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良
欲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健康合理适度的欲望是人们不断进取、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培根说:“人的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鲁迅先生也有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然而,凡事都有“度”,欲望也是如此,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积聚、膨胀、释放,变得过多、过盛、过滥,欲望就会变成炙热烈焰,把人烧得五迷三道,丧失理智、模糊道德、无视法纪,导致严重后果。有作家说得好:“欲望有时是鞭策人前进不辍的动力,有时又像是甜蜜的毒药,它可以让一个人奋发向上,也可以让一个人如飞蛾扑火般走向毁灭。”其一,欲望具有膨胀性。就是人的欲望能夠像滚雪球一样无限增长、无际放大。“欲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明末清初一个叫钱德苍的人写了一部奇书《解人颐》,里面有一首打油诗把人的欲望这一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可见,人的欲望如不限制,就会恶性膨胀,人也会变得欲壑难填。其二,欲望具有多发性。就是很多因素可以激起欲望、释放欲望。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花花世界,滚滚红尘,充满诱惑,随时随地可以点燃人的某一方面欲望之火。比如,权力、地位可以激活一些人的官欲,甚至官迷心窍,驱使其寻靠山、拜码头、作家奴;财富、享乐可以激活一些人的物欲,甚至见钱眼开,驱使其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美色可以激活一些人的色欲,甚至色胆包天,驱使其罔顾道德、到处渔色。其三,欲望具有冲动性。如果欲望之火过旺,变成贪欲奢望,可以令人智昏、躁动、疯狂。有哲人说:“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姓薛的官员生了病,在发烧昏迷中,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鲤鱼跃入湖中。在他入湖之际,恰逢渔夫垂钓,薛姓官员心里明白,饵中有钩,吞之必遭受祸殃,但他却耐不住鱼饵阵香扑鼻,最终还是张口吞之,被渔夫钓去。类似情况,在现实中很是常见。被誉为明朝“三大贤”之一的吕坤,从人的本能角度,阐发了贪欲的魔力:“只一个贪爱心,第一可贱可耻。羊马之于水草,蝇蚁之于腥膻,蜣螂之于积粪,都是这个念头。”如此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其四,欲望具有杀伤力。欲望火苗一旦变成贪欲之火,必然使人逾越理智、道德和法纪防线,危害社会、伤害家庭、断送自己。“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纵欲望船。”“贪欲者,众恶之本。”人世间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再告诫世人,人生许多烦恼,多由一个“贪”字引起;人间诸多祸患,多因一个“贪”字招致。正如老子讲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对于贪欲的严重危害性,有人曾讲过如下发人深思之语:虽然欲望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使你堕入深渊。梳理那些因贪腐而落马的党员干部,巨贪也好,“蝇贪”也罢,无一不是因为管不住欲望,让欲望膨胀为奢望,主宰了理智、支配了手脚,最后“船到江心补漏迟”。
既然人的欲望一旦膨胀得“撑破胆”,蔓延得“出了圈”,泛滥得“没了边”,发展为穷奢极欲,就会其害如虎,因而每个人都要慎欲节欲止欲。尤其是手握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更须慎之又慎、小心从事,将欲望控制在健康、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谨防欲望之火过旺。
加强修养,靠提升境界“釜底抽薪”。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各种欲望的统一体,但同时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满足欲望时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和各种规则。党员干部作为“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在对待欲望上应有更高标准,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以德润身,一身正气”。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觉悟、抬高格局、提升境界、升华情怀,让欲望升级、去私、戒俗。“升级”,就是要跳出“食色,性也”这些基本的欲望,打破“饱暖思淫欲”的魔咒,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去私”,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公仆,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戒俗”,就是情趣健康、品位高雅,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陈毅元帅曾作有一首《七古·手莫伸》,在道出“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这些人之常情的同时,告诫党员干部要“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渐怍。”党员领导干部当以此为诤言、忠告,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得与失、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亲与清等关系,培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浩然正气,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调整心态,靠知足常乐“解压降温”。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欲望之火过旺,被贪欲驱使、走火入魔,就在于心态上出了问题。有的攀比心重,要么跟商人比钱,要么跟同事比官,要么跟贪官比烂,进而心态失衡,不择手段攫取钱财。浏览那些贪官忏悔录,其中不乏类似之言:“我能力不比老板差,付出的也比他们多,凭什么他们是富豪我是穷官,凭什么他们吃香喝辣我活得寒酸?”正是在这种失衡心理驱使下,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铤而走险,也反复印证了“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这一至理。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反腐败是隔墙扔砖头,不一定能砸中我”,在正风肃纪高压严治态势下仍不收手、不收敛。“人心不足蛇吞象”。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之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还有的寻求补偿。就是有的领导干部感到自己为了工作“五加二”“白加黑”,既有功劳又有苦劳,在物质上“找补一下”“犒劳自己”无可厚非,于是自我放纵,用“收一点”“捞一把”来弥补组织“亏欠”、补偿平时“所失”,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就警示我们,防止欲望之火过旺,须先治“心”,调整好心态。“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常言道:“钱多钱少,没完没了,”“官大官小,都有烦恼。”习近平总书记曾给领导干部算过一笔账:“即使从个人的利益而言,现在领导干部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组织上还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退休后还可以享受医疗、养老等保障。细细算起来,得到的已经是很多了,与奉献相比,得到的更多,应该十分知足、十分珍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不起诱惑,违背原则,以权谋私,到头来锒铛入狱,前程尽毁,声名扫地,实在得不偿失。”这充分体现了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上的关心厚爱。一位女贪官被绳之以法后,在忏悔中算了七笔账——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觉得“笔笔都是糊涂账”“笔笔根本划不来”,但悔之晚矣。当前,社会上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各种“围猎”如影随形,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稳得住心神,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严守法纪,靠不逾雷池“隔离阻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心中有戒”“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法纪是“高压线”,也是“安全线”,党员干部只要切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戒、行为有矩,就能管住欲望、抵住诱惑、守住幸福。这犹如森林灭火,通过打隔离带、设警戒线,达到阻拦山火、示警于人的目的。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别人就以鱼相赠。他深知“为官有戒”的道理,便拒绝说:“如果我接受了你的鱼,我就会被免职,以后就吃不到鱼了;不接受你送的鱼,我就一直有鱼吃。”“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反观当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欲望之火过旺,心为物役、胆大妄为,留下“从破纪到破法”的轨迹,就在于视法纪为儿戏,存在“违纪是小事,只要不违法”的误区。守法纪、讲规矩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治理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充分证明,一方面要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增强法纪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增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自觉性,解决好“心中无法”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严格执纪、违纪必纠,增加违纪成本,做到“法纪如铁,谁碰谁流血”“法纪如钢,谁碰谁受伤”,解决好“守法不严”问题,使党员干部对欲望不放纵、对诱惑能抵御,真正守住“底线”、不踩“黄线”、不越“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