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生
(四川大学 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成都 610065)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丕夺绍子袁熙之妻甄氏,孔融乃致书曹操,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云云,借以讥讽。①《三国志·魏书》裴注《崔琰传》引《魏氏春秋》:“袁绍之败也,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学博,谓书传所纪。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72页。又见《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71页。汉镜铭文亦显示汉代民间有以妲己为“好妻”之说:“侯氏作竟(镜)世未有,令人吉利宜古(沽)市,当得好妻如旦(妲)己兮。”②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卷下“铜”,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6年,第173页。按:“妲”字至今民间亦有读旦;由此汉镜及潘家疃汉墓的“苏担己”榜题,可知这种俗音化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历史上更多的是,神话化的“狐狸精”殷纣王妃苏妲己被责以祸害殷商、败君亡国之罪而列历代孽嬖之首。妲己为狐精说,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北朝李暹注《千字文》“周发殷汤”句:“一入朝歌,捉得纣,杀之。捉得妲己,付与召公,令杀。召公见其姿容端正,一叹而百美,不忍杀之。留经一宿,太公谓召公曰:‘纣之亡国丧家,皆由此女,不杀之,更待何时!’乃以碓剉之,即变作九尾狐狸。”③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写本《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集上)。至于刻画妲己为狐的早期图像则未之见。④已知元英宗至治年间(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卷上《九尾狐换妲己神魂》(第6页)及卷下《武王斩纣王妲己》(第84页)有图像描绘,但以九尾狐之魂附体而非狐形妇人形象出现。该书作为元刻《全相平话》五种孤本之一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
最近,在山东博物馆和山东费县文管所联合清理的费县潘家疃东汉墓前室南壁上段画像石上(图1上),作者发现,长着硕大尾巴的“狐狸精”苏妲己“原形毕露”,且配有榜题和题记;历代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有关狐精妲己的形象,早至汉代者是乃首见,颇为引人注目。在突出强调妲己的同时,潘家疃汉墓画像不仅表达了对这个“狐狸精”死后变仙之愿的否决,而且安排周公对妲己之鬼实施斩灭。将妲己纳入墓葬画像之中如此刻画,究竟表达什么思想?是什么思想逻辑驱动汉人如此构建其墓葬图像系统?
在潘家疃汉墓画像中,与妲己同列者尚有历史上另外两个有名的末代亡国之妇——夏桀王妃妺喜、周幽王后褒姒,而以武王杀妺喜、褒姒的组合方式出现。此三妖妇在《列女传》卷7所录15个孽嬖中居前三,而妲己为其首。三人分属夏末、商末、西周末,却在死后世界同堂比肩;史乘向无周公杀妲己之说;灭商建周的周武王与妺喜、褒姒均时代相去甚远,何得斩杀二嬖?此种图像配置颇似沂南北寨汉墓齐桓公、齐侍郎、苏武、管叔同堂共事,即前贤所谓“乱刻的”情景,然而“荒诞”的背后自有逻辑。*沂南汉墓主持发掘者曾昭燏等认为沂南汉墓此类画像为“乱刻的”。然而实质上,此乃汉代仙鬼图谱。根据作者对汉墓画像所见仙谱的研究,在鬼神时空里可以超越既往事件的时空逻辑,甚至可对千古人物予以重组,使其并肩共事于一堂。有关研究见姜生:《汉代列仙图考》,《文史哲》2015年第2期。准确地说,这里蕴含的应是宗教的逻辑。
以妲己和周公的关联为突破点,作者发现,事实上潘家疃汉墓前室画像呈现的乃是汉代鬼界酆都六天宫的一部分:在死而入冥后的“受事之日”或“罪考吉凶之日”必经的第一天宫,周公作为“北帝师”、武王作为“鬼官地斗君”,对三妖之鬼身施以“斩鬼”、“灭形”*早期道经有死后灭鬼之罚。《真诰》卷10《协昌期第二》言北帝煞鬼:“攫天大斧,斩鬼五形,……神刀一下,万鬼自溃。”《道藏》第2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548页。又《无上秘要》卷27引《洞真金虎真符》:“佩此符者,威制天地,诃叱群灵,控景驾龙,位司高仙,琼音既震,则玉华侍侧,金真卫兵,千妖丧眸,万鬼灭形。”《道藏》第25册,第80页。《度人经》卷3:“天丁缚鬼,北斗戮精,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敢有干试,拒遏八神,金刀乱施,千祆(妖)灭形。”《道藏》第1册,第18页。的终极惩处。此类宗教图画旨在崇德抑术、宣扬《春秋》思想;同时暗示此墓主人高德,将入南天朱火宫炼形而仙。此亦张道陵以前汉儒所主“道教”之一端。*详参姜生:《張道陵以前の儒生の道敎》,日本《東方宗教》129:1~18(2017年5月)。兹拟就潘家疃汉墓及相关汉墓所见,辅以早期道教文献,略为考证之。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下段画像为一楼阁(图1下),左边楼阁底部刻两组双扇门,各有一人从里面半开门作迎入状,表示死者被接受前往,楼顶栖一对朱雀,各有仙人相伴。笔者已经指出,*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79页。与北壁下段相对峙,这部分的画像应表示死后炼形、速而成仙的天帝南宫“朱火宫”。*《史记》卷27《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索隐》引《文耀钩》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又引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宫也。三光,日、月、五星也。”见《史记》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99页。《真诰》卷16《阐幽微第二》陶注:“在世行阴功密徳,好道信仙者,既有浅深轻重,故其受报亦不得皆同。……有先诣朱火宫炼形者。”*《道藏》第20册,第583页。对照汉墓画像可知,汉人相信死者入冥先往纣绝阴天宫(第一天宫)向北太帝君炎帝报到,其后经历“太阴炼形”,最后由“把持仙箓”的老子核准而飞升成仙。
潘家疃汉画像墓前室南壁上段刻5人,以中柱分隔为两组(图1上)。根据榜题和题记,中柱以左2人,为苏妲己(左一)和周公(左二)。这里描绘的显然是与殷纣王妃苏妲己有关的故事。
图1 费县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画像,由上下两段组成
图2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上段持笏恭对周公的“狐狸精”苏妲己
按《尚书》记载,武王进攻朝歌前作牧野之誓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妇人言是用……。”*《尚书正义》卷11《牧誓》,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国语·晋语一》云:“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0页。《吕氏春秋·先识览》亦云:“商王大乱,沉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6页。这些文献均未称妲己为狐精。及至西汉,史家对妲己的批判仍表现为后妃无德干政的问题。《史记·殷本纪》述妲己罪状,亦云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卷3《殷本纪》,第105页。西汉中期焦延寿《易林》“噬嗑之豫:羸裎逐狐,为人观笑。牝鸡雄晨,主作乱妖。”又“贲之乾:八口九头,长舌破家。帝辛沈湎,商灭其墟”,*焦延寿:《焦氏易林》,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第96、100页。似已有之。汉末刘向作《列女传》,则诸如炮烙、剜心之罪尽归妲己。*清徐文靖《竹书统笺》卷6注《竹书纪年》“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句:“今据《竹书》,纣四年作炮烙,九年获妲己。则炮烙非为妲己设也。《世纪》谓武王伐纣,纣自焚于宣室而死,二嬖妾与妲己亦自杀,抑犹为贤于褒姒。故特为考其事而原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9页。《列女传》卷3《仁智传·魏曲沃负》:“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则兴,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妺喜。殷之兴也以有,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居而匹处也。夫男女之盛,合之以礼,则父子生焉,君臣成焉,故为万物始。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天下之大纲纪也。三者治则治,乱则乱。”*刘向:《古列女传》卷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448册,第34页。
古文献中苏妲己变为妖孽形象,当与谶纬神学之形成和发展有关。东汉明章二帝时期,赵晔*《吴越春秋》的作者赵晔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约公元35~90年间;其书则成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见梁宗华:《论〈吴越春秋〉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撰《吴越春秋》描述大禹三十而娶涂山白狐所化之女为妻。*《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赵晔撰,徐天祐注:《吴越春秋》,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7年,第129页。《白虎通·封禅》则言:“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87页。是知最迟东汉前期已有狐与君王婚配之说,以神圣其事。东汉后期襄楷致汉桓帝的上书中,将妲己出世与叶公好龙、星宿与朝官、黄老浮屠之祠等相类比:“殷纣好色,妲己是出;叶公好龙,真龙游廷……。”*《后汉书》卷30《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2页。可见其时应已流行妲己本为狐仙的传说。潘家疃汉墓所见则已是被儒生纳入冥府惩处对象的狐精妲己。
从其形象构造来看,苏妲己双手持笏,似士君子,出现在圣人周公面前,与周公构成组合关系出现在南壁上方,此种画像的形成,背后当有某种思想根源。这里不是以汉画中常见的“周公辅成王”组合——其中周公总是腰背佝偻*“腰背佝偻”是周公特有的形象。《论衡·骨相》:“武王望阳,周公背偻。”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页。《白虎通》卷7《圣人》:“周公背偻,是谓强俊,成就周道,辅于幼主。”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40页。说亦见《礼纬含文嘉》。其说应源自《荀子·非相》:“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4页。——的形态,而是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模式出现:一身戎装的周公拔剑怒对苏妲己,作拔剑欲斫之状,妲己则执笏恭对。苏妲己长着毛绒绒的大狐狸尾巴,出现四道弯曲,上翘及肩,而衣装华丽尊贵:上衣宽袖,满缀圆形纹饰;下裙修长合身,其细密绒毛纹饰,刻画极精致(原石及摹本见图2)。画中狐尾屈曲,于汉亦有来历。汉《焦氏易林》卷3《睽之升》:“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坐涕诎指,或西或东,大革易诱。”*焦延寿:《焦氏易林》,第179页。
在两人之间的榜上刻有双行题记(拓本及其识别见图3右列),笔画细微,字口很浅,其文曰:
图3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上段左一、左二榜题(上)及其识别(下)
周公殺蘓担己 (右)
當年蘓担己 (左)
苏妲己的头后部刻有单行榜题(拓本及其识别见图3左列),其文曰:
此蘓担己
题记称周公杀苏妲己,而史家向无此说。《史记·殷本纪》:“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史记》卷3《殷本纪》,第108页。其后关于斩妲己者历有异说。宋人黄度《尚书说》云:“纣之酗虐,尽出妲己,遂至于亡。通国之人怨怒之,故牧野誓师,指以为罪首,顺人心也。《史记》武王斩纣,太公斩妲己。”*黄度:《尚书说》卷4《周书》,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册,第531页。关于杀纣及妲己者,清儒俞樾亦曾综述:“《艺文类聚》及《御览》等书引《帝王世纪》曰:周公为司徒,使以黄钺斩纣头,悬于大白之旗;召公为司空,又使以元(玄)钺斩妲己头,悬于小白旗。是杀妲己者,召公也。《古今注》云:武王以黄钺斩纣,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元(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则杀妲己者,又太公也。”*俞樾:《曲园杂纂》卷38《小浮梅闲话》,《春在堂全书》第3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潘家疃汉墓在召公、太公、武王诸说之外更现周公杀苏妲己之说。可见汉末的周公杀妲己说与周公纳妲己说一样,均非史笔。不过这些史料至少可以证明在东汉,妲己与周公之间尚有史家不传的故事,且妲己被图像化描绘为“狐狸精”。
这里的周公杀妲己故事显然属于宗教类,其主要内容是描绘妲己死后在“受事之日”或“罪考吉凶之日”持笏赴第一天宫,因为:
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或有先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径先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日,当来诣此第一天宫耳。
陶弘景注:“此宫是北帝所治,故后悉应关由,犹如今州县之狱,初虽各有执隶,终应送台定其刑书。”*《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79页。
何以出现周公杀妲己之鬼的情形?六朝道书《元始上真众仙记》引古道书《真记》,保存了这一图像的汉代文本依据:
周公旦为北帝师,治劲革山。*《道藏》第3册,第271页。
这里的“劲革山”是鬼神世界中由周公旦主治的“小岳”,在世间没有真实的地理对应。这一情形透露了周公在东汉时期冥府机构中的地位。*又《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文王为西明公,领北帝师。”《道藏》第20册,第580页。此与《真记》周公为北帝师说当出自不同手笔;而潘家疃汉墓周公杀妲己画像之信仰结构表明《真记》此说应源自东汉。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下段,以其所在方位表示为南天朱火宫,其门则由楼阁下部所刻两扇汉墓常见的“半开门”来表示。妲己欲向南升仙,周公将其斩于朱火宫之外,表示妲己死后不被准许升仙。这正是周公在酆都鬼界“北帝师”权威的表现。由此亦可判明,这段《真记》文本与这幅画像组合一样,保存了汉代信仰,表明圣人周公在汉代已被奉为真仙,*“真仙”是死后成为《庄子》所谓“无所待”的“真人”之仙,位格高于一般仙人。参考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第39~40页。故得以“北帝师”的身份主持南天门前的“大断制”。
然则妲己何德而可企仙?这与汉代思想有关。简言之,妲己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汉儒所推崇的某些德术结合的特质。《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孔颖达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礼记正义》卷7《檀弓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281页。《说文解字·犬部》:“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06页。作为妖兽的狐狸竟被儒生赋予“三德”,这应是它被认定具备成仙可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汉人相信狐狸精能取人精气以炼仙,甚合汉代盛行的阴阳合气、龙虎交媾结精成丹信仰。*参见姜生:《汉墓龙虎交媾图考:〈参同契〉和丹田说在汉代的形成》,《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作为潘家疃汉墓妲己狐精形象之宗教思想史背景,东汉时期关于狐狸精化身美妇盗男人精气以修炼的信仰,比较典型的例证见于应劭《风俗通义》卷9《怪神》所记,男子郑奇被假借妇人之尸的老狐狸精所勾引,与其栖宿交接,结果被狐精盗采精气,以致亡精腹痛而死,*其事详见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5~427页。清晰地呈现了东汉盛行的龙虎(阴阳)合气房中炼仙信仰。*狐狸精能化作妖妇吸尽男人精气,作为一种信仰,在传统社会长期成为一种极度刺激又极具矛盾色彩的民间文化,表现为且惧且思的“火中取栗式”男女极情尽欲心理——女极其魅以狐狸精、男极其欲于狐狸精,诡谲奇异,千年流传。狐精使人“亡发失精”说源于古人认为狐狸精通过截人头发以取精气修炼的信仰。故《列异传》曰:“旧说狸髡千人,得为神也。”*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253,“职官部五十一·督邮”,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93页。而应劭所记亦同时保存了东汉道教徒所行的修道劾鬼之术,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应劭所记劾鬼魅之法涉及“思道”即存思术(汉墓所见,可参姜生、冯渝杰:《汉画所见存思术考——兼论〈老子中经〉对汉画的文本化继承》,《复旦学报》2015年第2期)及念诵《六甲》之类特定经典可御鬼神、以“剑”杀鬼等观念,皆属道教祈禳术,且存思作为一种道术被认为可使修炼者具有更强的御邪护命功力。其所记“思道”、诵经咒、用剑等三者结合的厌劾术,表明东汉道教信徒中已流行“存思”(存神)术及其修炼应用,参见姜生:《〈风俗通义〉等文献所见东汉原始道教信仰》,《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
关于妲己炼仙,可总结其于汉代思想之逻辑:(1)狐有采精炼仙之术;(2)上自殷亡妲己死、下至东汉,已逾一千多年;(3)按《真诰》有关之尸解术,“易世炼化,改氏更生者……皆受书,为地下主者,二百八十年乃得进受地仙之道矣”。*《道藏》第20册,第587页。题晋人郭璞撰《玄中记》有关于狐狸幻化之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447,“狐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652页。《列异传》:“狸髡千人,得为神也。”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253,“职官部五十一·督邮”,第1193页。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引古道书《玉策记》及《昌宇经》云:“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是皆汉人刻画妲己亦得企仙之信仰根源。若纯以术论,则妲己之徒自然已获一定资格。要之,汉代的信仰生态使儒与术及仙鬼之结合,在狐仙信仰上发生了新的变化。“狐被赋予道德品格,故丘情结提升为仁性。由此又发展为对狐的全面伦理化。”*任志强、庞晓蒙:《狐魅崇拜的早期流变》,《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狐仙信仰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正向转变,从而为“狐狸精妲己”提供了新的空间;由此亦可理解汉人之心:妲己之狐积千岁易世炼化之功而欲企仙。
即便如此,在汉儒德目标准下,妲己之狐为妖,仍不得凭术企仙,终为儒家圣人所阻。然而妲己之例却再次表明崇圣重德的鲁学与尚贤重术的齐学,两大传统在汉代之结合诚可谓至深矣。如此,则某种程度上,妲己岂非具有汉儒所主“量力度德”*《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736页。东汉崔寔:“量力度德,《春秋》之义。”《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第1727页。的特质?尚“力”则尚“贤”尚“术”,颇有齐文化气质。*参看笔者为《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所撰“导论”第一章第二节“帝国的脊梁:‘齐文化气质’与道教之承续”,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11页。汉文化精神之内在结构于此亦有所显露。
汉墓所描绘的冥府,除了六天宫之第一天宫,亦可不同程度地看出关于其他各宫的呈现。在潘家疃汉墓前室,根据人物所配榜题,可以判断有代表第四天宫的某些内容出现。前室南壁上段,中柱右侧的戎装人物,右向面对两妇,作怒目拔剑之状。考其右上方所刻单行榜题(图4左列)曰:
此武王
其右,两妇作恭对之状,前刻双行榜题(图4右列),漫漶甚重,庶可识曰:
夏桀妻妺喜也 (右)
姬宫星妻姒氏 (左)
图4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上段右一、右二榜题(上)及其识别(下)
姬宫星即西周末代周幽王姬宫湦。湦(shēng)读星,与妲(dá)读担一样,表明东汉民间已有改音念字的俗化习惯。
由此可知,中柱以右3人,分别为周武王、妺喜和褒姒。这里的周武王乃是在死后世界对鬼神握有生杀大权的鬼官;这里的妺喜和褒姒则是死后之鬼,因其生前祸国殃民之罪,其鬼将被武王斩灭。此三人各属不同时代,而在死后世界被如此重新组合,看似荒诞,实则汉人信仰之体现。
依上文所述,三代孽嬖非独不得入朱火宫受化、不得鬼职,其鬼亦为圣人所任之鬼官所斩。而除了妲己狐精说,汉儒又以褒姒为“褒神龙变”化生玄蚖,“与配幽王,废后太子,举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灭其祀”,*《列女传》卷7《孽嬖传·周幽褎姒》,《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8册,第66页。解说《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句。
汉儒检阅三代以来人物,援宗教为利器,以德御术,致其褒贬,断生杀于鬼神之域;尽管当时信仰中认同妲己褒姒之徒本非凡身,且长于术变,而终不得逃乎儒德之网。这一传统为初期道教所总结与继承,并成为此后道教方术与仙传构造之传统。
《真诰》卷10《协昌期第二》有“北帝神祝”,为北帝煞鬼之法。其祝辞:“敢有小鬼,欲来见状,攫天大斧,斩鬼五形,炎帝裂血,北斗燃骨,四明破骸,天猷*“天猷”为北极四圣之第二位。《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说他“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红光杳杳,紫气悠悠……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无休,降临福气,涤荡无忧。”位在“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道藏》第1册,第809、808页。灭类,神刀一下,万鬼自溃。”*《道藏》第20册,第548页。鬼官之中另有“地下北斗”曰“地斗君”,为天上七辰北斗派出在冥界“以司生杀”的考官,并隶属于北极攝命之府。*相关研究见姜生:《地斗考》,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9號(2015年3月)。中文版见香港《弘道》2015年第4期。《真诰》卷15云“武王发今为鬼官北斗君。”*《道藏》第20册,第580页。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七级左位第十七位为“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道藏》第3册,第280页。复按《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
罗酆山……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祸福、吉凶、续命、罪害,由恬昭第四天宫,鬼官地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道藏》第20册,第579页。按句末“鬼官之北斗”或系早期抄经误将注文窜入正文。
《真诰》卷13《稽神枢第三》:
鬼官北斗君,乃是道家七辰北斗之考官。此鬼一官,又隶九星之精,上属北晨玉君*陶弘景注:“天上北斗有所司察,故鬼官亦置此职,以精象相应,统领既关璇玑,是以仰隶太上之曹也。”府耳,未必尽径来也,别更一二,密可示尔同气,令知斗处幽间之泰也,道业可不勖哉。*《道藏》第20册,第566、579、579页。
六朝《道迹灵仙记》“六宫名第一”的表述为:
祸福、吉凶、宿命、罪害,由恬照第四天宫,鬼官北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非天上之北斗也。鬼官别有北斗君以司生杀耳。……鬼官北斗君乃是道家七辰北斗之考官耳,此鬼一官,又隶九星之精,上属北辰玉君。*《道藏》第11册,第45页。这段文字亦见于《真诰》卷15及卷13。
可见儒家圣人周武王在鬼神世界作为“鬼官地斗君”(鬼官之北斗),主司生杀,对于冥界之鬼的生死,掌其生杀决断权;其身份乃是天上北斗(九星)派出在地下世界的考官。在潘家疃汉墓第一次出现了有榜题标示的周武王形象,因而亦可判断汉墓中有关于第四天宫之图像呈现。
人死后究竟是变仙,还是“永无进仙之冀”,其命运将由太上老君(主仙录)与鬼帝北太帝君炎帝神农氏(主鬼录)来决定。*关于太上老君与北太帝君在鬼神世界的权力界定、形象特征及其在汉墓中的图像表现,参见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第二章的考证。此乃汉代信仰之基本结构。以此为基点,死后冥府主要由酆都六天宫*宫何以六?《易》以六为阴之极(老阴、至阴、纯阴),九为阳之极(老阳、至阳、纯阳)。构成;而各宫治者则任之以儒生所崇仰的古先圣王。是乃汉儒所主之“神道设教”。按《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山上为外宫,洞中为内宫,制度等耳。
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像如一也。⑥《道藏》第20册,第566、579、579页。
陶弘景注:“此即应是北酆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所在尽有,不尽一处,泰山河海亦各有焉。此山外宫当是曹局职司,主领文簿;洞中内宫是住止及考谪之处也。今书家说有人死而复生者,并云初北向行,诣宫府考署,或如城关检课文书,恐此皆是至山上外宫中尔,如胡母班往泰山府君处,亦不觉入洞中,恐鬼神恍惚,不使知见实事耳。”⑦《道藏》第20册,第566、579、579页。
经文虽称人死皆往酆都,然而根据生前身份不同,死后所去“报到”之宫则不同,时间先后亦容有别。《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
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或有先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径先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日,当来诣此第一天宫耳。泰煞谅事宗天宫,诸煞鬼,是第二天也;卒死暴亡,又经于此。*陶弘景注:“此宫当得专主收煞也。其卒死暴亡,恐文书未正,或姓名相同者,所以先来检问之也。”贤人圣人去世,先经明晨第三天宫受事。祸福吉凶,续命罪害,由恬昭第四天宫,鬼官地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
武王发今为鬼官北斗君。夏启为东明公,领斗君师。文王为西明公,领北帝师。邵公奭为南明公。*陶弘景注:“邵公名奭,文王庶子,食采于邵,〈卦〉[封]于燕国。按周公邵公太公俱佐命克纣,公在不殊;而周公有圣德,仙鬼之中,并无显出。太公执〈饱〉[旄]秉钺,威罚最深,乃载出列仙。邵公恩流甘棠,翻为魁职,亦复难了。皆当各缘其根本业分故也。酆都唯有六宫,而周文王父子顿处其三,明周德之崇深矣。”陶弘景没有意识到,本身鬼界冥府即以周朝王宫“酆宫”为名,是汉儒的选择。吴季札为北明公。四明公复有宾友四人。然此四公后并当升仙阶也。四明主领四方鬼。西明郎十六人,主天下房庙鬼之血食。*《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79~580页。
如此复杂的信仰世界,在汉墓中均不同程度地以画像方式得到呈现,只是历代文化变迁导致后人无从把握。现在基于宗教研究的古史认知方法,将使我们得以从若干向度获得认知上的突破。
潘家疃汉墓前室北壁上下两部分画像(图5)中出现了头戴斗笠的炎帝在第一天宫(图5下,底部正中)同时总主六天(图5上,右二)的情景。按照汉墓的空间方位象征,北方为鬼帝所辖,世人死后先须前往北帝冥府报到:“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79页。
图5 费县潘家疃汉墓前室北壁画像,由上下两段组成
关于老君,按“《老子母碑》:老子把持仙箓,玉简金字,编以白银,纪善缀恶”。*《文选》卷56陆任《新刻漏铭并序》李善注引北魏崔玄山《濑乡记》。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77页下。又《太平御览》卷661《道部三·真人下》引《尚书帝验期》:“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2951页。潘家疃汉墓前室北壁上段画像中出现了“老子把持仙箓”的情景(图5上,左一)。*具体研究见姜生:《汉墓“老子把持仙箓”图考》,《人文杂志》2017年第11期。
关于炎帝,《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道藏》第20册,第580、566页。又《真诰》卷13《稽神枢第三》:“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六天凡立为三官。三官如今刑名之职,主诸考谪,常以真仙,司命兼以总御之也,并统仙府,共司生死之任也。大断制皆由仙官。”陶弘景注:“所以隶仙官者,以为天下人不尽皆死,其中应得真仙,则非北帝所诠。”⑤《道藏》第20册,第580、566页。汉代盛行司命信仰,西汉中期焦延寿《易林》:“噬嗑之临:鬼守我庐,欲呼伯去,曾孙寿考,司命不许,与生相保。”*焦延寿:《焦氏易林》,第97页。
北帝(炎帝)即“后三皇”之“后人皇”。约出东晋的《洞神八帝妙精经》曰:“后人皇:人皇君牛面人身,姓姜,名神农,号炎帝。”*《道藏》第11册,第388页。此说承袭汉代以炎帝为神农氏及牛面人身之说,道书保存了炎帝的这一形象(图6),且奉其为“三皇”之一。由此可以推知炎帝在汉代信仰中的独特地位,并可从中把握《三皇经》的某些信仰结构特征。见诸汉墓者,临沂市博物馆藏西张官庄汉画像石(图7),在左右两面巨幅帷幔、玄武之像的衬托下,牛头的炎帝身在其中,呈现了北帝所治的酆都第一天宫,同时也就暗示了其“总主六天宫”的情形。
根据《真诰》保存的信仰结构,那些被老君拣选认定属于“不尽皆死”一类的死者将得“真仙”,死后将迅速由北向南升仙而去,或被遣“先诣朱火宫炼形”。*《真诰》卷16《阐幽微第二》陶弘景注,《道藏》第20册,第583页。更多的一般需在死后经历“太阴炼形”而变仙。
至于那些“真死”之鬼,从文献描绘看,命运多种多样,但具体处置情况则首见于潘家疃汉墓的周公杀妲己、武王杀妺喜及褒姒之图。由此亦可看出第一天宫的鬼官亦握有核定和执行杀鬼的威权。
图6 东晋《洞神八帝妙精经》之“后人皇”炎帝神农氏。(《道藏》第11册,第388页)
图7 帷幔、玄武、牛头炎帝共同呈现北帝所治酆都第一天宫。(临沂市博物馆藏)
从汉墓出土的一些画像资料中可以看到表现这种阴曹地府考核机构之情景。成都市征集的一方画像砖(图8)上,左右两个戴进贤冠的官员正在议事,两人各有榜题曰“决曹史”,应属鬼界机构;类似地,广汉市砖厂征集、四川省博物馆藏的一方东汉画像砖(图9),亦应属鬼界六天宫“曹局职司”之情景。一戴帻(无冠)持笏男子跪在鬼官(戴进贤冠)左侧的几案前,欲看案上书简(命籍),作惊惶崩溃之状——显然簿上所记此鬼当受惩处;在其身后,一鬼吏(进贤冠)用双手从背后控制住该男子,拟将其押出鬼府予以处置;另外二鬼(尚未免去进贤冠)跪在鬼官右前方听候处置。整个画面应为鬼界决处之情景,突出表示免冠之鬼已被鬼官决曹史判予惩处(《真诰》卷十有“斩鬼之司”*《真诰》卷10有“天蓬祝”,为北帝煞鬼大法,“鬼有三被此祝者,眼精目烂而身即死矣。此上神祝,皆斩鬼之司名,北帝秘其道。若世人得此法恒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谓北帝之神祝,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道藏》第20册,第548页。),正在被负责捕鬼的“煞鬼”之吏执去,惶恐之余欲观其命簿。另外,此鬼往见决曹史时手中执笏,正堪与妲己之鬼执笏在第一天宫之情形相印证。
东汉决曹史负责判决,威权甚重。《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条:“决曹主罪法事”*《后汉书》志24《百官志一》,第3559页。;如《后汉书·应奉传》记载,应奉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 录囚徒数百千人。*《后汉书》卷48《应奉传》,第1607页。世间官府的这种判决文案模式在汉代宗教中被直接袭用。《太平经》云:
太上皆神,所生所化,当生当活,皆可知。神录相次,道其尊卑,何有不从者乎?……心圣耳聪,财可观其文章禄策。当直录籍文辞,自生精光。皆以金为简,银成其文章。此簿在天君内,中极有副。其余曹文书辞,皆以奏简,自生文章,精神随字名之光明。每有语言,辄照有所知,不逆所言。神人真人得天君辞,便具言,神人上下,皆知民间。天君知神所言,不失文墨规矩之中。*《太平经》卷114《九君太上亲诀第一百九十三》,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94~595页。按《合校》本“精神随字,名之光明”断句误,无解,今改。
图8 成都市征集“决曹史”双题记砖。(采自高文等《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图69)
这种用银字嵌刻在金简上的“神录”藏于“天君”的宫中,其副本存于北极,据其善恶记录以决定死后命运;那些被司命绝去、*《易林》:“剥之剥:行触大忌,与司命忤啎,执囚束缚,拘制于吏。”焦延寿:《焦氏易林》,第105页。不得仙录者的魂魄,皆会于北极。东汉《老子中经》的表述很清楚:
天都京兆,合在勾陈之左端,号曰安德君,主与天太一北君共笇(算)计说(阅)诸神,主人魂魄,会于南极。有录者延寿,众神共举之;无录者终矣,司命绝去之人,魂魄会于北极。有功德于人、天地万物者,子孙富贵,寿考鲜明,身得封侯,复出为人。*《道藏》第22册,第145页。
在冥界亿万鬼众之中,除了四明公之外,只有极少数因其生前有特别的功德,死后迅入朱火宫成仙。《真诰》卷16《阐幽微第二》:
其中宿运先世有阴德惠救者,乃时有径补仙官,或入南宫受化,不拘职位也。在世之罪福多少,乃为称量处分耳。大都行阴德,多恤穷厄,例皆速诣南宫为仙。
按陶弘景注:“在世行阴功密德,好道信仙者,既有浅深轻重,故其受报亦不得皆同。有即身地仙不死者,有讬形尸解去者,有既终得入洞宫受学者,有先诣朱火宫炼形者,有先为地下主者乃进品者,有先经鬼官乃迁化者,有身不得去、功及子孙、令学道乃拔度者,诸如此例,高下数十品,不可以一概求之。”*《道藏》第20册,第583页。故云死后“非四明公而犹得受化朱宫,升居仙品者,此当是深功厚德之所致也”。*《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81、581页。按《真诰》卷13《稽神枢第三》,除了“鬼帝”北帝君炎帝治第一天宫且总主诸六天宫,“余四天宫,其四明公,各在其中治”。而六天宫之治者除了最为关键的第一天宫,其余则文献表述并不明朗,故陶弘景注曰:“虽云各治一宫,又不显各在何宫,宫既并列,复不得依位作四方言之。寻其公次第高下,则第二宫名为西明公治,第三宫东明公治,第四宫北斗君治,及次南、次北也。”*以上见《道藏》第20册,第566页。《真诰》虽言酆都有六天宫,但实际上只提供了四个天宫的较多信息,有关第五、第六天宫的描述甚少,“盖鬼神之事,不足示于世也”。⑥《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81、581页。但是从汉墓中许多画像石所暗示六天宫之构成则可对六天宫的认知有所补充。
例如山东嘉祥出土的一方东汉画像石(图10),即表现了六天宫的一些情景。该画像石由下而上分五区,分别刻画:A.泗水起鼎图。长髯、下视巨鼎的跽坐人物表示秦始皇在此。*大量“泗水取鼎图”见于汉墓,表明汉代确曾流行秦始皇在泗水取鼎而“龙啮断其系”的故事。巫鸿指出,该图“无疑是显示秦始皇的厄运”,其中蕴含的教训是“秦朝的建立并没有获得上天的恩准”。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12页。黄琼仪进一步提出,虽然汉代士人早就将“泗水升鼎”视为“秦始皇不得天命”、“秦始皇无德”的证明,但东汉才有较强调“秦始皇无道”及“秦始皇不得天命”的升鼎图像。或许东汉末年,老百姓才渐渐将“泗水升鼎”与“秦始皇不得天命”两者画上等号,升鼎图也渐表现了对秦始皇的批判。黄琼仪:《汉画中的秦始皇形象》,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不过,在死后世界他是“北帝上相”(上引《真诰》)。按《真诰》卷16《阐幽微第二》:
诸有英雄之才、弥罗四海、诛暴整乱、拓平九州、建号帝王、臣妾四海者,既终,受书于三官四辅,或为五帝上相,或为四明公宾友,以助治百鬼,综理死生者。此等自奉属于三官,永无进仙之冀,坐煞伐积酷害生死多故也。*陶弘景注:“酆宫中诸人职皆是矣。”秦始皇今为北帝上相;刘季今为南明公宾友;有其人甚多,略示其标的耳。*陶弘景注:“此是举建号帝王者之宗耳。北帝之有上相,亦当如四明之有宾友也。”《道藏》第20册,第587页。
显然,秦始皇、刘季(汉高祖刘邦)是作为“拓平九州、建号帝王、臣妾四海”的重要历史人物,因其生前多行杀伐、害人积恶,死后只能归于酆都三官府,作为鬼官,辅助三官“助治百鬼,综理死生”,而无升仙之望。这里刻画秦始皇,乃表示其所在为北帝所治的第一天宫。B.养畜及耕种图。一人躬身耘田,其前有牲畜,应与汉画常见持耒耜戴斗笠的人物(如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石及嘉祥武梁祠西壁上层左起第八位)一样,
示为教民稼穑养畜的农耕之祖炎帝神农氏。*先秦两汉文献对神农氏的形象描述比较清晰。《易·系辞下》:“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6页。《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78,“皇王部三·炎帝神农氏”,第366页。《淮南子·齐俗训》:“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洪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50页。《白虎通·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页。《礼纬·含文嘉》:“神农作田道,就耒耜。”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4页。旧题西汉伏生撰《尚书大传》:“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讬农皇于地。”*王闿运补注:《尚书大传补注》卷6《略说下》,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1991年,第57页。嘉祥武梁祠西壁上层的神农执耒图则有题记“神农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而在死后世界,他是“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上引《真诰》)。*相关研究见姜生:《汉代神祇考》,《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C.孔子携众弟子拜老子及项橐图、织布图(从该部分人物布置结构观察应系曾母投杼故事,与嘉祥武梁祠西壁题“谗言三至慈母投杼”画像同类)。表示贤人、圣人暂经第三天宫,在那里见古圣贤“蓬莱司马”、“鬼圣”项橐(暗示死后所去的蓬莱),*相关研究见姜生:《鬼圣项橐考》,《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2期。拜大神太上老君。*相关研究见姜生:《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文史哲》2011年第2期。按前引《真诰》,贤人、圣人去世,需先经明晨第三天宫受事;又考《真灵位业图》第三阶左位有“太极上真公孔丘;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颜回”。*《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道藏》第3册,第275页。很明显,孔子、颜回去世后,往明晨第三天宫受事,被署“太极上真公”、“明晨侍郎三天司真”之职,之后将按仙界任职年限逐步擢升。*关于汉晋仙鬼迁擢标准的古天学依据,可参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第265~267页。
此图亦可与前引《老子母碑》关于“老子把持仙箓”*李善注《文选》陆任《新刻漏铭并序》“金字不传,银书未勒”句引北魏崔玄山《濑乡记》引《老子母碑》:“老子把持仙箓,玉简金字,编以白银,纪善缀恶。”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77页下。和《尚书帝验期》关于“得道授书”*《尚书帝验期》:“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2951页。所表达的仙化程式相合。D.二桃杀三士(左方二人争盘中桃画像)、韩凭与贞夫故事(右方女子射箭画像),*相关图像判断及研究见姜生:《韩凭故事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皆刻画汉儒所崇坚守忠贞气节、重义轻生、最终尸解成仙的贤人志士。按上引《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第二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所收为“诸煞鬼”,及“卒死暴亡”者,死后均需经此天宫。故陶弘景曰:“此宫当得专主收煞也。其卒死暴亡,恐文书未正,或姓名相同者,所以先来检问之也。”*《道藏》第20册,第579、579页。按“二桃杀三士”故事、韩凭贞夫故事,均属重节之士为气节、忠贞自杀而死,可谓暴亡;其死后所经应属第二天宫,可判断其所在乃表示该画像石上有“泰煞谅事宗天宫”。E.周公辅成王图,表示周公在此,在死后世界乃为“北帝师”(上引《真记》)。类似的汉墓画像尚多,标其一例耳。
此前作者已经提出,潘家疃汉墓前室外接墓道,当死者被送入墓室所代表的冥界,第一步仪式便在前室发生,前引《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所述甚明:“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或有先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径先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日,当来诣此第一天宫耳。”⑤《道藏》第20册,第579、579页。也就是说,前室北壁下段表示,死者入冥首先北行朝见“天下鬼神之主”炎帝。因此可以判明,前室北壁下段刻画的是“北太帝君”炎帝神农氏所主酆都六天宫的第一宫“纣绝阴天宫”。*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第178页。《真记》关于周公为“北帝师”的记述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判断(基于以上研究整理的汉晋酆都六天宫的配置情况见表1)。
表1 基于本文研究的酆都六天宫之理解与整理
潘家疃汉墓刻画周公、武王斩杀三代孽嬖,从历史的维度看似荒诞;从宗教的视角则全然可解;它是《春秋》价值观驱动下,黄老、神仙、诸子聚合所成汉代宗教信仰之呈现。潘家疃汉墓画像之信仰结构内含着强烈的东汉儒生思想属性,充分体现出汉儒所崇扬“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春秋》决狱”*《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2页。特征。《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孝,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97~3298页。汉儒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约三百年间所展开的一场浩大的宗教运动,标宗《春秋》,隆崇忠孝节义圣贤英雄,高之为决狱之据,许之以死后尸解成仙,而为汉帝国之文化根基;其文化精神奠定了此后两千年汉民族及华夏文明之最重要基础。*《抱朴子内篇·对俗》引《玉钤经中篇》:“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实乃承自东汉儒生之宗教传统。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第53页。
宋人苏轼晚年作文云:“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文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苏轼:《东坡全集》卷105《志林十三条·论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645页。指责武王伐纣有弑君不义之罪。然而在汉儒的价值观下,情形大为不同。武王、周公非独为圣人,*《白虎通》卷7《圣人》:“何以言文、武、周公皆圣人也?《诗》曰:‘文王受命。’非圣不能受命。《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汤武与文王比方。《孝经》曰:‘则周公其人也。’下言‘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336页。且高居神真之位,执生杀之关键,乃知儒生价值观之尊崇;妲己之徒弄术炼仙,虽得其益,终不为汉儒所取。潘家疃汉墓之用周公妲己,其画像构造之思想根源,其终极意义系统所映射之现世关切,可谓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