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
洪小文读书时是学霸,却在求职惠普时因为成绩太好被拒绝。曾与师兄李开复以独树一帜的方法做语音识别研究,却不被主流认同。
如今已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洪小文,专注AI (人工智能)研究30年,他说,“你一定要对你做的东西喜欢,你可以从里面领略它的美。”
因为优秀被拒绝
洪小文的办公室在微软大厦 2 号楼的14 层,拥有一整面墙的落地窗,通透开阔。向外眺望,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尽收眼底,更远处是圆明园,向西,仔细一点儿还能捕捉到颐和园佛香阁的影子……位置是洪小文自己挑选的,他的办公桌就面對着这片得天独厚的风景,一抬眼就可将皇家园林、大学和小半个中关村一览无余,“非常爽”。他背后,则是整面墙的“黑板”,上面密密的满是代码、数字的痕迹……采访中,遇到一个记者不太明白的英文词,洪小文起身,迅速找到“黑板”上还有点儿空的地方写下来,这种随时解决问题的习惯让记者感受到了微软的工作氛围。
身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洪小文,给人以温和儒雅的印象,这和很多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的高管身上散发的草莽气和霸气非常不同。不同于“熊孩子”周鸿祎和农村走出来的刘强东,洪小文的经历与他的师兄李开复更相似,一直是个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一个台湾人,他中学就读的是台北最富声望的建国中学,成绩十分优异——他承认如果以考试成绩来定义学霸的话,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学霸,对于考试总是得心应手。
被问及年少时的理想,他朴实得很,“那时可不敢称有理想。”对于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改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通道,非常现实,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有限。当然他也有过理想的职业,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常常看病,就想将来做一名医生。谁知初中的一堂生物课上要解刨青蛙,连碰一碰青蛙都哆嗦的他,立马打消了做医生的念头。几年后的高考,他像很多成绩顶尖的孩子一样,报考了台湾排名第一的学府里理工科最热门的专业——台湾大学电机系。
洪小文告诉记者,在 上个世纪80 年代的台湾,成绩好的孩子可选择的路似乎只有一条——就是出国留学,读博士,进研究所。在大学依旧心无旁骛读书的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另外的可能。他的成绩在 180 多人的电机系里,依然排在前三名。“不是有什么理想,你不要以为我想清楚了,甚至半开玩笑地讲,不读书我就失业啦。”毕业时,他耽搁了一年才申请出国,这一年做什么呢?他去惠普求职,没成想,对方看了他的成绩单,却说,“你成绩这么好,将来肯定是要出国读书的,留不下来。”因为优秀反而被拒绝了,这让洪小文哭笑不得。
这个东西很fascinating
记得第一次坐飞机时,他感到十分新奇。他的目的地是美国的一个东北部城市匹兹堡,之前他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在那里,却坐落着足以改变世界的所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重镇——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那里拥有最顶尖的硬件设备,1980年代就能使用互联网了。洪小文的导师是语音识别领域的泰斗,图灵奖的获得者罗杰·瑞迪教授,而他的同门师兄就是李开复。
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洪小文觉得,人工智能很神奇,也很难,需要很多智慧,这是吸引他的原因,“觉得这个东西很fascinating(迷人)”。
那时,学界的主流是以专家系统为基础的语音识别系统,而李开复和洪小文则抛弃了这个方向,另辟蹊径地进行基于大数据和统计学的语音识别的探索。在那时,他们的选择是小众,是非主流,连导师都不认同他们,但他们自己却坚定得很,直到被命名为“斯芬克斯”的语音识别系统的诞生,证明了他们敏锐的判断。
任何一种颠覆性的事物,在没有做出来之前一定是寂寞的。洪小文的博士生活大部分是晨昏颠倒的,每天除了想点子,就是编程,尤其在匹兹堡这样的偏僻之乡,冬天下雪时,他便一个礼拜不出门,窝在家里专心搞研究。“常常会钻到死胡同,遇到 bug,当遇到一个难题,陷到里面了,哇,每天废寝忘食。但过后来看,都没有什么。唯一比较难忘的是最后写论文时,写作并不是我拿手的事情,写一篇博士论文很像写一本书,我就知道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做作家,所以很羡慕写手。”
回望自己求学、做研究的历程,洪小文提到了工匠精神。“我这一辈子做事,不做则已,做了就专心把它做好。但首先你一定要对你做的东西喜欢,你可以从里面领略它的美,每天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看到希望。然后,常常有些小成果也很重要,这样才能让你不断地精益求精。”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洪小文专注了 30 年。博士毕业后,他并没有去他曾一度向往的贝尔实验室和 IBM Watson 实验室,而是选择了地处硅谷的苹果公司。洪小文看中的是它的创新精神和对语音识别的积极投入。
一个奇葩
上个世纪90 年代后期,苹果走了下坡路。同时,微软则一步步地奠定着它在行业内的老大地位。1995 年,洪小文加入微软研究院美国总部任高级研究员,后来成为微软美国总部所有语音技术研发的总架构师。1998年微软建立了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亚洲研究院),虽然错过了成为元老的机会,但洪小文面试了这里的第一批研究员。2004 年,对研究院充满感情的洪小文终于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研究和学术合作,在中国内地一待就是 13 年,如今的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当下,AI 热得炸裂。科技公司们不吝大把投资,新应用层出不穷。但在洪小文看来,AI 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快速更迭的 AI 产品背后,人们常常忽略研究者们如匠人一般长达 61 年的执着钻研。“我们今天的世界变化好快,但没有前人种树,哪有后人乘凉,这里的工匠精神不只有我们自己,还有更早的提出理论基础的人……在 AI 的发展史上还有很多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工匠精神,今天我们才可以用手机刷脸,与小冰、小娜对话。”
在洪小文看来,微软的研究院文化正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微软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研究院, 那 时公司尚处幼年,DOS 和Windows 系统还未问世,微软就已经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目标就是为了能实现人工智能,让电脑能看、能听。“在中国,微软是先成立研究院,先有研究,再成立产品部门,这是很少见的。对研究和技术的投资,除了支持公司的长久经营,也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在众多本土和跨国公司里,这是一个异数,也是一个奇葩。”
但归根到底,微软是商家,Al是要用来挣钱的,微软的AI 策略是什么?
洪小文说,微软的 AI 策略是将 AI 平台化、 普及化。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淘金的时候谁真正赚的钱多呢?是卖铲子的人,而不是去淘金的人。你这样想,去淘金的人,有人淘到了,有人没淘到,但不管你有没有淘到,你都得买铲子。”这是微软的角色,而洪小文就是那个研究铲子的人。