江丹阳,就有季子庙,受后人供奉。镇江人受吴文化的影响,崇尚习武健身,保家卫国。两晋之际的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誓主北伐;刘裕建立北府军,曾经打过长江和黄河,收复长安。千年古刹金山寺,也有僧众参禅练功的传统,并流传着一套佛家拳——“洗心拳”。洗心拳是镇江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洗心拳整套被完整地摄制下来,并写有拳谱,交由市档案馆永久收藏。而今,镇江籍武术名家依然辈出,武术九段、八段、七段弟子在镇江市的武术事业中仍然贡献着力量,武术传承方兴未艾。

三、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

长江之滨的北固山是长江在镇江的制高点,“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面对如此江山,镇江人长期以来养成了坚强的民族气节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千百年来上演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故事。

宋金之战

靖康之耻后,陷落地人民纷纷起义。宗泽临危受命,准备渡河北伐。但高宗意昏,奸臣当道,英雄壮志未酬,忧病而死,死前痛恨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连呼三声“过河!”溘然而逝!其子颖和爱将岳飞扶柩到京口,与夫人合葬。现在宗泽墓在镇江市东郊京岘山北麓。南宋嘉定年间,岳飞之孙岳珂以总饷驻节镇江军府,重修功德院,并亲撰《重修忠简公功德院记》。英雄的事迹代代流传,永世莫忘,如今,宗泽墓旁有宗泽路,是后世为纪念英雄所修筑。

韩世忠、梁红玉大败金兵于镇江黄天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南宋的杨万里曾作为金国使者的接待使在镇江奉行接待任务,他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上,南宋朝廷竟专门修建了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非常愤慨,写下了《雪霁晓登金山》:“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扬子。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诗人蹈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不为浮玉饮玉舟,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诗描写了金山的重要位置,渲染了金山的非凡气势——那种大江东去的排山倒海之势、金山顽强屹立江心不屈不挠的豪情壮志——这都是抗金力量的写照!“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也是斗争力量的暗流涌动和全国一呼百应的抗金热情——这样壮丽的山河,这无限江山蕴含的北伐力量,统治者均视而不见!眼见得侵略者趾高气扬,南宋朝廷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山河呢?!是大江和金山都在为卖国的朝廷感到羞愧、替这个耻辱的政权感到愁闷啊!“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文学即是人学,诗人抒发的正是老百姓的心声,这些作品甚至比赞美祖国河山的作品更有力量,风格也与杨万里的“诚斋体”迥异,感情奔放而激愤,愤怒和无奈尽倾笔端,似大江大河奔涌而下,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辛弃疾的北固山怀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镇江地区多有流传。

鸦片战争

1842年7月,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之役,是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英军在进攻镇江的途中,遭到了坚决抵抗。清军副都统海龄部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海龄全家殉国。所以恩格斯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几乎已成为镇江市的精神标签。“沐风栉雨,薪火相传”,传唱的是不屈的爱国情怀。这些诗词和故事能够在镇江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取舍,是镇江人肯定、歌颂并践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表现。长期以来,爱国主义精神已经与镇江人民血肉相融。他们推崇英雄,敬仰英雄,誓死保卫着这片热土。

四、寄情山水的隐逸精神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镇江南山的清朗幽静、黄鹂婉转的鸟鸣、泉水叮咚的脆响吸引了大批的文人雅士。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向来有一种隐逸传统。戴颙来到镇江,发现南山之上,山北有竹林,林后有清幽的山涧,就留了下来,他经常坐在南山里,饮酒品茶,倾听黄鹂鸣叫,创作乐曲。现有“听鹂山房”景点,为了纪念戴颙而建。戴颙在南山生活到64岁去世,唯一留在身边的女儿削发出家,把家里的房子捐做了一座寺庙,这就是今天的招隐寺。梁朝刘勰在南山编著《文心雕龙》,萧太子统于此读书、编纂《文选》,南山至今尚存“文心阁”“太子读书台”等景点。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镇江的城市和山林均宜隐居。米芾隐居南山众所周知,大约同时期沈括隐居梦溪园,科学家苏颂等人当时也隐居此地。米芾的好朋友苏东坡也想隐居镇江,他看中的是蒜山顶上的松林和空地,还写诗给蒜山的管理者金山寺长老佛印和尚曰:“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揩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只可惜官身不由己,不久他就又被贬到惠州去了。“东坡到处有西湖,可恨无缘归镇江。”

唐代许浑,晚年居住在丁卯桥,写诗闲游度日,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突出。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正是指他诗中多用“水”“雨”等字眼,如“荣枯尽寄浮云外,哀乐犹惊逝水前”,这些自然是受到了镇江山水的浸润。丹阳的二皇甫,长期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郑板桥曾隐居于焦山,其他居住镇江屡诏不仕的代有人出。

结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情。镇江山水资源丰富,孕育了镇江人民,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和品格。加之镇江交通发达,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摹写镇江山水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长期以来濡染着镇江人,成为镇江山水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镇江濒临天险长江,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许多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许多爱国主义的鲜活范例,也是许多别的城市不具备的。镇江的人口组成较为复杂,历史上汉民族有几次大的南迁,也为镇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不断产生出新的更优秀的思想和文化,南北交融,人文荟萃,提升了城市品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水风貌,成就了镇江的山水人文精神和思想传统,镇江的山水人文精神包涵了崇爱尚美精神,崇文尚武精神,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寄情山水的隐逸精神等。镇江人生于这片山川上,沐浴了南朝的风,唐时的雨,宋元的悲歌和明清的低吟,经历了各种战火磨难,依然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旭日熏风。他们世代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标签,美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新世纪的历史长河里,必如繁星点点,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镇江山水
《山水间》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爱在一湖山水间
赵雷:忘我于山水之间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