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立
贝希斯敦铭文全景。
雕刻在伊朗西部一块岩石表面的贝希斯敦(波斯语中意为“神灵之地”)铭文,是古代中东最引人注目的遗址之一。高15米、宽25米的这座雕刻位于一个石灰石峭壁表面,距离峭壁底部100米。这个峭壁靠近一条古代山路,这条道路曾经连接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7世纪的两座主要城市:新巴比伦王国的首府巴比伦,以及新巴比伦王国的盟国米地亚的首府埃克巴坦那。贝希斯敦遗址区矗立在大雅利安贸易路线(后来被命名为大流士王室之路)的一条岔道口。在该遗址区对面,如今仍然有一家大篷车旅社为旅行者服务。
英国历史学家罗林森在其所著的《七大王朝》一书的第三卷中说:“一口大喷泉、一片肥沃平原和一块适合雕刻的巨石,这一奇妙组合当初必定吸引了率部跨越扎格罗斯山脉的帝王將相。他们可能会把这里当成是纪念他们丰功伟绩的方便之地。”罗林森的这一分析得到了贝希斯敦铭文及贝希斯敦遗址区其他16处遗址的支持。位于今天伊朗城市科曼莎附近的所有这17处遗址占地116公顷,整个遗址区如今被划定为世界遗产。
贝希斯敦遗址区构著名文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
贝希斯敦铭文是世界上最大的楔形文字文件。整面雕刻以3种文字和场景讲述了同样的故事。这3种文字分别是:巴比伦语(或称旧阿卡迪亚语)、埃兰语(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官方语言)和雅利安语(现在被西方学者为避免歧义而称为旧波斯语)。欧洲人在1598年最先发现贝希斯敦铭文,随即引发了对这些神秘文字的翻译竞赛。铭文所在岩面上还有不少图景雕刻,刻画了波斯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国也被称为第一波斯帝国)大流士的至高无上,包括他的血统、功绩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用铭文环绕场景刻画,遵循了古米地亚和古波斯以最小空间表现最多内容的传统,却由此产生了一种壮观的美感。此外,铭文中大流士有关自己的讲话被印上牛皮纸的说法,得到了在埃及城市阿斯旺附近尼罗河象岛上发现的阿拉姆语牛皮纸文献证实。
贝希斯敦遗址区的东部入口,是矗立在平坦地面上的两座险峻山峰。在山脚营地,游客可以看到陡峭山坡上的一个明显疤痕,那是大流士留下的当初他大举入侵的标记。走过一段上山路,你会看见一座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雕像。据希腊古籍记载,这座坐着冥思的神像当时被作为雅利安神祗。神像上的赫拉克勒斯用一只大水杯喝水。这座雕像被认为是伊朗境内距今年代最近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年~公元前63年)艺术作品,它纪念的是希腊塞琉古王朝国王德米特斯二世打败帕提亚(亚洲西部古国,位于伊朗东北部)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的事件。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座神像刻画的其实是一个伊朗传奇和取代这个传奇的希腊传奇的混合体。
在山脚下的一块红晶石上立着一个圣坛,其附近岩面上的浮雕刻画了帕提亚人对国王沃尔加锡的夸张想象。这些浮雕是在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年期间雕刻的。加上圣坛,可以推测这些浮雕具有象征意义。迷雾笼罩着一条萨珊王朝铭文,它提到了国王霍思劳与王后希琳之间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恋爱。一座米特里达梯一世的浮雕被一个拱着的壁龛部分抹去,下令抹去者是17世纪的科曼莎省省长。另一面被破坏过的浮雕显示的是另一位帕提亚国王戈塔热斯,他将废黜米特里达梯二世,斩断后者与罗马的联系。从浮雕上看,米特里达梯二世被一位天使保护(另一种解读是被天使企图暗杀),天使把一条粗绳套在米特里达梯二世的头上。幸运的是,法国旅行家格罗1673年在这幅浮雕被破坏(也是在1673年)之前画下了该浮雕的草图,它显示浮雕上的米特里达梯二世面前站着4个人。
贝希斯敦遗址区的其他浮雕上,有大流士执政时期的一些确切年代,以及他的军事行动时间框架。可惜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把这些浮雕当靶子练习,浮雕上波斯和米地亚神灵的头部被毁,这使得浮雕的宗教及其他意义已难以解读。
几百年来,访问贝希斯敦遗址区的人们纷纷猜测浮雕场景中的人物身份。有人相信自己在这些场景中看见了教师训诫学生,但也有人认为自己看见的是神灵及其信众。英国学者波特1818年在临摹这些浮雕时说,它们刻画的是亚述国王撒缦以色征服10个以色列部落的故事。
贝希斯敦遗址区最大的亮点,自然是贝希斯敦铭文,即大流士铭文。到岩面上去观看大流士铭文很危险。最初,游客沿着一条“烟囱”往上爬,到了“烟囱”顶部则沿着岩面上的一个小壁架(岩面上的伸出部分)往右走,再到铭文下方的壁架上。最惊险的一步是,这两个壁架之间有间隙,游客必须从前一个壁架跳到后一个壁架上。后来,为防止有人破坏铭文而把第二个壁架取走了。今天,游客可以沿着一条安全走道来到另一个壁架上参观铭文。
在贝希斯敦铭文的浮雕场景中,大流士挥舞箭弓指挥所有其他人物。一座长5米,宽3米的浮雕(下图为复原图)上显示他脚踩对手高马达,其他9人要么手被捆,要么颈部被套上绳索。他身旁站着两个侍从(分别是拿弓者和拿矛者),头顶有一位长着翅膀的天使。这表明米地亚和波斯政府对神灵的信奉也分等级。浮雕场景中另有一个人物,以及大流士的胡子,都被认为是后来添加的,因为这面浮雕的原版可在更高的山路上看到。
对贝希斯敦铭文的早期翻译,强调的是大流士自己的说法:多个假冒者冒充王位合法继承人,威胁他的王位,这些人被合理合法地清除。但浮雕本身和对铭文的最新解读,却讲述了事情真相——大流士一个一个地清除了所有威胁其地位的人,但这些人都不是所谓的假冒者。
大流士继承王位时,从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兼并的米地亚帝国那里得到了23国统治权。在贝希斯敦楔形文字的第一列,列出了这些国家的名字。其旧波斯文译文是:“神啊,他(大流士)是人类之王,是法律缔造者。波斯、埃兰、巴比伦、亚述、阿拉伯、埃及、米地亚、帕提亚……这23个王国,都必须服从大流士。”
尽管大流士在回忆录中说自己是波斯人,但他也是米地亚人,甚至还有犹太血统。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大流士的父亲是来自伊朗东部的一位总督,大流士的母亲是一名犹太女性,她后来成为米地亚国王亚哈随鲁的第三任妻子以斯贴王后。
有史料記载,亚哈随鲁(即大流士的祖父)这个称号是独一无二的米地亚称号。这一源自旧波斯文的名号与贝希斯敦铭文中的称号相似。铭文表明,亚哈随鲁的父王基亚克萨雷斯攻打了在公元前635年~公元前633年霸占米地亚王座的塞西亚国王马迪乌斯。这一胜利稳固地建立了米地亚王国,而大流士在i00年后让米地亚王国四分五裂,目的是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对米地亚王国的霸权。
大流士上台后,古雅利安文被弃用,据说还被“遗忘”。然而,当英国驻东印度(西方旧用语,一般指印度、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等)官员罗林森1835年被指派给伊朗国王的部队时,他爬上岩壁,抄写了贝希斯敦铭文中最容易识别的旧波斯文,并尝试运用丹麦语言学家格洛芬的音节表破译这些文字。罗林森的译文又被用于破译铭文中的其他两种文字。罗林森在1852年破译了阿卡迪亚文,这帮助翻译了来自古城尼尼微的黏土石碑上的文字,从而建立了亚述学这门学科。
米地亚酋都埃克巴坦那保存至今的废墟。
2010年,居住在美国的伊拉克库尔德人哈玛意识到,贝希斯敦铭文中的旧波斯文很像他的故乡方言,于是他更准确地翻译了这些旧波斯文记录。他发现,从大约公元前750年开始,米地亚人(有人认为是库尔德人的祖先)、波斯人和埃兰人开始使用一种共同的文字,使用范围包括米地亚、阿契美尼德、帕提亚和萨珊王朝。哈玛的这一发现对考古学家研究古波斯文的起源和这种文字本身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的译文证实了考古学家的结论:贝希斯敦铭文中的古波斯文很像是保留至今的波斯古经中的文字。现已清楚,古波斯文至今活跃在中东地区,今天的一些库尔德人依然在讲古波斯语。例如,今天依然在伊朗和伊拉克使用的一些词汇出现在贝希斯敦铭文中,而该铭文中表示“人类”的“亚当”一词,则与英文和希伯来文等古老文字联系起来。
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大流士宣布他对善界最高神的忠诚和感激,同时庆贺他对巨大帝国的统治。这个帝国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及,西至卡帕多西亚(今天的土耳其),东至印度边界。大流士清除了所有竞争者,其中可能包括正当继承人巴迪亚(居鲁士大帝之子和冈比西二世的弟弟),目的是袭击3个王朝:吕底亚、波斯和米地亚。然而,巴迪亚的祖母雅妮丝(吕底亚公主,国王阿尔亚特之女)是米地亚国王亚哈随鲁的第二个妻子,他们的女儿、米地亚的芒达妮公主在与波斯的冈比西一世结婚后成为波斯王后。这导致在前述3个王朝中只有米地亚被摧毁。
大流士称巴迪亚的哥哥冈比西二世因自然原因死于“自己手中”。这一蹊跷说法不得不让人把目光又转向另一个神秘人物——高马达。大流士指责高马达是企图盗取权力者之一,是6个米地亚部族祭司团成员之一。大流士后来对该祭司团中米地亚和波斯国王的顾问进行杀戮,标志着这两个王国最终的政治死亡。幸运的是,这两个王国的幸存后代让王国之根再度发芽。
在乘坐用动物皮充气制作的筏子横渡底格里斯河,前往巴比伦调查那里的分离主义运动期间,大流士解释了他如何让一场潜在的巴比伦暴动胎死腹中。事实上,暴动遍布他的帝国(包括帕尔萨、埃兰、米地亚、亚述、埃及、帕提亚、玛尔吉亚那、萨塔吉地亚和萨卡)。在镇压这些暴动后,大流士系统性派遣军事领导人占领和控制这些地区。
大流士不光宣传自己对对手的征服,还称自己是替天行道。实际上,他的不少子民不待见他。尽管他宣称自己走的是智慧和知识之路,今天一些考古学家却认为他是一个篡位者,他把自己的暴行通过宣传工具说成是他的对手的行径。
通过逼迫所有反对者屈服,大流士的行为导致了米地亚帝国与波斯的伙伴关系终结。有学者认为,两者从那时起产生的不和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现在的后人之间。经过一些修复,人们发现贝希斯敦铭文还讲述了闪米特(包括犹太、阿拉伯、古巴比伦和古亚述等)新巴比伦时代的终结,以及扎格罗斯山地高原上的米地亚人的陨落。
贝希斯敦遗址区的帕提亚国王沃尔加锡浮雕。
波斯是伊朗古称。伊朗在历史上与一个很大的疆域交织在一起,它从西部的安纳托利亚、博斯普鲁斯和埃及延伸到东部的古印度和锡尔河(中亚河流),从北部的高加索和欧亚大草原延伸到南部的波斯湾和阿曼湾。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家园之一,其定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从铜器時代初期开始,伊朗高原西南部和西部就与古国埃兰一起参与古近东事务。后期,又与其他多个民族参与该地区事务。公元前625年,米地亚人把伊朗统一为一个帝国。由居鲁士大帝建立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是第一个波斯帝国,也是第一个世界级大帝国。该帝国后来被塞琉古、帕提亚和萨珊等帝国接替,这些帝国相继统治伊朗总共近千年,使伊朗一度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
伊朗曾遭遇希腊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入侵。但伊朗连续恢复国家主权,成为独具特色的政治和文化实体。
与波斯人、帕提亚人一样,米地亚人也是一个古伊朗民族。他们居住在米地亚地区(伊朗西北部),讲米地亚语。公元前7世纪,整个伊朗西部及其他一些区域均被米地亚人统治。当时,随着亚述王朝衰落,米地亚、巴比伦、吕底亚和古埃及是近东地区的四个主要王朝。
公元前553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反叛自己的祖父——米地亚国王阿斯提阿格斯。公元前550年,阿斯提格阿斯被对他不满的王朝贵族抓获,并立即被交给了获胜的居鲁士。在居鲁士取代阿斯提格阿斯后,米地亚人受制于他们的近亲波斯人。但在新建立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即第一波斯帝国),米地亚人保留了突出地位。在纪念日和战争中,他们与波斯人并肩。他们的王室典礼被新的王权保留。新的王权把米地亚首都埃克巴坦那作为夏都。许多米地亚贵族被任命为王室高官、省长(总督)和将军。
居鲁士还推翻了吕底亚和新巴比伦帝国,创建了比亚述还大的帝国。和亚述王一样,波斯国王也是王中王,即第一波斯帝国的国王是帝国下属被征服国(也就是第一波斯帝国的各省)国王之总国王。居鲁士之子冈比西二世征服了埃及。在他死后,大流士一世成为阿契美尼德帝国国王。
由塞琉古王朝统治,由西流基一世在马其顿王国分裂后建立。西流基一世当时接手了巴比伦王国(公元前321年),从那里开始扩张领地,巅峰时帝国疆域涵盖安纳托利亚中部、波斯、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今天科威特和阿富汗所在地。
指历史上与今天伊朗所在地有关的亚洲西南部地区。源自伊朗南部的名称“波斯”被长期使用。古希腊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逐渐用这个名称指代整个伊朗高原。伊朗高原的人们传统上称自己的国家是“雅利安人的土地”。
也称新波斯帝国,属波斯帝国(伊朗)的最后一个时期,因公元224年~651年在位的萨珊王室得名。萨珊帝国由帕提亚帝国承继而来,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一。它曾与劲敌罗马一拜占庭帝国并存超过400年。
是一个讲闪米特语的美索不达米亚王国,也是古中东和黎凡特的一个王国。它可能早在公元前25世纪就以国家形式存在,到公元前609年崩溃。但从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中期,它以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形式继续存在,大部分时间由外来势力统治。但从公元前2世纪中期到公元3世纪后期,即在帕提亚帝国时期和萨珊帝国初期,一系列新亚述国家崛起。
以上美索不达米亚(今天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和伊朗东北边界)的底格里斯河为核心,亚述人在不同时期统治过多个帝国。通过组成包括苏关尔、阿卡迪亚帝国、巴比伦王国在内的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摇篮”,亚述代表着当时技术、科学和文化巅峰。在这一巅峰时期,亚述帝国的疆域从塞浦路斯和地中海东部延伸到伊朗,从今天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延伸到阿拉伯半岛、埃及和利比亚东部。
贝希斯敦铭文篆刻时间是在大流士执政时期(公元前522年夏~公元前486年秋)。铭文中详细说明了居鲁士大帝和冈比西二世死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他(大流士)在一年时间里(止于公元前521年12月)战斗了19次,目的是镇压在阿契美尼德帝国内发生的许多起暴动。铭文列出了这些暴动的细节,称这些源自居鲁士和冈比西之死的暴动全部由帝国各城市中的假冒者及其同谋发动,其中每个假冒者都称自己是国王。大流士称自己在所有这些战斗中获胜,获胜是因为神助。但对于大流士的说法,一些考古学家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