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北京人比懒,他们懒得跟你比

2018-07-31 17:04郭艺
意林原创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满山坐姿事儿

郭艺

第一次来北京,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在这个本地语就是普通话的城市,我竟然完全听不懂北京人在说什么。

“套吃(特好吃)”或“抱吃(不好吃)”是评价饭菜,“裂裂裂裂(厉害厉害厉害)”是夸人,十几个字一秒钟就说完了,一不留神整句话就像泥鳅似的滑过去了——北京人说话也太懒了吧!

最可怕的是赶上售票员人工报站,他们的舌头里就好像卷着一汪香油:“王五井儿(王府井)到了……下一站德儿门(德胜门)……冤谭(玉渊潭)有下的没有?”听得人一头雾水。

后来我发现,“懒”可以概括为北京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懒绝不是游手好闲,也绝不是好逸恶劳,而是一种骨子里的真性情。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北京瘫”。以葛大爷为模板,这种半瘫半躺的慵懒坐姿被后辈们深得精髓。如果一群人坐在工位上,单看坐姿就知道哪个是北京人。个头差不多,椅子一样高的情况下,北京人总比其他人要矮一截儿,甚至干脆溜到桌子底下见不到人……他们实在懒得好好坐着!

北京美食多多少少也跟懒沾边儿。吃饺子要擀皮儿,麻烦;吃包子要捏褶,麻烦;吃馅饼也要一张张去做,费那个事儿干吗?干脆蒸一条“懒龙”不就得了!

大概只有图省事儿的北京人,才能发明出这么实至名归的特色美食。“懒龙”本质上就是长条形的猪肉或牛肉大葱包子,但是做起来最省事儿,只需要把肉馅摊在一块大面皮儿上卷起来,蒸熟后切成幾块就可以吃了。

东北人的饭局能从一桌人吃到两桌人,呼朋唤友,豪饮三千。在北京呢,约上四五个老友铁瓷儿足够了,吱溜一口小酒吧嗒一口小菜,就很美。

酒局是小,话头可大。如果你在北京人的酒桌旁走一圈,从国家大事到民俗百态都能听全了,聊炒肝儿里的肠子要用香菇水泡,也谈中东局势究竟谁是赢家。聊天的内容包罗万象,总有你问都想不起来问的内容。

乘客屡教不改地把头探出车窗看风景,公交司机急了:“那个伸脑袋在外的把脑袋伸回来,这车厢还放不下你脑袋啊!”

生什么气呀,有这工夫还不如逗个闷子呢!懒得生气的北京人,化腐朽为幽默,说说笑笑这事儿过去了。就像汪曾祺的评价,“北京人就是哄自己玩儿。当然,生活也是很好玩儿的”。

对待工作,北京人身上缺乏“爱拼才会赢”的狠劲儿,但也绝不会马虎,而是认真又本分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很难说是北京人因为看得开才懒,还是因为懒才看得开。

在这个史诗级的城市中,见过了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见过了“金满山银满山”,也见过了“转眼乞丐人皆谤”,知足常乐的北京人,把心态打磨得如同长着酸枣的老城墙一样宽厚。在北京人看来,可以不图风生水起高官厚禄,可以没有鲜衣怒马大红大紫,但滋润的小日子一定要有。

冬天在冒着热气的铜锅里涮羊肉,夏天来一扎燕京撸串直冒火星子,在什刹海约老伙计杀两盘棋,瘾来了去KtV吼两嗓子……生活,不就图个有滋有味吗?

胡同大槐树下的大爷,坐在破竹椅上跷着二郎腿,眯着眼睛摇着蒲扇,懒得舒适自在,懒得气定神闲。也恰恰是北京人的这种“懒”,让他们拥有把生活过成美梦的艺术。

别跟北京人比懒,他们懒得跟你比。

猜你喜欢
满山坐姿事儿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坐姿好习惯
南方和北方
坐姿矫正器
“少年满山”系列
圈里事儿
满山葡萄红艳艳
“懒散坐姿”最伤身
第三颗子弹(三)
坐姿调整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