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雪,张书楠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北京,100048)
为了解云南蔗农种植现状、种植意愿、成本收益、组织形式等情况,服务我国和云南省糖料产业发展决策,2017年10—12月份,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4个综合试验站对云南201家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下一步调整糖料产业的农户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也为糖厂进一步稳定与蔗农之间的紧密关系奠定基础。
除特别说明外,调查结果以201份农户问卷为样本,分布在临沧、保山、德宏、保山综合试验站20个辐射县,包括临沧试验站辐射的耿马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县、凤庆县,保山试验站辐射的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昌宁县、施甸县、腾冲县,德宏试验站辐射的德宏州梁河县、陇川县、盈江县、芒市、瑞丽市,开远试验站辐射的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弥勒县、普洱市澜沧县、西双版纳市勐海县、玉溪市新平县。20个示范县中,临沧凤庆县有11份调查问卷,占样本总量的5.47%,其他19个示范县各10份调查问卷,每个示范县问卷占样本总量的4.98%。
1.1 蔗农样本年龄分布
蔗农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表明,样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其中,户主平均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为26岁。其中,41~50岁户主数量最多,占比47.26%;31~40岁和51~60岁户主数量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分别占25.37%和21.39%;60岁以上和 30岁以下相对较少,均占比2.99%。由此可见,甘蔗种植和收获中,农户年龄偏大现象严峻,蔗农年龄以40岁以上的农户为主(占71.64%),户主平均年龄45岁,50岁以上的农户占24.38%。
1.2 蔗农样本的民族分布
蔗农样本民族分布表明,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占调查样本总量的61%和39%,汉族所占比重较大。在少数民族中,傣族和彝族位居第一,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分别居第二、三和第四位。具体来看,傣族、彝族、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分别占样本总量的9.95%、9.95%、6.47%、3.48%和2.99%。
1.3 蔗农样本的文化程度分布
从样本文化程度分布来看,蔗农文化程度以初中水平为主,占样本总数的42.5%;高中(含中专)水平、小学及以下水平教育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9%和29.5%;文化程度在大学 (含大专)及以上的农户占比9%。总体来看,高中(含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占28%,知识型农户比例较低。
2.1 劳动力使用情况
2.1.1 户均劳动力 200份问卷中,农户家庭总人口为920人,平均每户4.6人;家庭劳动力合计485人,平均每户2.44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72人,平均每户0.89人;务农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例为52.72%,外出务工占劳动力比例14.85%。
2.1.2 短期雇工及家庭收入情况 家庭常年种蔗劳动力559人,户均2.85人。201户农户中,有179户(约占89%)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过程中选择雇工。根据提供的雇工价格计算,2016/2017榨季砍蔗集中期雇工均价为133.96元/t,日均价为103.18元/d。
194户调查表明,2016年平均每户家庭毛收入14.39万元,平均每户务农收入为10.68万元,其中,务农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4.22%,务工和经营性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37%和16.41%,合计为25.78%。蔗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收入,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成为蔗农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2017年平均每户家庭全年毛收入15.02万元,务农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4.60%,务工和经营性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71%和11.69%。与2016年相比户均农户家庭全年毛收入稳中略增4.38%,务农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重稳中略增0.38个百分点。
2.2 种植规模与品种分布
2.2.1 种植规模 从种植面积变动来看(201份问卷),2015年甘蔗总面积为1.15万亩(766.7 hm2),总产量6.27 万吨,平均单产为 5.45 t/亩(81.75 t/hm2);2016 年甘蔗总面积为 1.42 万亩(946.7 hm2),总产量为 7.35 万吨,平均单产为 5.18 t/亩(77.7 t/hm2);2017年甘蔗总面积为 1.52万亩(1013.3 hm2),总产量为 8.31万吨,平均单产为5.47 t/亩(82.05 t/hm2)。2015年至2017年甘蔗总面积与总产量均有所上升。
从种植面积来看(196份问卷),2017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共17027.55亩(1135.17hm2),平均每户农作物种植面积为86.88亩(5.792hm2)。甘蔗种植面积中,水田种植甘蔗的总面积为3741.99亩(249.5hm2),旱地种植甘蔗的总面积为5376.4亩(358.4hm2),水浇地种植甘蔗的总面积为467.7亩(31.18hm2)。水田、旱地、水浇地种植面积占甘蔗总面积比重分别为:39.04%、56.09%和4.88%,占农户农作物总面积的34.88%、50.12%、4.36%。由此可见,甘蔗主要分布在旱地,其次为水田,水浇地面积较少。
从种植规模来看(196份有效问卷),2017年种植面积11~50亩(0.73~3.33 hm2)的蔗农最多。具体来看,种植面积 10 亩(0.67 hm2)以下的农户数量、11~50 亩农户数量、51~100 亩(3.43~6.67 hm2)的农户数量和 10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占比依次为7.65%、45.41%、26.53%和20.41%。在10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中,100亩以上不超过250亩(16.67 hm2)的农户数量占16.33%,超过250亩的农户数量占4.08%。这表明,中等规模农户已成为甘蔗产业的中坚力量。需要说明的是,该种植规模分布并不能完全从统计层面反映云南省甘蔗所有农户种植状况,其受到调查样本选取方式的影响 。
从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面积占比来看,样本调查显示,10亩以下农户数量、11~50农户数量:51~100亩农户数量和100亩以上农户数量占比分别为7.65%、45.41%、26.53%和20.41%的情况下,10亩以下农户面积、11~50农户面积、51~100亩农户面积、100亩以上农户面积占比分别为0.86%、13.85%、21.18%、64.11%。这表明,随着农户规模提高,农户面积影响力加大。
从平均地块面积看(191份问卷),从最大地块面积看,10亩及以下地块数量最多,共84块,地块数量占43.98%;11~50亩地块其次,共79块,占41.36%;51~100亩地块为19块,占9.95%;100亩以上地块为9块,占比为4.71%。结果表明,目前种蔗用地仍以中小地块为主,以10亩、50亩为界反映10亩以下、10亩~50亩和50亩以上地块数量占比分别为43.98%、41.36%和14.66%,50亩以下地块数量占85.34%,这成为制约机械化种植、收获的主要原因。
2.2.2 品种选择 蔗农选择甘蔗品种主要考虑下述因素 (155份问卷,多选):首要因素是 “高产高抗”(77.11%);其次是“宿根性好”(63.68%);再次是“糖厂鼓励的品种”(30.35%);之后依次是“脱叶性好、分蘖力强”(29.35%)、“含糖量高”(22.89%)和“村里多数人种植的品种”(5.97%)等因素,“适宜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蔗农蔗种选择,但影响不大(如图1)。因此,“高产高抗”、“宿根性好”和“糖厂鼓励的品种”是甘蔗品种选择的最重要的3个因素。高产高抗意味着单产较高,宿根性好意味着多年生作物甘蔗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宿根时生长较好,保障了第二年和第三年的作物生长,种苗和种植成本也有所降低,糖厂鼓励的品种往往采取补贴、蔗苗费用减免等方式,这些都与蔗农收益紧密相关。
图1 农户选择甘蔗品种的主要因素
图2 农户选种甘蔗的首要原因
2.3 甘蔗种植成本
甘蔗亩均生产成本来看,2016年,新植蔗农资成本为784.68元/亩(1.177万元/hm2),人工成本为1132.64元/亩(1.699 万元/hm2),土地及其他成本 666.74 元/亩(1.000 万元/hm2),生产总成本为 2584.06 元/亩(3.876万元/hm2);2017 年,新植蔗农资成本为 748.43 元/亩(1.123 万元/hm2),人工成本为 1107.75 元/亩(1.662 万元/hm2),土地及其他成本 726.25 元/亩(1.089 万元/hm2),农民总成本为 2582.43 元/亩(3.874 万元/hm2)。 2017 年新植蔗种植成本、人工成本与2016年基本持平,农资成本稳中略降4.62%。2017年人工成本、农资成本、土地及其他成本占比分别为42.90%、28.98%和28.12%。
3.1 农户选种甘蔗的原因
农户种植甘蔗主要因为“和其他作物相比价格较稳定,划得来”(72.14%);其次是“糖厂肯定收甘蔗,不愁销”(67.16%);再次是“能够在收获时一次性获得比较多的蔗款收入”(53.23%);之后是“由于土地、气候限制,不适合种其他经济作物”(41.79%)、“能够在种蔗、田间管理时获得糖厂甘蔗苗优惠资金预付或化肥优惠预付”(37.81%)、“父辈就在种,习惯了”(26.87%)、“随大流,村上大多数人种就跟着种”(13.43%)、“家里劳动力较多,适合种植费工多的甘蔗”(5.47%)、“甘蔗款兑付率”(5.47%)。“农场土地使用要求”和“其他”(如政府扶持等)因素虽然也影响着甘蔗种植,但影响甚微(如图2)。总体来看,尽管甘蔗价格受到糖价波动影响,但是可以规避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极端风险,因此,价格与销售渠道稳定成为农户选种甘蔗的首要原因,蔗款兑付时间长短也影响着农户是否种植甘蔗的意愿。
3.2 蔗农决定种植面积的考虑因素
蔗农决定种植面积时首要因素是 “根据上一年的甘蔗收购价格”(68.16%);其次是“比较甘蔗与其他替代作物的收益”(63.18%);再次是“根据自己对当年甘蔗价格的预计”(37.31%);“主要看家里是否忙得过来”(31.34%)、“主要看是否有购买化肥农药的资金”(16.41%)、“其他”(9.95%,如农场规定种蔗、土地适合种甘蔗、政府扶持等)等因素也影响着蔗农种植面积的决策行为(图3)。总体来看,蔗农种植甘蔗的决策呈“有限理性”,主要受到上年收购价格与作物间比较收益的影响,蔗农对甘蔗价格当年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因此,蔗农生产决策仍带有显著的滞后性,尽管考虑当年蔗价预期,但更多受到上期价格和收益的影响。生产决策的滞后性,加剧了甘蔗与食糖供给随着价格波动的程度。
图3 蔗农决定种植面积的考虑因素
3.3 蔗农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
3.3.1 价格变动 (1)成本投入:甘蔗种植亩均成本来看,2016年和2017年新植蔗总成本分别为2584.06元/亩(3.876万元/hm2)和2582.43元/亩(3.874万元/hm2),甘蔗生产总成本这两年基本持平。
(2)价格变动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随着甘蔗收购价变动,蔗农种植意愿发生相应变动。2016/2017榨季云南甘蔗收购价定为420元/t,该蔗价对应5800元/t的糖价。如果2017/2018榨季甘蔗价稳定在2016/2017榨季的收购水平时(199户有效问卷),23.12%的农户增加种植面积,75.38%的农户面积不变,1.5%的农户减少种植面积。如果2017/2018榨季甘蔗价格比2016/2017榨季甘蔗价格高出0~20元/t时(189户有效问卷),25.93%的农户增加面积,73.02%的农户面积不变。这表明,随着甘蔗收购价格的提升,愿意增加种植面积的农户增加了2.81个百分点,但大多数农户面积不变。种植面积不变的原因不尽相同,“无地可增”(占49.25%)是最重要的原因,“成本增长”(13.93%)、“劳动力不足”(13.93%)、“没有钱增加化肥或农药投入”等资金问题(2.99%)、“其他”(1.99%,如种蔗比较效益低、只管理得了这么多面积等)和“担心大家都种,价格会下跌”(1.49%)都影响着蔗农的选择(如图4)。总体来看,当甘蔗收购价上涨时,受土地资源刚性约束影响,多数农户面积不变或微增,供给价格弹性也起着一定影响。
图4 价格上升情况下蔗农不增加种植面积的主要原因
图5 甘蔗替代作物的选择
3.3.2 替代作物 甘蔗替代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烟叶、柑橘、芒果、杉木、坚果、桃子等。如果不种甘蔗,60.96%的农户最愿意选择种玉米,17.65%的农户最愿意种水稻(17.65%),9.09%的农户选择种植其他,主要是杉木、坚果、桃子,6.95%的农户选择种植烟叶,5.88%的农户选择种柑橘、芒果等水果(见图5)。
3.4 甘蔗生产机械化应用情况
3.4.1 种植行距的选择 种植行距调查结果表明(196份有效问卷),平均行距为0.92 m,最大行距为1.2 m,最小行距为0.6 m。48.47%的农户选择了“1~1.2 m的行距”,45.92%的蔗农选择“0.8~1 m的行距”,4.59%的蔗农选择“0.8 m以下的行距”,仅1.02%的蔗农选择了“1.2 m及以上的行距进行种植”。由此可见,98.98%的蔗农选择1.2 m以下的行距,仅1.02%的蔗农选择1.2 m以上的行距,因此,蔗农担心宽行距降低单产,50.51%的蔗农仍选择了1 m以下的行距,适合机械化的行距种植比例仍然偏低。从推进机械化的角度来看,行距与农机农艺适配程度亟待加强。
从选择种植行距的原因来看 (多选),“有利于高产”位居第一(86.57%);“有利于中耕培土管理”位居第二(64.18%);“有利于封行抑制杂草”位居第三 (39.80%);“跟随本地区的主要种植习惯”(32.33%)、“糖厂或当地政府的要求”(11.94%)、“适应机械化收割”(5.97%)和“其他”(1.49%,如机械开行等)也影响着种植行距选择(如图6)。总体来看,“有利于高产”与“有利于中耕培土管理”是影响种植行距的主要原因。
图6 蔗农选择种植行距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择种植行距的首要原因与上述多选基本一致(单选,136份有效问卷),“有利于高产”、“有利于中耕培土管理”、“跟随本地区的主要种植习惯”分别位居前三位,占比依次为66.91%、15.44%、12.50%。“有利于封行抑制杂草”、“糖厂或当地政府的要求”和“其他”(如机械开行等)也影响种植行距选择,影响因素占比分别为2.21%、1.47%和1.47%。农户行距种植时基本不考虑机械化因素,利于高产、中耕培土管理和跟随本地区的主要种植习惯是影响种植行距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3.5 蔗农对生产技术的需求
3.5.1 蔗农在生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近年在甘蔗种植、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哪些最让你头疼”的调查结果表明(多选),“劳动力价格上涨快”位居第一,占75.62%;“劳动雇工短缺,种植砍收出现蔗工荒”位居第二,占62.19%;“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位居第三,占53.73%;“病虫害频发,影响单产”(26.87%)、“生产投入缺资金,贷不到款”(21.39%)、“干旱、霜冻、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15.42%)、“甘蔗收购价格变化太大”(8.46%)、“甘蔗的生产技术不好掌握,没法学到新技术”(5.97%)、“其他”(2.49%,如糖蔗价格比不合理等)也是甘蔗种植、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图7)。面对劳动雇工短缺的问题,部分农户采取参加种植或砍蔗互助组的形式,37.70%农户参加了互助组,62.30%的农户没有参加互助组,一个互助组平均人数为23人。
图7 蔗农在生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图8 蔗农认为影响收成的最主要因素
3.5.2 蔗农认为影响收成的最主要因素 影响收成的主要因素中,“农资、劳动力、地租价格上涨快”(87.06%)、“甘蔗收购价格太低”(38.30%)、“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栽培、病虫害等技术掌握不到位,单产低”(34.33%)、“病虫害频发,影响产量”(30.35%)分别位居前四位。“干旱、霜冻、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繁,影响产量”(18.41%)、“想租地找不到合适土地”(17.41%)、“阴雨、低温、光照等气候变化”(16.92%)、其他因素(4.48%)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蔗农收成,但影响较小(图8)。
3.5.3 蔗农获得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和次数 在甘蔗种植和管理技术的获取渠道方面,“糖厂农务指导”(85.07%)、“农技推广”(75.12%)、和“政府推广”(40.8%)分别位居前三位。 “亲朋好友传授”(32.84%)、“自行探索”(27.36%)、“外出培训”(14.43%)、“广播电视”(6.96%)、“其他”(1.49%) 等也是甘蔗种植和管理技术的获取渠道。由此可见,糖厂农务指导和农技推广对于农户种蔗技术培训发挥主导作用(图9)。
在每年能够获得甘蔗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的平均次数方面(193份问卷),100%的农户都获得过培训,其中,55.96%的农户获得1~2次培训,44.04%的农户获得3~4次培训。由此可见,云南蔗农每年都可以获得培训,但培训次数存在差异,培训1~2次的占一半以上。
图9 蔗农获得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
图10 蔗农想要的种植技术
3.5.4 蔗农亟需的生产技术 农户想要的甘蔗种植技术中(多选),“单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92.03%)、“甘蔗病害和虫害防治技术”(79.6%)、“良好的土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55.22%)分别位居前三位。另外,“根据土壤、气候状况的种植品种指导”(42.29%)、“冻害、旱灾等防灾、减灾技术”(28.36%)、“合适的间套作模式与技术”(23.38%)也为蔗农所亟需(如图10)。所有技术需求中,农户对单产高、抗逆强的种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
在上述甘蔗种植技术多选情况下给出了一些基本信息,为进一步明确农户最想要的技术情况,调查增加了单选情况农户最想要的技术信息。位居第一的影响因素和多选一致,但位居第二位的技术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单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58.21%)、“根据当地的土壤配方、气候状况给出适合种植甘蔗品种的指导”(6.97%)、“良好的土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4.98%)、分别位居前三位。“甘蔗病害和虫害防治技术”(1.49%)、“合适的间套作模式与技术”(1.00%)、“冻害、旱灾等防灾、减灾技术”(0.50%)和其他因素(0.50%)也为农户所需。该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农户对单产高、抗逆强的种苗技术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根据当地的土壤配方、气候状况给出适合种植甘蔗品种的指导。
3.6 蔗农对健康种苗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图11 蔗农对健康种苗的使用情况
关于蔗农对健康种苗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70.05%的蔗农听说过,29.95%的蔗农没听说过。关于甘蔗健康种苗种植效果的调查表明 (多选),15.92%的农户认为健康种苗 “具有优良甘蔗种性,种苗质量好,发芽率、分蘖性、生长速度、成茎率等均显著提升”;13.43%的农户认为健康种苗“利于增产”;13.43%的蔗农认为健康种苗“具有良好的抗虫害特点,产量稳定”;7.96%的蔗农认为健康种苗“可延长宿根年限1~2年”。分别有1.99%、0.5%、0.5%的农户认为健康种苗“下种量降低,种苗成本降低”、“没有显著变化,不如选择更高产高糖的甘蔗新品种”、“获取途径少,不方便获取”(如图 11)。
关于“是否使用过甘蔗健康种苗”的调查结果表明(185份有效问卷),78.92%的农户未使用过,21.08%的农户使用过。在使用过健康种苗的蔗农中,健康种苗由“糖厂(公司)或农场鼓励提供的”的占58.33%,“自己出部分、糖厂和政府各补一部分”的有54.16%,“政府补贴提供”的占20.83%,“自己全价购买”的占12.50%,还有20.83%的农户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其他包括由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无偿提供、农业科技部门推广、甘蔗站统一提供等情况。
4.1 蔗农对糖厂的评价
图12 农户对收购办法不满意的原因
4.1.1 蔗农和糖厂的合作关系 关于蔗农与糖厂之间是否有稳定合作关系的调查表明,86.46%的农户认为,农户与糖厂有稳定合作关系;13.54%的农户认为,农户与糖厂没有稳定合作关系。在农户与糖厂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农户中,26.63%通过正式书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73.37%的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在没有正式合同的里面,或者通过约定俗成建立关系,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按照区域划片形成,分别占有稳定合作关系农户的47.83%和25.54%。关于糖厂与农户合作关系建立渠道(本义是单选,但少数农户多选),44.32%的农户按照约定俗成建立的,39.20%是通过乡镇、村干部组织的,18.18%是通过糖厂聘请中间人合作的,4.55%农户是自己去找糖厂或者按照农场要求建立的,1.70%的农户是采用其他方式。关于糖厂与农户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时间(173份调查问卷),农户与糖厂合作时间多数自种蔗起就已经建立,占农户的69.36%;已建立6~10年的农户有12.72%;已建立3~5年的农户有8.09%;7.51%的农户已经建立1~2年;另外,还有2.31%的农户属于“其他”。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合作关系是从种蔗起就建立了,这种关系较稳定。
4.1.2 蔗农对糖厂收购行为的评价 关于糖厂收购办法的调查表明 (189份调查问卷),79.37%的农户知道2016/2017榨季和2017/2018榨季地方政府或者糖厂公布的收购办法,20.63%的农户不知道。当进一步询问农户对于收购办法的满意程度时,43.96%的农户并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如图12)主要是“总体收购价格不高,种蔗收入太低,不挣钱”(30.37%);“甘蔗款迟迟未能全部兑付”(26.70%);“政府办法没有问题,但执行有问题,比如砍收入榨安排、扣杂等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8.38%)和 “政府办法的分品种定价不够合理”(6.28%)、“政府‘糖蔗联动、二次结算’有不合理的地方”(4.19%)、其他(0.52%,如县内糖厂甘蔗收购价格不同)也影响着蔗农的满意度。从农民反馈来看,将近一半的农户对于收购办法不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受到甘蔗收购价格低和蔗款兑付迟缓两个因素的影响。
4.1.3 蔗农对糖厂履约行为的评价 “往年糖价出现大幅下跌时,糖厂能否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履约”的调查表明(187份有效问卷),糖厂没有出现拒绝收购的情形。63.64%的农户认为糖厂能够履约。这表明,糖厂基本能够履行合同规定,为农户销售保障了渠道。36.36%的农户认为糖厂不能履约,主要体现为拖欠货款(57.5%)、扣杂不合理(39.50%)、砍运安排不合理(33.00%)、其他(8.50%,如政策补助兑付不及时)、压级压价(8%)、变相运输收费(3%)、拒绝收购(0.00%)。由此可见,糖厂不会出现拒绝收购的极端情形,其主要表现为拖欠货款、扣杂不合理和砍运安排不合理3种形式,即糖厂通过变相的形式降低了农户的履约感受。
4.2 糖厂为蔗农提供的服务
4.2.1 糖厂为蔗农提供技术服务的形式 糖厂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3.98%的农户认为糖厂未提供任何技术服务,96.02%的农户对糖厂的技术服务形式明确作答。技术服务形式主要包括 (多选)“病虫害防治技术”(87.06%)、“病虫害信息预警和灾害预警”(26.37%)、“肥料选择和配比”(74.13%)、“培土和深耕技术”(62.19%)、“防灾减灾技术”(21.39%)、“蔗苗培育技术”(42.79%)。“糖厂提供技术服务的具体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集中培训”(79.6%)、“发放明白纸等宣传资料”(64.68%)、“直接入户,手把手教”(51.74%)为主要形式,也还采取“发手机短信”(13.43%)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式(4.48%)。
4.2.2 糖厂为蔗农提供资金服务的形式 糖厂提供资金服务的形式主要为:“甘蔗化肥优惠预付”(64.18%)、甘蔗种苗优惠预付”(60.7%)、“甘蔗农药优惠预付”(50.25%)、“免费地膜覆盖”(47.76%)、“甘蔗运费补贴或减免”(40.8%)、“一定化肥、农药等农资免费支持”(33.83%)和“深耕深松资金支持”(23.88%)(如图13)。
图13 糖厂的资金服务形式
图14 蔗农对糖厂砍运服务的印象
4.3 蔗农对糖厂的印象
4.3.1 蔗农对糖厂砍运服务的印象 关于“糖厂砍运服务的总体印象”的调查结果表明,38.81%的农户认为“糖厂抽签、票证安排、派车、甘蔗进厂信息反馈中存在不合理现象”;36.82%的农户认为“蔗区道路不好,影响砍运进程”;24.38%的农户认为“抽签方式公平合理”;24.38%的农户认为“派车及时”;15.92%的农户认为“修缮了蔗区道路,提升了砍运进程”;14.43%的农户认为“票证安排公平合理”;10.45%的农户认为“甘蔗进厂信息反馈及时”(如图14)。
4.3.2 蔗农对糖厂的总体印象 关于 “蔗农对糖厂总体印象”的调查结果(见图15)表明,72.64%的农户认为糖厂“一直收购自家甘蔗,收入稳定”,69.65%的农户认为糖厂 “给我提供了甘蔗技术培训对我有帮助”,54.73%的农户认为糖厂 “给我发放了有关甘蔗的技术和信息,对我有帮助”;47.76%的农户认为糖厂“不能及时兑付蔗款,让我对甘蔗种植信心不大”,29.85%的农户认为糖厂“扣杂太多,不满意”,15.92%的农户认为糖厂 “不能及时安排甘蔗砍运时间,等待和损耗较大”,8.96%的农户认为糖厂“能够及时安排甘蔗砍收时间,但运输环节不满意(比如要塞红包等)”,另有5.47%的农户对糖厂存在“其他印象不好的原因(如没有其他糖厂收购价格高、经营不善)”,主要包括不能及时安排甘蔗砍运时间,不能及时兑付蔗款等。总体来看,大多数农户认为糖厂收购甘蔗稳定了自家收入,提供甘蔗培训技术、发放有关信息帮助了农户的甘蔗种植,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不能及时兑付蔗款、扣杂太多、不能及时安排砍运、运输环节有塞红包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图15 蔗农对糖厂的总体印象
4.4 蔗农对糖厂的进一步希望
图16 蔗农对糖厂的希望
蔗农对糖厂的希望主要有 (见图16),“稳定甘蔗收购价格”(67.16%)、“提供更多的包括新植蔗和宿根蔗的蔗区优惠扶持政策”(64.68%)、“提供更多的更高产的蔗苗、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支持”(56.72%)居前三位。“加快蔗款兑付率进程”(43.28%)、“优化甘蔗砍运时间安排,降低损失”(27.86%)也是比较重要的;“构建更合理的扣杂率等估算制度,提高种蔗积极性”(14.43%);农户也希望构建更合理的扣杂率等估算制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等。
5.1 自家土地的土地承包情况
图17 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
关于“农户对自家蔗田的处置权利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192份有效问卷),对自家蔗田的处置权利主要包括:转包和出租 (均为 81.59%)、 互换(39.3%)、 转 让 (30.35%)、 抵 押(12.94%),还有 2.99%的农户选择“其他”。关于“近两年土地流转或租赁蔗地时遇到的困难”的调查结果表明(194份有效问卷),“流转价格越来越高”(72%)是首要问题,“流转纠纷增多”(40%)、“流转期限短”(32%)也影响着土地流转或租赁蔗地,还有9.33%的农户选择“其他”。
5.2 甘蔗的农业保险
农户对甘蔗农业保险的总体评价中,51.74%的蔗农认为“农户有实惠,但太少”,其次是“有农业保险比没有农业保险稍微好一点”(47.76%),再次“有没有农业保险差异不大”(18.91%),选择“不知道,没感觉到”、“保险保的是保险公司,没保农户”和“其他”的农户分别占13.93%、9.95%和1.99%。
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表明,84.58%的蔗农建议“稳定甘蔗价格在480元/t以上”,78.11%的蔗农建议“希望糖厂提高甘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62.19%的蔗农“希望获得生产扶持,实现种植收益起码可以补偿生产成本”,57.21%的蔗农希望“尽快推进机械化,缓解砍收环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另外希望“优化甘蔗保险的实施效果和辐射面积,使得农民真正获得保障”、“成立互助组,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和“其他”(如引进收割机,早日实现全程机械化、把蔗区道路修好等)的蔗农分别占48.76%、38.81%和3.48%(如图17)。从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来看,位居首位的是甘蔗收购价,其对于收益的影响最为直接、效果显著。蔗农对于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的呼声也非常高,之后是希望获得生产扶持与优化甘蔗保险。这3个方面都和蔗农收益密切相关。推进机械化、成立互助组等从技术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期望,对于劳动力短缺问题反映较为迫切。
针对云南20个辐射县20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主要得出:
7.1 云南蔗农样本统计特征:年龄分布特征,平均年龄45岁,46.27%的农户年龄在46岁以上;民族分布特征,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占61%和39%,少数民族中,傣族、彝族、佤族居前三,占比分别为9.95%、9.95%、6.47%;文化程度特征,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分别占29.5%、42.5%、2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占28%,知识型智慧型农户比例较低;从劳动力状况来看,户均人口4.6人,户均劳动力2.44个,家庭务农劳动力占全家总人口的52.74%。
7.2 云南蔗农生产经营对雇工依赖较大,89%的家庭在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选择雇工。甘蔗土地以旱田和水田为主,但土地细碎化特征显著,这成为制约机械化种植、收获的重要原因。甘蔗生产中依托大量的中小农户,以中等规模农户为中坚力量,大农户对产业的影响开始加深。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务农收入,务农收入约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七成以上,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7.3 2017年调查样本的单产、种植面积、产量变动状况,2017年总面积和产量均稳中略增,单产5.47t/亩(82.05/hm2),较上年增长5.60%。2017年家庭毛收入为15.02万元,较上年略增4.38%,务农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4.60%。2017年新植蔗平均成本为2582.43元/亩(3.874万元/hm2),与2016年基本持平,其中,人工成本、农资成本、土地及其他成本占比分别为42.90%、28.98%和28.12%。
7.4 蔗农种植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生产决策更多受到上年收益影响,决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当收购价格增长时,受土地资源约束和供给价格弹性影响,“稳面积”效应显著,“增面积”效应有限。
农户选择种植甘蔗时主要因为价格和销售渠道都较为稳定,甘蔗兑付速度也影响着农户甘蔗的种植意愿。农户种植面积决策时,主要受到其上年甘蔗收购价格以及甘蔗与替代作物的比较收益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农户自己对于当年甘蔗价格的预计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甘蔗收购价格的变动,蔗农种植意愿发生相应变动,在甘蔗收购价420元/t的情况下,如果新榨季收购价格不变或微增时,农户种植面积不变或微增的可能较大。随着收购价格上调20元/t以内,农户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非常有限,愿意增加面积的农户占25.93%,73.02%的农户面积不变,主要受到无地可增的刚性资源约束,供给价格弹性较低也是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重要原因。
7.5 当前收益最大化与中长期收益最大化之间的不一致影响着农户的决策与行为以及产业的长远发展。从农户个体理性角度看,农户甘蔗品种、种植行距的种植决策以高产为目标,以收益最大为导向,这是符合理性人假设的,然而,考虑到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制约条件和发展趋势,不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约甘蔗生产成本,而且劳动力短缺严峻,因此,机械化是其必然的出路,从该角度而言,所有选择应围绕适应机械化的品种、行距、技术才是理性的,然而,当前选择多未考虑机械化的因素,因此,存在甘蔗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与当前收益目标之间不匹配的情形。
农户甘蔗品种、行距选择都以高产为目标,存在诸多与机械化不配套的环节。从行距来看,农户甘蔗平均行距为0.92 m,98.98%的蔗农选择1.2 m以下的行距,仅有1.02%的蔗农选择了适宜机械化的1.2 m行距。“有利于高产”与“有利于中耕培土管理”是影响种植行距的主要原因。从品种选择来看,“高产高抗”、“宿根性好”和“糖厂鼓励的品种”主要影响农户品种选择,适宜机械化的因素仅占2.49%。
7.6 云南甘蔗的主要替代作物有玉米、水稻、烟叶、柑橘、芒果等,尤以玉米和水稻为主。
7.7 蔗农生产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力价格上涨快”、“劳动力短缺、出现蔗工荒”和农资价格上涨过快。87.06%的农户认为,“农资、劳动力、地租价格上涨快”成为影响收成的最主要因素。
7.8 蔗农与糖厂的紧密关系、满意度与稳定性,影响着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调查显示,两者构建了基本稳定的关系,农户对糖厂基本满意,但也有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农户的满意度。
因蔗农向糖厂输送着食糖原料,而且,甘蔗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24 h)完成压榨以减少损耗,因此,蔗农与糖厂之间天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也是甘蔗产业的显著特征。调查显示,86.46%的农户与糖厂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或者通过正式的书面合同建立,或者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建立,或者按照区域划片形成。多数农户与糖厂合作时间自种蔗起就已经建立,两者之间的购销关系非常稳定。在糖厂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中,农户认为糖厂基本能够履约,保障了农户的销售渠道,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认为糖厂存在拖欠货款、扣杂不合理和砍运安排不合理现象,这变相降低了糖厂的履约状况。
总体来看,农户对糖厂的总体印象以正面为主,七成以上的农户认为糖厂收购甘蔗稳定了自家收入,提供甘蔗培训技术、发放有关信息帮助了农户的甘蔗种植,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不能及时兑付蔗款、扣杂太多、不能及时安排砍运、运输环节有塞红包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7.9 对糖厂或当地政府的收购办法,大约八成的农户是了解的,这说明,糖料价格收购政策较为透明,两者信息较为对称。2016/2017榨季和2017/2018榨季,4成以上的农户对该办法并不满意,主要受到甘蔗收购价格低和蔗款迟迟未能兑付的影响。
7.10 我国糖厂已经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服务,为甘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蔗农仍有大量的技术需求,尤其是满足因地制宜需求的品种指导、病虫害、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未来技术服务的重点所在。
糖厂已提供的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肥料选择和配比、培土和深耕技术、蔗苗培育技术、病虫害信息预警和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技术。技术服务主要通过集中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直接入户手把手教、手机短信等方式实现。资金服务包括一些优惠预付:甘蔗化肥优惠预付、甘蔗种苗优惠预付、甘蔗农药优惠预付、免费地膜覆盖、甘蔗运费补贴或减免、一定化肥、农药等农资免费支持和深耕深松资金支持等。
除了上述技术服务外,蔗农亟需的生产技术主要是“单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根据当地的土壤配方、气候状况给出适合种植甘蔗品种的指导”、“甘蔗病害和虫害防治技术”和“良好的土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未来糖厂可以从这4个方面进行加强。在技术服务中,糖厂发挥着关键作用,除此外,农技推广和政府推广对于农户种蔗技术培训也发挥重要作用。
7.11 甘蔗农业保险的保障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索赔定损困难,如何优化糖料生产者的风险保障体系则应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51.74%的蔗农认为“农户有实惠,但太少”,47.76%的农户认为,“有农业保险比没有农业保险稍微好一点”。
7.12 蔗农对甘蔗生产的希望与建议表明,甘蔗收购价对于收益的影响最为直接、效果显著。蔗农对于蔗款兑付率、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的呼声也非常高,之后是希望获得生产扶持与优化甘蔗保险。这3个方面都和蔗农收益密切相关。推进机械化、成立互助组等从技术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期望,对于劳动力短缺问题反映也较为迫切。
当前甘蔗生产中面临农资、劳动力、地租价格上涨快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蔗农与糖厂的紧密关系中存在一些影响履约的因素,针对农户调查中的问题,提出如下4个建议:一是稳定甘蔗价格,加快蔗款兑付、优化入榨砍运时间安排,解决甘蔗砍收运输安排中的塞红包等不合理现象,保障糖料与食糖产业发展;二是将农户的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进行相容安排,加快推进机械化以及与机械化配套的行距、蔗种的推进,通过优良蔗种及与之配套的合理技术化解农户长期以来的宽行距降单产的意识;三是根据各地区地形地貌和土壤特点,因地制宜提供单产高、抗逆性强的种苗以及配套的生产模式;四是根据各地情况,完善农业保险、“保险+期货”或“保险+期权”、甘蔗收入保险等风险管理措施与其他生产扶持措施。
致谢:感谢临沧、保山、开远、德宏综合试验站的鼎力支持,本次调查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