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霁琛
自土创开播来,吾看尽诸女,可谓才艺皆绝,各有颜色。
但世间人心难测,吾叹于尔等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前日汝等慕于杨芸晴,外文名之sunnee,昨日又因一女名孟氏山支,男友力max,各处打电话,后日又为某女名超越,自述为某村花之人,涕泗横流。
然潜独爱菊,菊以一女团队长退赛得一席位,万感念惜,后起之突飞猛进之姿,立于众姝女中。于土创二期,台上之菊,遂与诸女异, 他人谓之“其目露凶光,似勇夺王座之野心暴露无遗”,然其貌不扬,肤黑,形肥。
尔等皆笑其不自量力,未料其心性之坚韧,出江湖而不染,自黑自立,豪放不羁,于今日霸汝等之朋友圈,汝皆谓不愿做“菊外人”,纷纷pick菊。
小拇哥想知道今天有多少人,被王菊的表情包刷屏了?
还想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
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个被叫作“菊姐”的姑娘,在朋友圈迅速圈粉,是因为陶渊明吗?
小拇哥追了几期《创造1 0 1》,但之前大家说什么“sunnee帅”,“我pick山支大哥”,“宣仪好可爱啊”,我都无动于衷。
直到王菊这个名字突然在我的朋友圈里高频出现,打破了我这个“菊外人”平静的生活。
老板说:“醒醒,醒醒,追热点了!”
上一次在朋友圈看到这么多“菊”字,还是比利王去世的那个夜晚。
好奇心溶解次元壁。
不管是嘲讽还是赞誉。
对于大多数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来说,喜欢上王菊的过程可以这样来形容:
始于大众调侃,陷于独立个性,忠于内心渴望。
王菊的骤然蹿红,说小了就是一档爆款节目制造的一个话题事件,说大了则可以称之为一次由小众引导的对大众审美的革新。
谁在制造偶像?
每次打开电视看到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我都会想到《迷失东京》里斯嘉丽·约翰逊一个人斜倚在窗边的那个镜头。
繁华的都市和喧闹的节目一样,似乎都是种孤独的催化剂。当然,它们也都是我们自己发明的解药。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火起来的时候,我身边有朋友不解:
选秀都选了十几年了,怎么还有市场?这个问题很好解答:任何时候,偶像都被需要。
尤其是身处于这样的时代:
哪怕发达的网络让我们即使身处不同大洲也能完成信息交互,你却无法真切地了解身边人心中所想。
也许只是一句话,我们就会找到久违的舒适感:
“你pick谁?孟美岐吗?”
“山支大哥很棒,但我选吴宣仪。”
漂亮的小姐姐在那一瞬间普度众生。
这对话是那样熟悉。在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街头,一定也有人进行着相似的对话,只不过将主角换成了滚石乐队和披头士。
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戏院,梅兰芳和程砚秋也都有着属于各自的信徒。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学,我的同桌会小心翼翼地问我喜欢春春还是笔笔。十几年后,我坐在办公桌前,同事笑呵呵地分析起了哪位小姐姐整过容。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都发生了变化。
没有变的是我们内心的孤独,永远都不会变,变了的是我们消解孤独的方式。
曾经,偶像遥不可及。
我们那一代人,常常将偶像奉为神祇。或者说,不管是张国荣还是迈克尔·杰克逊,都是生生地用令人信服的才华和堪称传奇的人生征服着一个个年轻人的心。
那是亚历山大和恺撒式的征服,也许会暂时被遗忘,却总是常常被想起。
后来,偶像成了梦想。
超女、快男、快女、好声音、好男儿,这些看上去像是量产的时代宠儿,其实都源于我们身边。至今还常在酒席上遇到“李宇春的小学同学的朋友”和“张杰表弟的女朋友的闺蜜”。言下之意可以如此推理:其实,我们也行。
就像是买一张彩票我们就能拥有得到500万的可能性,粉一个偶像,也许就获得了成功的方向。如今,偶像这个词变得不再准确。大多数人不再膜拜传奇,也不指望能复刻梦想。
小哥哥小姐姐,很多时候似乎变成了我们身边所缺失的社交角色的补充。
pick王菊,就是pick你自己。
我自然是喜欢孟美岐和吴宣仪的,但当她们第一次在《创造 101》里露面的时候,我心底还是闪过了一丝失望。
她们太完美了,完美到让所有人都能够预见结局。
哪怕吴宣仪在第一次出站时就遭遇败北,我们还是丝毫不会怀疑她在节目中最后的成绩。看到吴宣仪和孟美岐,电视机前的女孩可能并不会产生太多复杂的情绪。
单纯的羡慕、嫉妒、佩服,都伴随着同一种心态:我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
Yamy 、紫宁、傅菁这样的女孩也同样让人绝望,她们的出众显而易见,老天爷似乎早就暗中给所有人分好了A到Z。
王菊则不同。
她的不同不只体现在这颇有计划经济时代风格的名字上,更是全方位地打破了人们对《创造101》这类节目的定式思维。
當我们意识到王菊“真的不同”时,就很难不喜欢上她。
她第一次出现在节目里的时候,就让太多人感到了惊讶。
白皙的皮肤、精致的五官、纤瘦的身材,似乎是练习生们的出厂设置。王菊的出厂设置截然不同,或者说,打眼一看,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没有“厂”。
哪怕像“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这样太过刻薄的话语,也还是让我笑了。
反差感重重地作用在了我的笑点上,没想到,黄子韬和罗志祥没做到的事情,王菊做到了。
集体调侃带来的新鲜感过去,我们才终于有机会再次观察王菊。突然就意识到她的难能可贵。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质疑过:
谁规定了美?凭什么白就是美? 为什么瘦就是美?
你可以抛出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和科学依据,但那些是否都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预设好的骗局呢?我们的质疑不如王菊有力。
“红出圈”永远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她的爆火,本就不够爆,也就更不会持续太久。
朋友圈终究只是朋友圈,你的朋友可能是我的朋友,但多半就不是她的朋友。
大众审美其实无从撼动。吃糖觉得腻不代表就永远不再吃糖,何况,全世界的媒体从你出生起就告诉你糖的甜美。人们大都会在短暂的钦佩和喜爱后迅速遗忘王菊,然后又开始寻找生命中新的惊喜。
但我们都该记得,有一个叫王菊的女孩,曾快乐地满怀勇气传递给世人她的自信。
她打破的不只是选秀节目的千篇一律,更是孤独难解的壁垒。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共识,至少,不需要总是和大多数人达成共识。在某种意义上,你我都是王菊,你我又都在不断制造王菊。
而王菊只是王菊。你也可以只是你自己。
王菊会不会赢,真的重要吗?其实她在自己的心里,在我们的心里已经赢了。然而,你以为王菊的c位,就是你的c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